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鞠家庵村

鞠家庵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鞠姓看庵居此,后繁衍成村。因地处嵩山西麓,松林环绕,故命名万松庄,后改为鞠家庵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徐姓十二世祖徐老三自莱阳万第逃荒至此,后有李、刘、王等姓自外地迁入。 鞠家庵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3′,北纬36°44′。东依嵩山,西与开发区中村一山之隔,南与市磷肥厂相连,北与山口村接壤,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距街道办事处驻地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8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 2002年,全村有113户,322人。有鞠、徐、李、王、刘、贺、姜等7姓,均为汉族,其中鞠姓居多,约占80%。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鞠家庵村
  • 外文名:JuGuAn village
  • 原因:因地处嵩山西麓,松林环绕
  • 故命:名万松庄

大事记

1942年9月本村解放。 1947年11月在攻打国民党五十四师的神童山战斗中,村民鞠树给解放军送饭途中,光荣牺牲。 1948年成立第一个互助组。 1952年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红星社。 同年首建全区第一个果园。 1956年8月以鞠荣为首,组织鞠家庵、石人泊、联合、中房、中村、西大滩、赵家等七个村,成立县内第一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光明社。 同年建成横山后水库,灌溉面积10公顷。 1965年在全镇首批购进手扶拖拉机2台。 1980年集体投资10万元,建成灌溉面积16.7公顷的水利工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5年村民鞠军自筹资金,租地3300平方米,建成友诚毛衫厂。 2000年村投资1万余元,安装程控电话90部,成为海阳市首批电话村。 2001年村投资1.2万元,安装有线电视。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7年冬,成立鞠家庵初级国小。1965年,集体投资2500元修建新校舍。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1人。鞠家庵村的秧歌是“海阳大秧歌”南部流派之一。2001年,荣获市秧歌民间艺术节比赛三等奖。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人均粮食大多年份仅80公斤左右,只能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95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245公斤,全村总收入7.5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450万元,人均存款12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64辆,WC─1.6/5型空气压缩机18台,电话90部,彩电100台,电冰柜45台,洗衣机10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本村仅有房屋30栋,居住70户人家,人均住房面积仅有3平方米。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村庄建设,扩大居住面积,改善了人民生活。到2000年,全村有平房180栋,二层楼房5栋;村投资10万余元,建学校、敬老院、村办公室、麵粉加工厂等,占地0.67公顷。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5年,集体投资2672元,在全镇首家自行发电,用于照明。1979年,集体投资5519元,全村改用电网供电。1982年,集体投资4838元,全村用上自来水。2000年5月,集体投资1万元,安装程控电话90部,成为海阳市首批电话村。同年9月,投资1.2万元安装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鞠洪基在镐地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成立党支部,鞠洪基任党支部书记,有党员7名。后有鞠登太、鞠洪元、鞠荣、鞠洪宽任书记。1994年起,鞠利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有党员23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为村政府,鞠洪基任村长。1958-1999年,先后有鞠登民、鞠登太、鞠洪宽、鞠登连、鞠登斌、鞠利、鞠兆坤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1999年5月,鞠兆军当选为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鞠家庵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