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罪研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虚假诉讼罪研究
- 作者:刘仁海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装帧:平装
图书简介
着者:刘仁海
编译者:
丛书名: 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文库
出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47645D.3091
版次:01版01次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页数:146
编译者:
丛书名: 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文库
出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47645D.3091
版次:01版01次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页数:146
《虚假诉讼罪研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分析、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罪进行了比较法研究,并紧扣本罪所具有的出“民事程式”而入刑、侵害複杂客体、衔接民事司法程式和刑事司法程式这三大特徵,从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形态、追责机制等方面作了精彩论述。
虚假诉讼罪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罪名,亟须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本书在广泛分析、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罪进行了比较法研究,并紧扣本罪所具有的出“民事程式”而入刑、侵害複杂客体、衔接民事司法程式和刑事司法程式这三大特徵,从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形态、追责机制等方面作了精彩论述。
作者简介
刘仁海,男,汉族,山东平邑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理学学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在江苏省盐城开发区法院任四级高级法官。发表法学论文三十余篇,参加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调研课题多项,多篇学术论文获最高人民法院表彰。系华东政法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盐城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谘询专家。
目录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 比较法研究/1
第一节 虚假诉讼的入罪模式/1
一、 独立罪名/1
二、 有明文规定的纳入他罪/2
三、 无明文规定的纳入他罪/3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主要做法/4
一、 德国/4
二、 日本/5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做法/7
一、 英国/7
二、 美国/10
前言/1
第一章 比较法研究/1
第一节 虚假诉讼的入罪模式/1
一、 独立罪名/1
二、 有明文规定的纳入他罪/2
三、 无明文规定的纳入他罪/3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主要做法/4
一、 德国/4
二、 日本/5
第三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做法/7
一、 英国/7
二、 美国/10
第四节 我国的崭新立法及其意义/13
一、 平息了是否入罪的争论/14
二、 釐清了众说纷纭的称谓/15
三、 统一了刑法规範的适用/17
四、 创设了崭新的犯罪样态/19
第二章 犯罪客体论/22
第一节 本罪犯罪客体的複杂性/22
一、 本罪的犯罪客体是複杂客体/22
二、 本罪的複杂客体又有其複杂构成/24
三、 犯罪客体的複杂性带来的问题/25
第二节 关于“妨害司法秩序”/28
一、 虚假诉讼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和主要客体/28
二、 虚假诉讼罪妨害司法秩序的本质/29
三、 设虚假诉讼罪完善了妨害司法类罪体系/30
四、 “妨害司法秩序”的情节 问题/31
第三节 关于“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32
一、 “合法权益”的内涵/33
二、 “合法权益”的外延/35
三、 关于“严重侵害”的界定/36
第四节 虚假诉讼罪的入罪标準/37
一、 犯罪的“定量因素”/37
二、 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入罪标準的模式/38
三、 虚假诉讼罪入罪标準的设计/40
第三章 犯罪行为论/42
第一节 关于行为的一般理论/42
一、 刑法学上的“行为”/42
二、 民法学上的“行为”/43
三、 “民转刑”犯罪考量民法原理的必要性/45
第二节 关于“捏造事实”/47
一、 “捏造”的含义/47
二、 “事实”的民法学解读/47
三、 “伪造、变造、隐瞒”证据与“捏造事实”/51
四、 “捏造事实”的法律性质/52
第三节 关于“提起民事诉讼”/55
一、 虚假诉讼罪视角下的民事诉讼/55
二、 关于民事诉讼的“提起”/57
三、 “民事诉讼”的界定问题/60
四、 诉讼中转移财产的虚假行为/64
第四节 虚假诉讼行为类型化研究/65
一、 虚假诉讼的类型划分/65
二、 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之辨/68
三、 虚假诉讼与错误诉讼之辨/81
第四章 犯罪形态论/83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83
一、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83
二、 关于提起虚假诉讼的“目的”/85
三、 关于虚假诉讼行为的“作为”与“不作为”/86
四、 刑法文意蕴涵的“情节 ”/87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的停止形态/88
一、 关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学说/88
二、 虚假诉讼罪存在既遂之外的其他形态/91
三、 虚假诉讼犯罪行为的“着手”与“成就”/93
四、 虚假诉讼罪既遂之外的形态/94
第三节 虚假诉讼罪的罪数形态/96
一、 罪数形态的含义及分类/96
二、 法定的一罪/97
三、 处断的一罪/99
第四节 与相关罪名的比较/103
一、 虚假诉讼罪与“证据犯罪”/103
二、 关于主体方面的特别说明/106
三、 与虚假破产罪的比较/107
第五章 追责机制论/109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防控/109
一、 强化法官的审查责任/109
二、 充分利用相应的民事诉讼制度/110
三、 藉助社会力量帮助识别虚假诉讼/111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的发现/112
一、 独谋的虚假诉讼/112
二、 合谋的虚假诉讼/115
三、 法院根据民事诉讼证明标準作出判决的情况/116
第三节 民事与刑事的衔接/119
一、 民事向刑事过渡的部门法依据/119
二、 刑事与民事衔接的关键部位/120
三、 刑事立法所体现的认定标準/121
四、 民事与刑事协同作用的系列问题/123
五、 构建法官直判制度/124
附录一/126
附录二/129
附录三/135
参考文献/138
后记/145
一、 平息了是否入罪的争论/14
二、 釐清了众说纷纭的称谓/15
三、 统一了刑法规範的适用/17
四、 创设了崭新的犯罪样态/19
第二章 犯罪客体论/22
第一节 本罪犯罪客体的複杂性/22
一、 本罪的犯罪客体是複杂客体/22
二、 本罪的複杂客体又有其複杂构成/24
三、 犯罪客体的複杂性带来的问题/25
第二节 关于“妨害司法秩序”/28
一、 虚假诉讼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和主要客体/28
二、 虚假诉讼罪妨害司法秩序的本质/29
三、 设虚假诉讼罪完善了妨害司法类罪体系/30
四、 “妨害司法秩序”的情节 问题/31
第三节 关于“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32
一、 “合法权益”的内涵/33
二、 “合法权益”的外延/35
三、 关于“严重侵害”的界定/36
第四节 虚假诉讼罪的入罪标準/37
一、 犯罪的“定量因素”/37
二、 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入罪标準的模式/38
三、 虚假诉讼罪入罪标準的设计/40
第三章 犯罪行为论/42
第一节 关于行为的一般理论/42
一、 刑法学上的“行为”/42
二、 民法学上的“行为”/43
三、 “民转刑”犯罪考量民法原理的必要性/45
第二节 关于“捏造事实”/47
一、 “捏造”的含义/47
二、 “事实”的民法学解读/47
三、 “伪造、变造、隐瞒”证据与“捏造事实”/51
四、 “捏造事实”的法律性质/52
第三节 关于“提起民事诉讼”/55
一、 虚假诉讼罪视角下的民事诉讼/55
二、 关于民事诉讼的“提起”/57
三、 “民事诉讼”的界定问题/60
四、 诉讼中转移财产的虚假行为/64
第四节 虚假诉讼行为类型化研究/65
一、 虚假诉讼的类型划分/65
二、 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之辨/68
三、 虚假诉讼与错误诉讼之辨/81
第四章 犯罪形态论/83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83
一、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83
二、 关于提起虚假诉讼的“目的”/85
三、 关于虚假诉讼行为的“作为”与“不作为”/86
四、 刑法文意蕴涵的“情节 ”/87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的停止形态/88
一、 关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学说/88
二、 虚假诉讼罪存在既遂之外的其他形态/91
三、 虚假诉讼犯罪行为的“着手”与“成就”/93
四、 虚假诉讼罪既遂之外的形态/94
第三节 虚假诉讼罪的罪数形态/96
一、 罪数形态的含义及分类/96
二、 法定的一罪/97
三、 处断的一罪/99
第四节 与相关罪名的比较/103
一、 虚假诉讼罪与“证据犯罪”/103
二、 关于主体方面的特别说明/106
三、 与虚假破产罪的比较/107
第五章 追责机制论/109
第一节 虚假诉讼罪的防控/109
一、 强化法官的审查责任/109
二、 充分利用相应的民事诉讼制度/110
三、 藉助社会力量帮助识别虚假诉讼/111
第二节 虚假诉讼罪的发现/112
一、 独谋的虚假诉讼/112
二、 合谋的虚假诉讼/115
三、 法院根据民事诉讼证明标準作出判决的情况/116
第三节 民事与刑事的衔接/119
一、 民事向刑事过渡的部门法依据/119
二、 刑事与民事衔接的关键部位/120
三、 刑事立法所体现的认定标準/121
四、 民事与刑事协同作用的系列问题/123
五、 构建法官直判制度/124
附录一/126
附录二/129
附录三/135
参考文献/138
后记/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