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典藏书系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智谋全解》的内容简介如下: 《孙子兵法》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政治上,《孙子兵法》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思想方法上,《孙子兵法》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孙子兵法》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智谋全解》由《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编着。
基本介绍
- 书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典藏书系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页数:301页
- 开本:16
- 定价:23.80
- 作者:丛书编委会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6398600
- 品牌:北京诚成可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为春秋时代着名军事家孙子所着,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着名的一部军事着作。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编着的这本《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智谋全解》汲取了上述两本书的精华内容,包含原文、译文、浅析、战史经典、处世权谋、商场博弈等栏目。书中所蕴涵的兵法中的攻防、奇正、刚柔、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係的互相转化的法则,充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编着的这本《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智谋全解》汲取了上述两本书的精华内容,包含原文、译文、浅析、战史经典、处世权谋、商场博弈等栏目。书中所蕴涵的兵法中的攻防、奇正、刚柔、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係的互相转化的法则,充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图书目录
上篇 孙子兵法
第一篇 用计篇
减灶诱敌孙膑复仇
君臣对答薛公未战已克敌
反败为胜越国七计灭吴
祖逖智勇成大事
李牧代郡拒匈奴
郑成功妙计收台湾
世子忽用计战北戎
冯异以弱示敌出奇兵
司马颖突袭司马伦
王翦出其不意胜楚军
和对手成为朋友
福特果断停产占商机
稻盛和夫妙计抢市场
日系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财富面前无出身
第二篇 作战篇
火烧乌巢官渡决胜
桓温北伐功亏一篑
激发仇恨士气高昂
施以重赏士气大增
战胜敌人关键在壮大自己
关心下属增强凝聚力
蚬壳“借力”为己所用
奖励代表着价值
第三篇 谋攻篇
韩信投书收燕国
拓跋焘示弱取城池
郭子仪只身人敌营
李世民隐忍破突厥
陶侃兴兵讨郭默
伊尹统筹全局灭暴桀
避敌锋芒获全胜
岳飞大败金兀朮
鸿门宴刘邦脱身
不要妄自贬低对手
借用总统做广告
第四篇 军形篇
李世民据险破叛军
陈泰趁夜出奇兵
隋文帝妙计灭南陈
于谦力挽狂澜保京师
李渊趁势灭隋朝
刘备定计夺西川
曹操以身作则肃军纪
索尼力推新产品
克隆堡啤酒打人美国市场
第五篇 兵势篇
李靖奇正互用平天下
曹操坐收渔利定河北
冯异奇策灭赤眉
朱棣直捣京师夺帝位
一张海报出奇制胜
博览会上的铜牌
发挥人才的特长
第六篇 虚实篇
李广临危不乱脱险境
曹玮迷惑敌军取大捷
项羽暴怒诛宋义
孙膑避实就虚出奇兵
路透社“闪电”夺胜利
第七篇 军争篇
周亚夫相机而动灭叛军
赵奢运筹帷幄解重围
曹刿避敌锐气获全胜
北非狐鼠大交锋
汉中争夺战
秦晋联姻谋发展
张巡妙计巧突围
楚霸王英雄气短
刘荣全歼日本浪人
提高企业效率
原价销售法
满足对方的自尊心
从细微处看清对手心理
为客户寻找理由和藉口
第八第 九变篇
赵充国抗命平西域
陆抗临危不慌平叛乱
邓艾长驱奇袭灭蜀汉
夏侯渊审时度势破马超
第九篇 行军篇
刘廷翰献粮请降退强敌
石达开强渡大渡河
吴军半渡而击败楚军
岳飞宽严并用练雄兵
邓艾以身作则立战功
康熙软硬兼施得人心
儘可能多地去熟悉对手
松下员工齐心协力创佳绩
第十篇 地形篇
韩信巧借地形斩龙且
年羹尧出其不意过沼泽
马援控制水源困敌军
功成身退高瞻远瞩
在地理位置上多下功夫
靠山吃山
推销到前线的可口可乐
第十一篇 九地篇
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大意失街亭
“死地求生”的谋略
第十二篇 火攻篇
赤壁借风烧曹营
诸葛亮火烧新野扬威名
田单火牛狂奔破燕阵
曹彬用火灭南唐
陆逊火烧连营
第十三篇 用间篇
朱元璋智败陈友谅
王守仁用间克叛军
陈平用计 除范增
盟军智除德国女间谍
皇太极计 除袁崇焕
下篇 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薛仁贵设计 瞒天过海
信陵君窃符救赵
石勒示假隐真擒王浚
赵高秘不发丧立胡亥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朱健用计 巧救辟阳侯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曹操“借”刀“杀”关羽
子贡诱敌相残收渔利
天王借刀杀东王
晏子二桃杀三士
向对手借技术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唐太宗以守为攻灭突厥
伍子胥以逸待劳败楚军
福特的复兴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抓住战机灭霸王
齐高帝乘势崛起
司马错挥师灭蜀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班超定西域
韩信声东击西破魏军
汉文帝不费刀枪降南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祖逖以土代粮惑敌军
张巡虚虚实实退叛军
陈平以假代真探风声
第八计 暗度陈仓
韩信暗度陈仓出奇兵
狄青智取崑仑关
李允则暗修城池防契丹
邓艾随机应变平蜀国
骗回来的啤酒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苏代“点火”退秦兵
李世民隔岸观火灭强敌
牛仔裤的诞生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富士”香饵钓“泰恆”
郑袖暗中使坏害美人
丙戎伪装顺从怀异志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完子捨身保齐国
程婴忍痛舍子救主
陈轸以邻为壑保国家
杜勒斯拆解美孚石油公司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英国舰队顺手牵羊
李诉以静观动抓战机
景舍见利不失取城池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诸葛亮假戏真做戏周瑜
萧衍两封空函解城围
亚科卡的策略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项梁假立楚王兴义师
曹操奉迎献帝令诸侯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孙策诱敌出击定江东
诸葛亮诱战司马懿
华尔克计 调老范德比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荣围三缺一的奥秘
故意退让骄纵敌军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诈献邺城取敌城
桌球外交
施恩馈赠生意兴隆
抛“金”诱蜀夺胜利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张巡夺其魁首慑其众
吴王擒贼首领平叛乱
“擒”住婚礼消费之“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薛长儒一击致命退叛军
宣帝计 除霍氏家族
逼走孔子鲁国势弱
哈默抽薪赢得合作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诸葛亮智取南郡
张守圭调拨敌军乘乱猛攻
朱序虚张声势机取胜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悬羊击鼓暗中撤兵
司马绍转移目标全身而退
狄仁杰喊冤
奇妙的“U”形线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李鸿章剿灭捻军
司马懿合围歼敌
好货“只卖一茬”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张仪远交近攻强秦国
范雎远交近攻破六国
冯亭秦祸东引找帮手
放弃强邻,联合对手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结盟沙俄引狼入室
晋献公一箭双鵰
楚文王藉机渗透灭二国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赫鲁雪夫的洲际飞弹
郑庄公蒙蔽敌军得胜利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田穰苴杀一儆百
孙武练兵令行禁止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蔡锷反袁护国
司马懿诈病夺权
孙膑装疯脱险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刘琦抽梯求良策
琼·保罗·格蒂争夺开採权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当阳桥张飞退曹
李嗣源虚设疑兵
唐太宗借局布势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虞卿说服赵王联齐抗秦
诸葛亮智激周瑜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夫差与西施
王允施美人计 除董卓
洪承畴见色忘义名誉扫地
勾践:送其美女,祸国殃民
美女经济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诸葛亮空城退司马
赵云虚张声势布疑阵
孔镛示弱保百姓平安
以疑制疑退金兵
经济危机下不裁一人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朱元璋离间除敌
成吉思汗分化敌军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勾践尝粪终复仇
专诸舍己助阖间
黄盖受罚烧曹营
要离为主残身杀庆忌
“苦肉”示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曹操连环破西凉
环环相扣互相牵制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英军胜利大逃亡
曹操刺杀失败一走了之
刘伯温急流勇退保平安
第一篇 用计篇
减灶诱敌孙膑复仇
君臣对答薛公未战已克敌
反败为胜越国七计灭吴
祖逖智勇成大事
李牧代郡拒匈奴
郑成功妙计收台湾
世子忽用计战北戎
冯异以弱示敌出奇兵
司马颖突袭司马伦
王翦出其不意胜楚军
和对手成为朋友
福特果断停产占商机
稻盛和夫妙计抢市场
日系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财富面前无出身
第二篇 作战篇
火烧乌巢官渡决胜
桓温北伐功亏一篑
激发仇恨士气高昂
施以重赏士气大增
战胜敌人关键在壮大自己
关心下属增强凝聚力
蚬壳“借力”为己所用
奖励代表着价值
第三篇 谋攻篇
韩信投书收燕国
拓跋焘示弱取城池
郭子仪只身人敌营
李世民隐忍破突厥
陶侃兴兵讨郭默
伊尹统筹全局灭暴桀
避敌锋芒获全胜
岳飞大败金兀朮
鸿门宴刘邦脱身
不要妄自贬低对手
借用总统做广告
第四篇 军形篇
李世民据险破叛军
陈泰趁夜出奇兵
隋文帝妙计灭南陈
于谦力挽狂澜保京师
李渊趁势灭隋朝
刘备定计夺西川
曹操以身作则肃军纪
索尼力推新产品
克隆堡啤酒打人美国市场
第五篇 兵势篇
李靖奇正互用平天下
曹操坐收渔利定河北
冯异奇策灭赤眉
朱棣直捣京师夺帝位
一张海报出奇制胜
博览会上的铜牌
发挥人才的特长
第六篇 虚实篇
李广临危不乱脱险境
曹玮迷惑敌军取大捷
项羽暴怒诛宋义
孙膑避实就虚出奇兵
路透社“闪电”夺胜利
第七篇 军争篇
周亚夫相机而动灭叛军
赵奢运筹帷幄解重围
曹刿避敌锐气获全胜
北非狐鼠大交锋
汉中争夺战
秦晋联姻谋发展
张巡妙计巧突围
楚霸王英雄气短
刘荣全歼日本浪人
提高企业效率
原价销售法
满足对方的自尊心
从细微处看清对手心理
为客户寻找理由和藉口
第八第 九变篇
赵充国抗命平西域
陆抗临危不慌平叛乱
邓艾长驱奇袭灭蜀汉
夏侯渊审时度势破马超
第九篇 行军篇
刘廷翰献粮请降退强敌
石达开强渡大渡河
吴军半渡而击败楚军
岳飞宽严并用练雄兵
邓艾以身作则立战功
康熙软硬兼施得人心
儘可能多地去熟悉对手
松下员工齐心协力创佳绩
第十篇 地形篇
韩信巧借地形斩龙且
年羹尧出其不意过沼泽
马援控制水源困敌军
功成身退高瞻远瞩
在地理位置上多下功夫
靠山吃山
推销到前线的可口可乐
第十一篇 九地篇
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大意失街亭
“死地求生”的谋略
第十二篇 火攻篇
赤壁借风烧曹营
诸葛亮火烧新野扬威名
田单火牛狂奔破燕阵
曹彬用火灭南唐
陆逊火烧连营
第十三篇 用间篇
朱元璋智败陈友谅
王守仁用间克叛军
陈平用计 除范增
盟军智除德国女间谍
皇太极计 除袁崇焕
下篇 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薛仁贵设计 瞒天过海
信陵君窃符救赵
石勒示假隐真擒王浚
赵高秘不发丧立胡亥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朱健用计 巧救辟阳侯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曹操“借”刀“杀”关羽
子贡诱敌相残收渔利
天王借刀杀东王
晏子二桃杀三士
向对手借技术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唐太宗以守为攻灭突厥
伍子胥以逸待劳败楚军
福特的复兴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抓住战机灭霸王
齐高帝乘势崛起
司马错挥师灭蜀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班超定西域
韩信声东击西破魏军
汉文帝不费刀枪降南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祖逖以土代粮惑敌军
张巡虚虚实实退叛军
陈平以假代真探风声
第八计 暗度陈仓
韩信暗度陈仓出奇兵
狄青智取崑仑关
李允则暗修城池防契丹
邓艾随机应变平蜀国
骗回来的啤酒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苏代“点火”退秦兵
李世民隔岸观火灭强敌
牛仔裤的诞生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富士”香饵钓“泰恆”
郑袖暗中使坏害美人
丙戎伪装顺从怀异志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完子捨身保齐国
程婴忍痛舍子救主
陈轸以邻为壑保国家
杜勒斯拆解美孚石油公司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英国舰队顺手牵羊
李诉以静观动抓战机
景舍见利不失取城池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诸葛亮假戏真做戏周瑜
萧衍两封空函解城围
亚科卡的策略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项梁假立楚王兴义师
曹操奉迎献帝令诸侯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孙策诱敌出击定江东
诸葛亮诱战司马懿
华尔克计 调老范德比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荣围三缺一的奥秘
故意退让骄纵敌军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诈献邺城取敌城
桌球外交
施恩馈赠生意兴隆
抛“金”诱蜀夺胜利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张巡夺其魁首慑其众
吴王擒贼首领平叛乱
“擒”住婚礼消费之“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薛长儒一击致命退叛军
宣帝计 除霍氏家族
逼走孔子鲁国势弱
哈默抽薪赢得合作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诸葛亮智取南郡
张守圭调拨敌军乘乱猛攻
朱序虚张声势机取胜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悬羊击鼓暗中撤兵
司马绍转移目标全身而退
狄仁杰喊冤
奇妙的“U”形线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李鸿章剿灭捻军
司马懿合围歼敌
好货“只卖一茬”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张仪远交近攻强秦国
范雎远交近攻破六国
冯亭秦祸东引找帮手
放弃强邻,联合对手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结盟沙俄引狼入室
晋献公一箭双鵰
楚文王藉机渗透灭二国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赫鲁雪夫的洲际飞弹
郑庄公蒙蔽敌军得胜利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田穰苴杀一儆百
孙武练兵令行禁止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蔡锷反袁护国
司马懿诈病夺权
孙膑装疯脱险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刘琦抽梯求良策
琼·保罗·格蒂争夺开採权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当阳桥张飞退曹
李嗣源虚设疑兵
唐太宗借局布势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虞卿说服赵王联齐抗秦
诸葛亮智激周瑜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夫差与西施
王允施美人计 除董卓
洪承畴见色忘义名誉扫地
勾践:送其美女,祸国殃民
美女经济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诸葛亮空城退司马
赵云虚张声势布疑阵
孔镛示弱保百姓平安
以疑制疑退金兵
经济危机下不裁一人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朱元璋离间除敌
成吉思汗分化敌军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勾践尝粪终复仇
专诸舍己助阖间
黄盖受罚烧曹营
要离为主残身杀庆忌
“苦肉”示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曹操连环破西凉
环环相扣互相牵制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英军胜利大逃亡
曹操刺杀失败一走了之
刘伯温急流勇退保平安
文摘
反败为胜越国七计灭吴
公元前494年,越国进攻吴国而战败,越王勾践率仅存的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又被吴军层层围困,面临亡国之灾。危急关头,勾践採纳了大夫范蠡的建议,决定委屈求和,保存国土,日后东山再起。范蠡、文种还制定了一系列图强复兴、转败为胜的战略,即“破吴七计”。勾践依计而行,开始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复仇灭吴计画。
首先,他派谋臣文种通过吴太宰伯伯,向吴王夫差求和。文种对伯豁贿之以财宝,迷之以女色,威之以死战,晓之以利害,许之以勾践甘愿为臣僕,忠心侍奉吴王。伯豁果然劝说夫差準许议和,吴军撤兵回国,越国逃过了灭亡。随后,勾践将治国之权交给文种,与王后、范蠡三个一道去给夫差当奴僕。勾践为夫差驾车养马,王后为吴宫打扫庭院。勾践卑行慎言,忍受所有屈辱,甚至以“尝粪判病”来讨好夫差;同时经常贿赂伯伯,用计离间吴王与忠臣伍子胥的关係。历时三年,勾践终于取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先下一道“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百姓饱受灾难的罪过,亲自慰问受伤百姓,抚恤阵亡者遗孤;然后“卧薪尝胆”,自耕自织,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针对战败后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恢复国家元气。勾践“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内政改革获得成功,外交活动也收穫巨大:他时常给夫差送上丰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麻痹、消除夫差对越国的戒备,助长他的骄纵淫奢;高价收购吴国粮食,破坏其经济,造成吴国粮食困难;用离间计挑起吴国内部争斗,使夫差对伯豁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
夫差胜越以后,因胜而骄,根本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而是加紧向北扩张,意欲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北上伐齐,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又约晋国与各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为了与晋定公争夺霸主之位,夫差带走所有精锐部队,只留老弱病残与太子友一起留守都城。勾践见夫差空国出征,便急于出兵攻吴。范蠡认为吴军出境不远,一旦听说越国乘虚攻击,回兵反击并不难,越军很难有全胜把握,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后,吴军已至黄池,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分兵两路向北进入吴国,直逼国都姑苏。
吴太子友急忙率兵阻止越军进犯。太子友知道吴国的精锐队伍全部北上黄池,便採取坚守待援策略,不与越军交战,同时派人请夫差急速回军。吴将王孙弥庸为报父仇,不顾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主张出击,打败了越军先锋部队,俘虏了先锋官畴无余和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骄傲轻敌,待勾践率主力到达,发起猛攻时,吴军竟然不堪一击,太子友被俘,吴都姑苏被攻陷。
夫差终于用武力威胁晋国让了步,勉强做了霸主。回军途中,吴军听到太子被俘、国都被破的讯息,军心大乱。夫差见没有反击的必胜把握,于途中派伯伯求和。勾践、范蠡估计还没有马上灭掉吴国的实力,便同意议和,撤兵回国。夫差回国后,大臣们见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国力衰弱,没有实力报复越国,建议夫差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夫差并未吸取教训,依然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民心愁怨,政局不稳。文种见吴国经济贫弱,军队疲惫,国内防务鬆懈,建议勾践再次乘机攻吴。
公元前478年,吴国大旱,仓廪空虚,勾践再次举兵进攻吴国。战前,勾践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做好了充分的临战準备;提出“为国复仇”的口号,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争取人民的支持。出兵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种种罪状,激发人民反对夫差的情绪。三月,越军攻到笠泽(今苏州南),与前来迎击的吴军隔江对峙。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两翼分别隐蔽江中,半夜时吶喊击鼓,发动佯攻。夫差以为越军将分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迎战。其时,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于两路吴军中间出其不意,潜行渡江,于薄弱的接合部发起进攻,一举击败吴军。越军乘胜追击,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三战三捷,占领了大片土地,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
笠泽战败,吴军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池坚固,越军一时不能攻破。于是勾践改用长期围困策略,围而不打。至两年后,吴军终于势穷力竭,越军方才发起强攻。越军攻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又被越军包围。夫差派人再次向勾践求和,被拒绝后绝望自杀。至此,越国灭掉了强大的吴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越国由败转胜,以弱胜强,终于灭吴,所採用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始计篇》阐述的战略思想相符合:修明政治而获得民心;以“雪国耻”为口号而争取人民的支持;面对强敌而避其锋芒;实力不足而严加防範、积极做好準备;对吴国君臣“利而诱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决战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一切都经过周密筹划、精心準备,“得算多”而后用兵。这一切正是孙子谋略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实用性的极好证明。
祖逖智勇成大事
孙子选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五德方可为将。何谓“智”?第一是高瞻远瞩,从人类生存的大範围来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第二是清醒而準确的判断力,以驾驭现实各种因素;第三为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尤其是孙子十分重视集团决策的“庙算”,战前庙堂集合,将帅共谋大计,以预测战争胜负。何谓“信”?即将帅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产生于仁爱、勇敢、严毅。何谓“仁”?“孝、悌、信、爱”是仁德的广义含义,而仁德的将帅必然爱兵,用爱训练队伍,管理军队,激发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谓“勇”?勇是将帅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不过,将帅之勇不是“一夫之勇”,而是“万夫不当之勇”,是勇与谋的统一。何谓“严”?即将帅凛然不可犯的气度,是号令严正、令出即行的纲纪。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在五德方面,东晋着名的军事将领祖逖值得讚赏。
祖逖因平定黄河南北纷乱、率兵北伐立下战功,被封为镇西将军。在南征北战期间,祖逖对部下亲如兄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俭朴,并和士卒一起不失农时,参加生产,外出打柴,解决军需不足,振兴中原经济。他还十分体贴处在拉锯战中的人民和坞堡组织。当时散布在黄河南岸还有许多势力弱小的坞堡组织。由于常常受到羯人首领石勒的侵犯,不能自保,许多坞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国做人质。祖逖来到后,这些人顾虑重重,不敢与之接近,怕石勒报复。祖逖知道后,立即宣布:凡儿子在襄国者“皆听两属”,即準许其在归属晋军后,表面上仍然附属石勒。还经常派出小分队佯击这些坞堡组织,让石勒知道他们没归顺晋军。这样,坞堡组织解除了顾虑,开始帮助祖逖。石勒稍有什幺动静,他们便向祖逖报告,使祖逖打了许多胜仗。祖逖对战俘也採取优待办法。一次他的巡逻兵抓获了一个石勒辖区的人,他亲令款待,给他讲明道理,然后放回,此人回去后,到处讲祖逖的好处。并率乡里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对那些死于战乱中的百姓加倍重视。发现后,即命令部属予以掩埋,并为之焚香祭奠。许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动,有的置酒开会,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当时百姓中流传一首歌谣:“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可见人民对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于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断扩大,使石勒对他逐渐害怕起来。尤其是石勒正与东晋幽州刺史段匹(石单)激战于厌次(今山东无棣县境),无力南顾,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便主动讨好祖逖,亲自派人“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致书祖逖,“求通使互市”。祖军逃到襄国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纳,反斩其首级献与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机休养生息,整训军队,发展民间贸易,使黄河以南“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为大举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6-8
公元前494年,越国进攻吴国而战败,越王勾践率仅存的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又被吴军层层围困,面临亡国之灾。危急关头,勾践採纳了大夫范蠡的建议,决定委屈求和,保存国土,日后东山再起。范蠡、文种还制定了一系列图强复兴、转败为胜的战略,即“破吴七计”。勾践依计而行,开始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复仇灭吴计画。
首先,他派谋臣文种通过吴太宰伯伯,向吴王夫差求和。文种对伯豁贿之以财宝,迷之以女色,威之以死战,晓之以利害,许之以勾践甘愿为臣僕,忠心侍奉吴王。伯豁果然劝说夫差準许议和,吴军撤兵回国,越国逃过了灭亡。随后,勾践将治国之权交给文种,与王后、范蠡三个一道去给夫差当奴僕。勾践为夫差驾车养马,王后为吴宫打扫庭院。勾践卑行慎言,忍受所有屈辱,甚至以“尝粪判病”来讨好夫差;同时经常贿赂伯伯,用计离间吴王与忠臣伍子胥的关係。历时三年,勾践终于取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先下一道“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百姓饱受灾难的罪过,亲自慰问受伤百姓,抚恤阵亡者遗孤;然后“卧薪尝胆”,自耕自织,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针对战败后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恢复国家元气。勾践“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内政改革获得成功,外交活动也收穫巨大:他时常给夫差送上丰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麻痹、消除夫差对越国的戒备,助长他的骄纵淫奢;高价收购吴国粮食,破坏其经济,造成吴国粮食困难;用离间计挑起吴国内部争斗,使夫差对伯豁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
夫差胜越以后,因胜而骄,根本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而是加紧向北扩张,意欲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北上伐齐,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又约晋国与各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为了与晋定公争夺霸主之位,夫差带走所有精锐部队,只留老弱病残与太子友一起留守都城。勾践见夫差空国出征,便急于出兵攻吴。范蠡认为吴军出境不远,一旦听说越国乘虚攻击,回兵反击并不难,越军很难有全胜把握,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后,吴军已至黄池,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分兵两路向北进入吴国,直逼国都姑苏。
吴太子友急忙率兵阻止越军进犯。太子友知道吴国的精锐队伍全部北上黄池,便採取坚守待援策略,不与越军交战,同时派人请夫差急速回军。吴将王孙弥庸为报父仇,不顾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主张出击,打败了越军先锋部队,俘虏了先锋官畴无余和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骄傲轻敌,待勾践率主力到达,发起猛攻时,吴军竟然不堪一击,太子友被俘,吴都姑苏被攻陷。
夫差终于用武力威胁晋国让了步,勉强做了霸主。回军途中,吴军听到太子被俘、国都被破的讯息,军心大乱。夫差见没有反击的必胜把握,于途中派伯伯求和。勾践、范蠡估计还没有马上灭掉吴国的实力,便同意议和,撤兵回国。夫差回国后,大臣们见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国力衰弱,没有实力报复越国,建议夫差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夫差并未吸取教训,依然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民心愁怨,政局不稳。文种见吴国经济贫弱,军队疲惫,国内防务鬆懈,建议勾践再次乘机攻吴。
公元前478年,吴国大旱,仓廪空虚,勾践再次举兵进攻吴国。战前,勾践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做好了充分的临战準备;提出“为国复仇”的口号,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争取人民的支持。出兵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种种罪状,激发人民反对夫差的情绪。三月,越军攻到笠泽(今苏州南),与前来迎击的吴军隔江对峙。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两翼分别隐蔽江中,半夜时吶喊击鼓,发动佯攻。夫差以为越军将分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迎战。其时,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于两路吴军中间出其不意,潜行渡江,于薄弱的接合部发起进攻,一举击败吴军。越军乘胜追击,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三战三捷,占领了大片土地,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
笠泽战败,吴军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池坚固,越军一时不能攻破。于是勾践改用长期围困策略,围而不打。至两年后,吴军终于势穷力竭,越军方才发起强攻。越军攻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又被越军包围。夫差派人再次向勾践求和,被拒绝后绝望自杀。至此,越国灭掉了强大的吴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越国由败转胜,以弱胜强,终于灭吴,所採用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始计篇》阐述的战略思想相符合:修明政治而获得民心;以“雪国耻”为口号而争取人民的支持;面对强敌而避其锋芒;实力不足而严加防範、积极做好準备;对吴国君臣“利而诱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决战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一切都经过周密筹划、精心準备,“得算多”而后用兵。这一切正是孙子谋略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实用性的极好证明。
祖逖智勇成大事
孙子选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五德方可为将。何谓“智”?第一是高瞻远瞩,从人类生存的大範围来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第二是清醒而準确的判断力,以驾驭现实各种因素;第三为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尤其是孙子十分重视集团决策的“庙算”,战前庙堂集合,将帅共谋大计,以预测战争胜负。何谓“信”?即将帅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产生于仁爱、勇敢、严毅。何谓“仁”?“孝、悌、信、爱”是仁德的广义含义,而仁德的将帅必然爱兵,用爱训练队伍,管理军队,激发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谓“勇”?勇是将帅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不过,将帅之勇不是“一夫之勇”,而是“万夫不当之勇”,是勇与谋的统一。何谓“严”?即将帅凛然不可犯的气度,是号令严正、令出即行的纲纪。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在五德方面,东晋着名的军事将领祖逖值得讚赏。
祖逖因平定黄河南北纷乱、率兵北伐立下战功,被封为镇西将军。在南征北战期间,祖逖对部下亲如兄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俭朴,并和士卒一起不失农时,参加生产,外出打柴,解决军需不足,振兴中原经济。他还十分体贴处在拉锯战中的人民和坞堡组织。当时散布在黄河南岸还有许多势力弱小的坞堡组织。由于常常受到羯人首领石勒的侵犯,不能自保,许多坞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国做人质。祖逖来到后,这些人顾虑重重,不敢与之接近,怕石勒报复。祖逖知道后,立即宣布:凡儿子在襄国者“皆听两属”,即準许其在归属晋军后,表面上仍然附属石勒。还经常派出小分队佯击这些坞堡组织,让石勒知道他们没归顺晋军。这样,坞堡组织解除了顾虑,开始帮助祖逖。石勒稍有什幺动静,他们便向祖逖报告,使祖逖打了许多胜仗。祖逖对战俘也採取优待办法。一次他的巡逻兵抓获了一个石勒辖区的人,他亲令款待,给他讲明道理,然后放回,此人回去后,到处讲祖逖的好处。并率乡里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对那些死于战乱中的百姓加倍重视。发现后,即命令部属予以掩埋,并为之焚香祭奠。许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动,有的置酒开会,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当时百姓中流传一首歌谣:“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可见人民对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于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断扩大,使石勒对他逐渐害怕起来。尤其是石勒正与东晋幽州刺史段匹(石单)激战于厌次(今山东无棣县境),无力南顾,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便主动讨好祖逖,亲自派人“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致书祖逖,“求通使互市”。祖军逃到襄国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纳,反斩其首级献与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机休养生息,整训军队,发展民间贸易,使黄河以南“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为大举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6-8
序言
《孙子兵法》,又称《兵策》《吴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为春秋时代着名军事家孙子所着,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着名的一部军事着作。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名将田书和着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孙子得以从小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后来,孙子来到吴国,在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受到吴王阖间的召见。孙子向吴王献上自己苦心钻研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之后,孙子辅佐吴王破强楚、伐齐晋,为吴国春秋霸主地位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就在吴国强大之时,孙子却急流勇退,悄然隐去,不知所终,唯留下《孙子兵法》传诵人间。
《孙子兵法》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政治上,《孙子兵法》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思想方法上,《孙子兵法》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孙子兵法》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为上卷、中卷、下卷,详细内容如下: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画。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準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迴,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採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不但被我国人民所推崇,也越来越被世界所公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孙子兵法》就流传到外国,陆续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孙子是中国的孙子,而《孙子兵法》则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流传至今的《三十六计》为何人所作,尚待进一步考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解读这本书、汲取这本书的精华。书中所蕴涵的兵法中的攻防、奇正、刚柔、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係的互相转化的法则,充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当然,时至今日,战争的武器、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破坏性以及各国之间错综複杂的利益关係等,已经不能与古代同日而语,它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一定完全科学或者不一定实用,然而它所蕴涵的思想策略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名将田书和着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孙子得以从小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后来,孙子来到吴国,在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受到吴王阖间的召见。孙子向吴王献上自己苦心钻研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之后,孙子辅佐吴王破强楚、伐齐晋,为吴国春秋霸主地位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就在吴国强大之时,孙子却急流勇退,悄然隐去,不知所终,唯留下《孙子兵法》传诵人间。
《孙子兵法》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政治上,《孙子兵法》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思想方法上,《孙子兵法》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孙子兵法》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为上卷、中卷、下卷,详细内容如下: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画。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準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迴,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採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不但被我国人民所推崇,也越来越被世界所公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孙子兵法》就流传到外国,陆续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孙子是中国的孙子,而《孙子兵法》则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流传至今的《三十六计》为何人所作,尚待进一步考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解读这本书、汲取这本书的精华。书中所蕴涵的兵法中的攻防、奇正、刚柔、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係的互相转化的法则,充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当然,时至今日,战争的武器、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破坏性以及各国之间错综複杂的利益关係等,已经不能与古代同日而语,它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一定完全科学或者不一定实用,然而它所蕴涵的思想策略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典藏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