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是我国思想史学科唯一博士点,全国重点学科,成立于1984年。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经国家教委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J995年获準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所现官研究人员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其)}‘3人为博士)现任所长为着名历史学家、博士导师张岂之教授。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是一个以科研为主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教学对象主要是博士生知硕士生。二泣耍科研方向有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史、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和中国宗教文化等方面。该学科点的学术带头人张岂之教授曾经是我国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的学生和助手,自五十年代起就和侯外庐先生一起进行中国思想史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学科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自“六五”以来,学科点共完成科研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6项,孔子基金会2项,自选8项,已有10项获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 前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
- 创立者:侯外庐
- 所属:西北大学
简介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正式建立已经有近60多年的历史,前身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开拓者为现代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侯外庐先生。多年来研究所同仁发扬侯外庐学派的优良学风和研究传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和各种等级荣誉,对我国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为思想史领域培养了近百名优秀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目前科研教学队伍结构充实合理,学风严谨,学术环境优良,资料和硬体建设、制度建设齐备,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所始终处于国内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网站截图

历史沿革
1952年由现代中国思想史学科奠基人侯外庐先生建立中国思想研究室;

1978年获思想史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3年获思想史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扩建为直属学校的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着名思想史家张岂之教授任所长;
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995年获準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大学思想所

1997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
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
2006年获中国哲学、宗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9年被列为省部共建西北大学2个学科之一。
科研队伍
学科奠基人
侯外庐先生(1903~1987):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山西省平遥县人,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範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常务委员等。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高等师範学校,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24岁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经成仿吾、章伯韬介绍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过周恩来等创办的《赤光报》。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繫。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範大学等校任教。1936年与王思华翻译了《资本论 》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编《文汇报》副刊,并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8年进入东北解放区。
侯外庐先生

侯先生一生主要从事社会史、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并亲身执教,对教学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西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对该校的教学、科研及学校的扩建与发展有重要贡献。侯外庐在长期的革命教育及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提倡实践精神与求实作风;提倡“韧的追求”;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和前进;倡导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侯先生部分弟子合影

主要着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 思想学说史》(上、下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 纲》(上、下册)、《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宋明理学史》(上、下册)等。 侯外庐先生在20世纪众多史学家中,独树一帜,在很多方面自成体系,例如:对中国思想得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明确从社会史入手解决思想史问题,扩大了思想史的研究範围,发掘出很多曾经不被重视的的思想家和“异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釐清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国家的起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等等。
学科带头人
张岂之先生:江苏南通人,生于1927年11月。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哲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8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现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兼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委员会主任等。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
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多项重大、重要科研项目。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先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上、下)。8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以来,他主编或自着的着作有18部,2001年以来主编完成的有《中国思想学术史编年》(6卷)、《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9册,400余万字)、《中国历史》6卷本。多年来在《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种报刊杂誌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关注素质教育(含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张岂之先生

自1978年以来,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各数十人,博士后人员10名,多名学生已经成为全国多所大学思想史、哲学史和历史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骨干。目前担任中宣部、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工程《史学概论》首席专家,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规划课题各1项、教育部“十一五”教材项目1项。多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2等奖1项;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荣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1等奖1项,以及其它省部级奖励多项。
名师风采
谢阳举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西北大学环境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安徽无为人,1965年11月出生,曾师从着名道家学者孙以楷先生,1992年考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主要从事道家道教哲学、西方哲学史和当代环境哲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着有《道家哲学之研究:比较与环境哲学视界中的道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整理《南华真经义海纂疏》(《中华道藏》之一,华夏出版社,2004),参与张岂之、舒德乾教授主编的《环境哲学前沿》(第三主编,2004年已出版第一辑),另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谢阳举教授

张茂泽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1965年3月生,四川广安人。主要从事中国儒学思想史与宋明理学史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代表性科研成果有:《贺麟学术思想述论》(专着,28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金岳霖逻辑哲学述评》(专着,25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孔孟学述》(42万字,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40万字,第一作者)以及《贺麟与胡塞尔现象学》(载《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複印资料《中国哲学》1998年第3期、《外国哲学》1998年第一期全文转载)、《〈老子〉朴素辩证法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全国高校学报文摘》(CUPA)1999年第5期收入“专题论文库”)、《维新派的“民权”说》(第二作者,《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中国人民大学複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学术批评》(载《学术界》2001年第2期)、《清末学术观的变革》(载《光明日报》2001年9月25日B4版“理论周刊”)等30余篇论文。
张茂泽教授

方光华教授:西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建九届中央常委,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代表,2011年8月,当选为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1966年1月生,湖南益阳人。1987年7月在湘潭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7月、1993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7月留校任教,1999年12月晋升教授。1996年12月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5月任文博学院院长, 2006年4月任西北大学副校长,2008年6月任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2010年12月任西北大学校长。撰写有《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论》的博士论文,纳入张岂之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刘师培评传》,1996年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参与撰写《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和《中国历史15讲》(张岂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国历史》六卷本之《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方光华教授

青年骨干
陈战峰副教授:男,1973年生,陕西蓝田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史。 主要着作:《宋代〈诗经〉学与理学》(30万字,专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居安思危》(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之四,15万字,编着),西安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论文:《郭店楚简〈五行〉篇理论结构探析》,《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看秦思想文化的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试析〈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罚金”的体制、功能和研究价值》,黄留珠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宋代〈诗经〉学的两种主要方法及关係》,《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老子〉与〈易传〉损益思想的异同及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梦游华胥”意象的文化意义》,《理论导刊》2009年第11期;《王柏的〈诗经〉观与拟删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 《侯外庐先生经学研究的特色及意义》,《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陈战峰老师

郑熊副教授:1976年生,四川西昌人。历史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重庆师範学院历史系,2001年起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2007年毕业留校任教,2011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儒学思想史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宋儒<中庸>学研究》(专着,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及《从无极到诚——略论周敦颐本体思想的演变》(载《孔子研究》2012年第1期)、《“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载《齐鲁学刊》201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複印资料《中国哲学》2011年第8期)、《朱熹<中庸>解释方法论》(载《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1期观点摘发)等数十篇论文。
郑熊老师

宋玉波博士:男,1975年生,山东沂水人。2005年于西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兴趣为中国佛教史、宋明理学史与环境哲学。先后出版《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现代环境伦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译着)、《环境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译着,第二译者)、《现代环境主义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译着)等着作,在《现代哲学》、《管子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现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中国化与理学特质形成的互动研究。
宋玉波老师

李江辉博士:男,生于1978年,陕西岐山人。 2001年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基地班本科毕业,2004、2007年分别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专门史(中国思想史)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留校任教,并担任思想所研究生秘书工作,现为讲师。主要讲授《中国思想通史专题》、《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哲学精神》等课程。现主要从事清代及近代学术史研究,出版专着1部,编着1部,发表论文4篇,主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学术与三礼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张载礼学研究”。
李江辉老师

夏绍熙博士: 男 1980年 云南会泽人 1999.09-2003.07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学基地班本科学生 ;2003.09-2006.07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006.09-2009.07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09.09至今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 研究方向:先秦思想史、道家道教思想史 科研项目西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道家思维方式的创造性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老子“自然”观念研究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道家“自然”观念研究。
夏绍熙老师

学术交流
1997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高级研讨班”
1999年“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着研讨会”2002年“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2007年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7年“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
2008年《纪念人文初祖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
2009年“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座谈会”
2009年《清明·民族感恩》学术研讨会
2010年“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
科研项目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在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起讫时间 | 负责人 |
1 |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特色与方法 | 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 | 2005.11 | 张岂之 |
2 | 侯外庐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 研究 | 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 | 2006.05 | 方光华 |
3 | 道家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中国道家与西方环境哲学比较研究 | 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 | 2006.05 | 谢阳举 |
4 | 佛教中国化与理学特质形成的 互动研究 | 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 | 2008.06 | 宋玉波 |
5 | 宋代《五经》学与理学关係研究 | 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 | 2008.06 | 陈战峰 |
6 | 中国思想史 | 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2009.10 | 谢阳举 |
7 | 《中庸》学史研究 | 教育部一般项目 | 2009.10 | 郑熊 |
8 | 唐代长安出土佛教造像研究 | 43届博士后基金项目 | 2008.10 | 冉万里 |
9 | 中国古代行星理论研究 | 43届博士后基金项目 | 2008.10 | 唐泉 |
10 | 中国曆法思想史研究 | 43届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 | 2008.10 | 唐泉 |
11 | 周秦汉唐文明与 中华民族原创精神 | 陕西省社科基金 项目 | 2005.06 | 宋玉波 |
12 | 关学的微观研究: 关学与《诗经》学 | 陕西省社科基金 项目 | 2007.06 | 陈战峰 |
13 | 张载礼学研究 | 陕西省社科基金 项目 | 2009.09 | 李江辉 |
14 |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家园建设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2008.06 | 张岂之 |
15 | 中国环境思想史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2008.06 | 谢阳举 |
16 | 《中庸》与理学关係研究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2008.06 | 郑熊 |
17 | 宋明清时期关中《诗经》学思想学术史研究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2008.06 | 陈战峰 |
18 | 礼学与明清之际的关中社会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2008.06 | 李江辉 |
19 | 三教思想关係通史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2009.06 | 谢阳举 |
20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 2009.06 | 张茂泽 |
获奖情况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年科研获奖情况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完成单位或人 | 获奖时间 | 获奖类别名称和等级 |
1 | 陕西通史 | 张岂之 | 2001.10 | 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 |
2 | 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 | 方光华 | 2004.9 | 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
3 | 贺麟学术思想述论 | 张茂泽 | 2004.9 | 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
4 | 评维新派的“民权”说-兼析西方“人权”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 张茂泽 (排名第二) | 2003.2 |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
5 | 哲学与跨学科研究 | 张岂之 | 2007.10. | 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荣誉奖 |
6 | 逍遥与自由 | 谢阳举 | 2007.10 | 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
7 | 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 | 方光华 | 2007.10 | 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
8 | 中国思想学说史 | 张岂之、方光华等 | 2009.09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
9 |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 | 陈战峰 | 2009.10 | 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
10 | 中国思想学说史 | 张岂之、方光华等 | 2009.06 | 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
11 |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 | 陈战峰 | 2009.06 | 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
人才培养
硕士生培养
入学时间 | 姓名 | 研究生论文题目 | 工作或学习单位 |
---|---|---|---|
1978 | 董英哲 | 先秦诸子论道研究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
1979 | 任大援 | 陈确哲学思想概论 |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
1981 | 王光照 | 唐代佛教寺院壁画 |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项贤庆 | 荀子伦理思想研究 | 安徽省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 |
1983 | 李禹阶 | 老子思想研究 | 重庆师範大学教授、副校长 |
李晓东 | 中国封建家礼 | 自由职业 | |
1984 | 任泽峰 | 先秦儒道政治意识比较 | 中华供销合作总社 |
1985 | 陈国庆 | 严复启蒙思想新论 | 西北大学 社科系教授、主任、博导 |
马克峰 | 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 |
1986 | 张运华 | 先秦时期的“气”範畴 | 五邑大学教授、党委纪委副书记 |
1987 | 方光华 | 试论佛学对中国本体学说的发展 |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西北大学副校长 |
韩健平 | 老庄人生哲学初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研究员 | |
1989 | 吴 锐 | 中国宗教与政治权威的起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
徐惠琪 | 二程思想与佛学的关係 | 病故 | |
1990 | 陈玉京 |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 | 总政 |
梁 涛 | 礼与中国古代文化 |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研究院副教授 | |
1992 | 武占江 | 刘古愚思想研究 |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
1993 | 赵 旗 | 宋代书院研究 | 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
1994 | 吴炫静 (韩) | 老庄“自然”之学 | 返回韩国 |
1995 | 刘 丰 | 中国早期“道”论的发展 |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
1996 | 江向东 | 先秦名家思想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
钟湘鸿 | 杨度思想研究 |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
1997 | 宋玉波 | 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 |
朱晓红 | 王夫之关于《中庸》思想的研究 |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副教授 | |
马增强 |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新论 | 西安体育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 |
乔小娥 | 先秦名家与诸子关係 | 已故 | |
赵 瑛 | 戊戌辛亥间陕西教育变革 | 宁波大学法学院讲师 | |
1998 | 吴国源 | 李约瑟难题史 |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
张秀玉 | 先秦儒道关係 | 天津工业大学讲师 | |
1999 | 尚建飞 | 先秦阴阳五行说的历史 | 华东师範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
王建宏 | 《大学》流变初探 | 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 | |
朱丹琼 | 《肇论》的思想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
2000 | 王宝峰 | 《西铭》与天地境界比较研究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陈海华 | 韩非子法家思想研究 | 未详 | |
方洪波 | 早期道家思想生态哲学价值 |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讲师 | |
孟庆荷 | 侯外庐对明清之际 早期启蒙思想的研究 | 不详 | |
2001 | 马菊霞 | 论春秋时代的礼治思潮 | 西安体育学院人文学系讲师 |
李江辉 | 论章太炎的汉晋学术史研究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
陈景聚 | 姚际恆、崔述与方玉润的《诗经》学简论 | 西安财经学院社科部讲师 | |
王军福 |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 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 | 西安公路交通技术学院讲师 | |
章晓丹 | 《淮南子》的生态世界观简论 | 陕西师範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 |
郑 熊 | 王夫之对孔子的研究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
赵麦茹 | 汉唐《孟子》学研究 |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 | |
2002 | 刘延苗 | 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张 勇 | 南北朝《周易》学研究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
黄晓军 |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研究 | 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誌社编辑 | |
翟红霞 | 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 陕西省广播电视局 | |
李晓星 | 1919-1949陕西地区文化思想 |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信息中心 | |
王俊杰 | 黄宗羲的诠释学思想 | 西南师範大学政法学院教师 | |
张彤磊 | 戴震的经典诠释学思想 | 湖南常德文理学院人事处 | |
陈张林 | 《唐律疏议》的法律诠释学思想 | 自由职业 | |
马 毓 | 《史记》的史学诠释学思想 | 西安思源学院 | |
2003 | 张显栋 | 试论董仲舒的天的哲学思想 | 中国刑警学院学生处 |
朱 俊 | 荀子的礼学思想 | 云南师範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 | |
王 强 | 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诠释学思想意义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
侯步云 | 韩愈的儒学思想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
李 君 | 章太炎的宗教观 | 青岛大学 | |
殷向飞 | 《天演论》与 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 |
闵 军 | 武则天时期的宫廷佛事活动研究 |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 |
郭 茜 | 有无·自然·生命—— 论魏晋玄学的主题 |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 |
韩艳秋 | 人之追问——论南宗禅思想的初期发展及其现代心理学意义 | 未详 | |
苗彦恺 | 朱熹与黑格尔伦理思想之比较 |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
夏绍熙 |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的初步比较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 |
2004 | 阎海文 | 东汉前期的经学研究 | 复旦大学博士 |
王 珺 | 试论唐玄宗时期沐浴文化 | ||
黄 勇 | 论牟宗三的朱子学 | 西大博士 | |
吴保传 | 先秦儒道时间观念史比较研究 | 西大博士 | |
2005 | 赵 娜 | 唐玄宗时期佛教法术现象探析 | 西大博士 |
赵 虎 | 早年章太炎与西方自然科学 | 复旦博士 | |
赵文朝 | 《抱朴子》养生思想综论 | 西大博士 | |
韩国庆 | 庄子自我学说浅探 | 中山大学博士 | |
秦 奋 | 孙中山民族思想初探 | 宝鸡报社 | |
耿 峰 | 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 | 大荔中学 | |
王云云 | 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研究 | 西大博士 | |
李旭然 | 王安石政治思想研究 | 西大博士 | |
2006 | 陈西 | 王夫之美学思想研究 | 回原籍 |
张海 | 民国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贡献(1912—1937) | 理工大辅导员 | |
路传颂 | 自然与自由——庄子与康德的两种思路 | 西大博士 | |
李璐 |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 | ||
赵 标 | 戴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 西大博士 | |
王紫佳 | 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 | ||
凤鸣 | 熊十力体用哲学之研究 | 西大文化遗产学院 | |
万宏强 | 王夫之心性论 | ||
张军 | 试论《管子》的环境思想 | 西大博士 | |
李进鹏 | 牟宗三易学思想研究 | 海南农垦中学 | |
王显波 | 《新世纪》中吴稚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 驻马店中学 | |
2007 | 田探 | 孔孟“仁”道思想及其实现 | 读博 |
白立超 | 荀子思想内在思维方式研究 | 读博 | |
范新可 | 先秦儒家典籍中所见的社会救助事迹及思想 | ||
姚雷娜 | 帛书《老子》若干章句读解 | ||
陈鑫 | 僧肇的认识论思想 | 读博 | |
聂希 | 夫妇与朋友 | ||
李长海 | 柳宗元学术思想研究 | ||
范军娣 | 王阳明的心身之学 | ||
兰梁斌 | 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传统观(1895-1969) | 读博 | |
周蜜 | 侯外庐的章太炎思想研究 | ||
2008 | 袁志伟 | 辽代华严思想研究 | 读博 |
韩永志 | 侯外庐土地国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 读博 | |
全召军 | 任继愈的佛学研究 | 西藏报社 | |
杨方方 | 胡适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 榆林中学 | |
聂 云 | 冯友兰的孔子研究述评 | 安徽某中学 | |
谢丽莎 | 马相伯的宗教思想 | 云南某中学 | |
任永亮 | 钱穆的中国史观 | 读博 | |
周后燕 | 陈荣捷朱子研究述评 | 河南安阳某中学 | |
代 超 | 怀特海与《周易》过程观比较 | 读博 | |
曹国洲 | 《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 | 铜川公务员 | |
胡彬 | 推迟 | ||
2009 | 荆体琛 | 《尚书》所见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 |
张丽萍 | 《庄子“心”论》 | ||
张辉 | 东晋南北朝三教关係 | ||
曹振明 | 隋唐关中华严思想研究 | ||
冯倩 | 唐玄宗与佛道教 | ||
巫殷波 | 黄宗羲的宋明理学研究 | ||
李云 | 孙子军事思想研究 |
博士生培养
入学时间 | 研究生姓名 | 学位论文题目 | 工作或学习单位 |
---|---|---|---|
1986 | 李晓东 | 宋明理学与礼学 | 自由职业 |
1988 | 麻天祥 | 佛学与晚清社会思潮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宗教学系教授、博导、主任 |
赵瑞民 | 宋明理学和政治哲学 | 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 |
1990 | 方光华 |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论 |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西北大学副校长 |
1991 | 张运华 | 两汉道家思想述论 | 五邑大学教授、宣传部部长 |
1992 | 谢扬举 | 中国文明起源与儒道关係 |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副所长 |
袁 峰 | 魏晋玄学与文学 |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 |
李宾汉 (韩) | 中国宗教与思想 | 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中心 | |
1993 | 张茂泽 | 贺麟学术思想述论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
程 钢 | 焦循学术思想研究 |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化素质办公室副主任 | |
梁 涛 | 儒家五常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研究院副教授 | |
1994 | 赵小雷 | 法家与先秦诸子的关係 |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史炳军 | 梁漱溟学术思想研究 | 丽水学院人文部教授、主任 | |
1995 | 武占江 |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 |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系教授、主任 |
肖永明 | 北宋新学与理学 | 湖南大学岳麓文化书院 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副院长 | |
欧阳军喜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 |
1996 | 赵 旗 | 心学与禅学 | 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
陆建猷 | 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 |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
1997 | 刘惠琴 | 北朝儒学与经学 | 山东烟台师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
田沐臣 | 《礼记》与礼治 | 陕西省委办办公厅综合一处 | |
魏哲铭 | 先秦婚姻文化研究 | 西北大学图情系教授 | |
1998 | 张晓虎 | 周代宗教思想的演进 | 徐州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教授 |
韩 星 | 儒法政治文化源流述论 | 陕西师範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 |
王美凤 | 先秦伦理思想研究 | 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 | |
李 刚 | 道治主义论 | 长安大学 人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 |
1999 | 陈春会 | 考古学与先秦宗教思想论纲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
丁德科 | 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 | 陕西省财经学院 教授、副校长、博导 | |
陈 博 | 从理想社会构思到社会政治实践——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 |
王 锟 | 20世纪的孔子 | 浙江师範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 |
2000 | 宋玉波 | 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 |
彭国兴 |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 | 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副教授 | |
兰 天 | 中国佛教早期判教理论述评 |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 |
马增强 | 《仪礼》思想研究 | 西安体育学院人文学系副教授 | |
时晓丽 | 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 |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 |
张娟芳 | 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 | 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 |
田延峰 | 秦思想研究 —— 以秦统一前的思想发展为核心 |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 | |
崔 锐 | 秦汉时期的女性观 | 陕西教育学院副教授 | |
张永攀 | 英国侵藏的最后十年(1937-1947) | 中国社科院亚非所 | |
2001 | 周益锋 | 晚清海防思想研究 | 西安政治学院政治系 |
周溯源 | 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 关于治乱兴衰的思考 | 《求是》杂誌社 文史编辑部编审、副主任 | |
江心力 | 二十世纪上半期荀学发展研究 |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
王长坤 |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 |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社科系副教授、副主任 | |
周淑萍 | 两宋孟学研究 | 陕西师範大学文学院教授 | |
陈一梅 | 汉代文献思想研究 |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 | |
2002 | 王 雪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讲师 |
陈战峰 |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 |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 | |
孙学功 | 冯从吾学术思想研究 |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社科部副教授 | |
赵万峰 | 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 西北大学211办副研究员 | |
宁国良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道家思想研究 | 湘潭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教授、院长 | |
朱丹琼 | 科学个案研究与 中国科学观的发展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讲师 | |
李海波 | 死亡学视野中的 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 | 西北大学 西北史研究所讲师 | |
程 远 | 先秦战争观研究 |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授 | |
潘俊杰 | 先秦杂家研究 |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
赵 璐 | 晚清义利观研究 | 西北大学社科系副教授 | |
车冬梅 | 晚清理学学术研究 |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 | |
刘 欢 | 西汉文学思想研究 |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 |
曾 加 | 张家山汉简法律思想研究 |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
2003 | 梁安和 | 贾谊思想研究 | 鹹阳师範学院 历史系教授、副主任 |
王欣瑞 | 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 | 西北工业大学 | |
沈秀芳 | (退学) | ||
王宝峰 | 李贽儒学思想研究 | 西北大学社科系 | |
张瑞雪 | 先秦儒家法思想研究 | 西北大学社科系讲师 | |
蔺靖华 | (退学) | ||
李桂民 | 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 |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
2004 | 陈荣庆 |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 | 江西省宜春学院教授) |
郑 熊 | 宋代《中庸》学 | 西大思想所 | |
李江辉 | 晚清江浙礼学研究 | 西大思想所 | |
王元琪 | 道鹹同时期汉学研究 | 西北大学社科系 | |
付粉鸽 | 老庄生命哲学研究 | 西北大学社科系讲师 | |
2005 | 张 勇 | 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 西安财院 |
线 文 | 晚清重商思想研究 | 陕西师大经管学院 | |
肖建原 | 王夫之对道家的研究与评价 | 陕西师範大学心理学系 | |
刘延苗 | 章学诚史学哲学研究 | 西安体育学院 | |
2006 | 王建宏 | 王阳明思想再评价 | 西北大学哲社学院 |
夏绍熙 | 老庄“自然”观念的产生和变化 | 西大思想所 | |
张建民 | 宋代《尚书》学研究(抽查) | 西安邮电学院 | |
侯步云 | 北宋的《春秋》学研究(抽查) | 陕西科技大学 | |
王 强 | 老子与先秦思想 | 西安政治学院 | |
朱晓红 | 先秦军事法思想研究 | 西安政治学院 | |
2007 | 吴保传 | 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 陕西科技大学 |
郑建钟 | 北宋仁学思想研究 | ||
黄勇 | 推迟 | ||
杨晓莉 | 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的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 | ||
2008 | 赵娜 | 北宋“文字禅”研究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