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历史悠久,学术积澱较为深厚。其中政治学学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新兴的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均为全国同类学科建设最早的单位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创办时间:20世纪20年代
  • 所属地区:武汉
  • 类别:公立学校

学院简介

学院学科专业设定合理,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学科建设整体水平高。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六(20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2007)。学院各一级学科均被纳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予以建设,并建有“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Ι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地。学院拥有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级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9个博士学位点、13个硕士学位点、6个普通本科专业招生。学院还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和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培养单位。学院同时承担全校各层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29人。其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1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3位(第一首席1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人员2人,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人员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2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目前专有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使用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立了藏书15万册、中外期刊3万册、使用面积约380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以及使用面积约52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基础、电子政务、多媒体创作、公共管理等专业实验室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中心、网路控制中心、网站开发中心。
学院研究成果卓着,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出版各类专着、译着和教材18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余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鬆、和谐、严肃、活泼的学术环境,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现有在校学生3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800余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400余人。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科学研究成果斐然。近4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重大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60项;欧盟项目4项。出版各类专着、译着和教材17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余次;形成了若干富有自身特色并具有一定优势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目前,已与美、英、法、德、荷、波兰、比、加、日、俄、乌克兰、韩、纽西兰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繫,每年均派出教师赴国(境)外进修或从事学术研究,并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每年有数十人次师生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学院与法、日、韩以及香港地区的一些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换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关係,并先后接受了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侨生和来自日、韩、印、越、老、柬、阿富汗、亚美尼亚、喀麦隆、赖索托、中非、南非、利比亚等国的留学生。
现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团结一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民主建院、制度治院、发展兴院“的办院宗旨,着眼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锻造学术队伍,最佳化学科结构,营造学术环境,树立优良学风,培育优秀人才,进一步形成特色和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创建一流的学科,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的学院而奋斗。
学院基本情况一览
☆国家级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保障
☆省级重点学科
政治学理论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子项目
Ι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
Ι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地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
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政治学
公共管理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政治学
公共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学科学位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招收硕士研究生)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政治▲ 国际关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行政管理★▲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公共经济管理★▲
☆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系设定
政治学与国际关係学系 公共管理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 政治理论系
☆相关教育机构
MPA教育中心
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心
继续教育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
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  政党研究所
比较政治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
现代政府与政治研究所  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
地方政治研究中心  中外德育研究中心
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刘少奇研究中心
现代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
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  保卫科学研究所

历史沿革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支柱性学院,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学校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学院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政治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早在1926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建时即设有政治学系。1928年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后,法学院下一直设有政治学系,周鲠生、时昭瀛、刘乃诚先后担任系主任。李剑农、王铁崖、王世杰、楼邦彦等着名学者曾在政治系任教,当时的政治学科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学的重镇。周鲠生教授后来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他既是法学家,也是政治学家。
解放以后,学院学科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史,政治学系一度被取消。50年代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成立了政治理论教研室,成为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科发展的起点。改革开放以后,学院各学科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机,1980年在原政治理论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部。1984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设立政治学系,同年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这些专业都是全国首批开设的专业。
1992年学校正式组成政治与行政学院,当时学院设有政治学系(包含政治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政治理论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1998年开始招收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1999年学院整体併入法学院,组成新的法学院。
2000年武汉大学重新组建以后,学校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2001年在国际关係硕士点的基础上成立国际关係学院,2002年开始招收外交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8月,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将三个学院合併成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虽经历许多发展变化,但政治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学科始终是学院学科发展的主脉,在一个学科背景下生长、繁荣、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资源。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学校学科科门类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具有丰厚学术文化传承的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简介

政治学一级学科
武汉大学的政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年湖广总督赵尔巽主持创办法政学堂,设政治、法律两科,1924年法政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立法科大学。1923年,当时的国立武昌师範大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改革学制,广聘教授,也开设了政治学的课程,次年,国立武昌师範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12月,武汉国民政府将国立武昌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等六所高校合併,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立政治学系,并为随后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所继承。1941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立了政治学研究部培养研究生,成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的政治学重镇之一。这一时期先后有邓初民、周鲠生、李剑农、王铁崖、刘乃诚、曹绍濂、杨鸿年等着名学者在此任教,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政治学着作,如:邓初民的《政治学大纲》、李剑农的《政治学概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周鲠生的《欧洲政治史》、《欧洲外交史》、《远东和平之基础》;刘乃诚的《比较政治制度》、《比较市政学》等。
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儘管政治学一度被取消,但是,武汉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60年代初曾招收两届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70年代末,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完整的政治学科在我国得以恢复,武汉大学不久开始全面发展政治学学科,在80年代先后建立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81)、中外政治制度(1984)、政治学理论(1986)、中共党史(1986)等硕士点,与此同时开办了行政管理(1986)本科。进入90年代后,武汉大学政治学学科获得了迅速发展,先后获得政治学理论(1993)、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000)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1996年,后更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建立了国际关係(1998)硕士点,随后又开办了外交学(2002)本科专业。2003年,武汉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政治学一级学科在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关係等五个专业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并在除外交学以外的所有二级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政治学理论(2003)、中外政治制度(2008)、中共党史(2008)三个专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近30年来,我们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这些毕业生已成为教学、科研单位和实际部门的骨干,其中,有的已晋升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成为政治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的已担任地、市、州政府首长或其他厅、处级领导职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均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搞好教学、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出版的各类着作、译着、教材和发表的论文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其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这些研究形成了若干稳定的研究方向:关于广义政治和经济政治学的研究,关于政治文明的研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研究,关于共产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的研究,,关于各国政治和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关于欧洲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大国关係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已经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有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的在学术界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具有较大的潜力。
武汉大学政治学学科十分重视发展与各国的政治学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加拿大、日本、乌克兰、韩国等多所大学的政治学教学机构开展学术往来,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以及英国、加拿大、南斯拉夫、乌克兰等国派出教师进修或从事研究,还先后邀请、接待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学者访问和交流。
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武汉大学的政治学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不可忽视的成就,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学术水平高、研究实力强,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积累了雄厚的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武汉大学的支柱学科之一。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括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6个二级学科。2003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主管部门批设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行政管理专业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公共经济管理专业于2004年设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保障专业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全国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第二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2008年又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2004年,武汉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又被批准成为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
行政管理学科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行政组织与人事制度、比较行政管理、电子公务与档案管理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卫生信息、卫生管理、药事管理、健康保险、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法学与卫生监督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点主要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比较、欧盟国家教育制度、国际教育制度比较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点强调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信息科学理论、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空间分析与套用、数字地图综合套用技术、“3S”集成套用等。公共经济管理学科点主要研究公共经济政策、公共财政管理、就业促进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城市管理与发展战略。社会保障学科点的研究领域涵盖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养老和失业保险理论及政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政策、福利与慈善事业、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重大问题。
目前,本一级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学术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拥有26名教授(其中博导21人)、36名副教授、15名讲师,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半数以上的教师有出国研修经历,45岁以下人员占绝大多数。(2)科研成果丰富,社会影响大。近些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总经费2000多万元。出版学术着作10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研究生培养层次齐全,效果显着。迄今已招收研究生(MPA研究生除外)1000余人,授予硕士、博士学位700多人。(4)学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社会保障国家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多学科综合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政治学理论学科
武汉大学政治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6年武昌中山大学筹建时即设有政治学系。1928年组建武汉大学后,法学院下一直设有政治学系,周鲠生、时昭瀛、刘乃诚先后担任系主任。李剑农、王铁崖、王世杰、楼邦彦等着名学者曾在该系任教,一度成为全国政治学的重镇。1952年院系调整时,政治学系被取消。1971年设立政治理论教研室,1980年改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部,时逢邓小平发出“政治学等学科要赶快补课”的号召。经过几年筹备,1985年武汉大学开始招收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当时全国最早招收政治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学校之一。经过精心组织和建设,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获得长足的发展,1993年继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之后,成功获得全国第四家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截止2008年已经毕业的博士生9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
经过近30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现已形成五个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的研究方向:(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3)当代西方政府与政治;(4)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5)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这五个研究方向涉及到中外政治学、政府治理和政治发展的基本层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学科平台。
本学科点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理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西方政治学理论、宪政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注重政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的同时,特别注意现实政治问题的实证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学术特色和优势:(1)在政治学基础理论方面,关于政治学範畴体系和广义政治、经济政治、社会政治、法治政治、人本政治、民主政治理论的研究,在国内政治学界有较大影响,处于本学科的学术前沿;(2)在中国政治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政治文明研究,已经形成以研究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新的学术平台和学科增长点;(3)在西方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方面,侧重于对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主要流派的疏理和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4)在政府体制与公共治理理论方面,已经形成以研究政府体制、宪政和公共治理为核心的学术特色;(5)在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以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和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论见长的学术特色。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均为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2000年以来,本学科点依託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和“985工程”二期拓展平台——“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总经费达300多万元;先后出版《政治文明论》、《广义政治论》、《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人本政治论》、《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及其限度》、《自然法理论的演进》、《托克维尔中道自由主义思想研究》、《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等学术着作20余种;同时,主持编写和出版“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丛书”(10种),正在策划编写 “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建设” 大型丛书;先后在《新华文摘》、《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前沿》、《江汉论坛》、《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先后获教育部第三届、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学科点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中外政治制度学科
本专业学科点建立于1984年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中外政治制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本专业涵盖“中国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两个领域。本专业在学生接受系统的政治学专业训练、掌握坚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系统的关于政治制度的知识,形成围绕政治制度研究的合理知识结构,熟悉国内外政治制度研究的前沿动态,进而对中国政治制度或者其他某个(或者某一组)国家政治制度有较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本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谨学风,能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具有自主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进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或者在政党、政府、媒体、出版部门从事领导和管理或政策调研工作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
本专业博士点设有以下研究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文化、比较政治学、欧美政治学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公共政策、“一国两制”与港澳政治等。开设的基本课程有:政治学研究方法与选题设计、政治学前沿问题探讨、西方政治学名着选读、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比较政治研究着作选读、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比较政治经济学、政治学英文文献汉译的实践与技巧等。
本专业硕士点包括以下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文化、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发展、英语国家政治制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政治学名着选读、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专题、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比较政治发展专题、政治哲学专题、现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政府经济学专题、宪法与行政法专题等。
本专业学科点学术实力雄厚,目前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另有兼职教授1人。其中,教授均有在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和从事研究的经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方面,目前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共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8人,他们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中青年教师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这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是少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骆郁廷教授,曾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武汉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在全国统编的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近20门课程教材中,主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德育学》、《政治观教育通论》三本教材,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0—2000年)。《比较德育学》、《“两课”教学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被国务院学位办推荐为本学科全国研究生教材(2000年—2004年)。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重要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专着。如《精神动力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现代德育课程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先进文化论》、《儒家德育学说论纲》、《中国道德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导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等。在《求是》、《党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我们还承担了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託项目《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强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研究》、教育部重大委託课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以来国外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德育理论发展问题》、《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等。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全国首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专业,也是全国唯一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高校。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步,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1984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该校成为全国第一批创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12所高等学校之一。1990年,经过严格评审,该校正式获準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点,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6年,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97年,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全国本学科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在2006年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评审中,该校又顺利获準为本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并被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首批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同年,本学科参与申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也正式获得国家批准。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8人,他们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中青年教师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这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是少有的。近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重要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专着。如《精神动力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现代德育课程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先进文化论》、《儒家德育学说论纲》、《中国道德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制度伦理研究》、《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等。在《求是》、《党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骆郁廷教授,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在全国统编的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近20门课程教材中,主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德育学》、《政治观教育通论》三本教材,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0—2000年)。《比较德育学》、《“两课”教学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被国务院学位办推荐为本学科全国研究生教材(2000年—2004年)。我们还承担了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託项目《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强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研究》、教育部重大委託课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以来国外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德育理论发展问题》、《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等。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该校重点支持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支柱性学科,是国家“211工程”二期工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建设平台、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基地”建设平台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同时承担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託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课题等20余项重要研究课题,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
本硕士点现有硕士导师15名,其中教授6名(含3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9名。主要研究方向有: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谘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谘询与心理治疗、个案社会工作与辅导。
本硕士点的办学优势及特点主要体现在:从研究对象上,本硕士点侧重研究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从研究领域上,本硕士点依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侧重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从研究取向上,本硕士点侧重于谘询与教育相结合的取向,把心理谘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从研究人员上,本硕士点教师除担任课程教学与研究外,还担任学校大学生心理谘询中心兼职谘询老师以及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心理谘询门诊医生,便于把学术研究、教学活动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最近几年,本硕士点导师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国外合作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主要研究课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其建设措施研究》;中美合作项目:《中国传统医药对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棘五加治疗双相忧郁的双盲对照研究》;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英国心理谘询研究》;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研究报告20多篇;出版研究生系列教材《毕生发展与教育》、《社会工作与心理谘询》、《催眠与心理治疗》、《质性研究方法》、《心理谘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共面向社会培训心理谘询师3000多人。
本硕士点对外交流十分活跃,近几年我们先后邀请美国George Fox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学Wayne Adams教授;美国芭芭拉·布阮南治疗学院院长、国际知名后现代心理治疗学家道娜·艾文斯—史特劳斯教授,英国SunWork道德模式创立者Roger博士;法国巴黎七大索菲教授、费兰多博士来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讲学或作访问学者,其中Wayne Adams教授先后两次到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讲学,开展儿童记忆测验国际合作研究。
本硕士点导师除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以外,2006年6月还与《当代青年研究》杂社联合举办了“大学生研究学术论坛暨‘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策略’研讨会“,2008年共同承办第二界“养成教育:理论建构与套用的研究”学术会议,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青年研究》、《青年研究》等杂誌先后作专门介绍和发表会议综述。
本硕士点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共毕业学生71名,现有硕士研究生55名。本硕士点学生除了完成硕士阶段培养方案获得相应硕士学历学位外,还要参加由本硕士点的社会服务机构――武汉大学心理谘询师职业培训中心培训,申请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谘询师资格。
社会保障学科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全国较早招收社会保险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单位。1998年获得全国最早的也是当时惟一的社会保障博士点。2001年和2007年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学科。2002年和2008年被确定为“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以本学科点教师为主组建的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它是目前社会保障领域全国惟一一个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武汉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又被批准为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本学科现有教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
卫生事业是以满足社会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等公共需要为目标的政策措施、社会活动及其部门,是一些为人民健康服务或与人民健康有密切关係的组织和措施的综合。卫生事业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医疗、医药、健康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初级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社区卫生、计画生育管理、医学教育、医药科技、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都属于卫生事业所涉及的内容和範围。
武汉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于1985年开始招生,前身是原湖北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开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单位之一。1992年开始与国家计生委联合办学,面向全国13省(区)招收计画生育管理等专业方向学生。1997年开始招收卫生事业管理(健康保险、卫生司法、医药行销管理)等专业方向学生。1999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有关专业调整计画的要求改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研究平台由预防医学拓展为公共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硕士专业方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开始与法国巴黎一大联合培养研究生,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点现有师资12人,其中教授6人(含国内外兼职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4人。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主要研究特色和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卫生政策与卫生事业管理:主要研究医疗卫生政策体系,医疗卫生政策分析与方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药品生产流通管理体制政策,医疗保障制度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政策,城乡卫生经济政策等;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理论体系,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医疗费用和成本控制,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卫生管理,区域卫生规划,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卫生服务和健康评价等。
(2)医院管理与医院经营:主要研究医院管理理论体系,医疗服务市场,医院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医院经营战略,医院经营模式,医院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医疗卫生政策与医院经营管理等。
(3)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主要研究卫生经济基本理论,卫生资源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卫生服务市场,需求、供给和价格的相互关係,卫生服务的市场和政府,卫生经济的巨观与微观管理;研究医疗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医疗福利,医疗保险的比较研究等。
(4)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卫生领域套用,包括卫生人力资源规划,卫生人力资源战略,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卫生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卫生人力激励,卫生人力薪酬管理,卫生人力绩效管理以及国家有关政策。
(5)基于信息技术的健康相关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卫生领域相关管理数据信息,如卫生资源、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卫生经济、卫生政策与法规、健康与经济社会等管理数据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处理技术等。
(6)健康社会学与健康心理:主要研究健康保健组织,健康与社会,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保持、健康促进等理论、技术与方法。
(7)卫生法和卫生监督:主要研究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监督等。
本学科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在科研方面,先后承担了卫生部,教育部,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湖北省科技部、省卫生厅、省教育厅下达或招标的课题38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级鉴定2项,省部级9项,省部门级15项。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先后承办了卫生部规财司与EDI联合主办的“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与培训网路师资与旗舰计画”培训班(TOT);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联合举办了“中美卫生政策与卫生体制”研讨班;举办了由美国北卡大学刘国恩教授主讲的“经济、健康及公共政策”研讨班等。先后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医药经济系、伯明罕大学卫生相关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卡大学社会医学系、英国爱丁堡大学、香港医药局、台湾中央健康保险局等10多个院校和组织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有12人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考察活动。
目前,本学科点正在致力于凝练学科方向,最佳化学科结构,建设学科平台,营造学术环境,培养优秀人才,以形成新的学科方向和特色。
国际政治学科
2002年国际政治学专业硕士点获準建立,于2003年正式招生。本学科点现有2名教授、博硕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已形成研究特色和方向:
1、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名家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中国政府处理国际问题的指导思想;20世纪以来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及主要流派。
2、比较政治: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开发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比较。
3、国际战略格局:19世纪以来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大国关係和博弈;联合国、地区一体化与国际格局;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中国国际战略与外交: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宗旨与原则;中国与大国的关係;中国的周边环境。
5、美国政治与外交政策:美国外交战略、政策及国内政治;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美国对华政策。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合理的国际政治专业知识结构和坚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与国际政治基本知识,并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或某些外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制订和执行机制有比较深入了解,能够从事党政机关的涉外管理、调研和宣传工作及有关教学、科研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硕士点在研究方法上力图实现现实、历史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巨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研究目的上,争取实现理论创新和套用型研究相结合,即力求促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并努力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外交工作服务。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政治学名着选读、国际政治基本理论、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当代国际关係、中国国际战略与外交、当代美国政治与外交战略、欧盟的体制与外交政策、日本政治与外交、专业外语等。

MPA教育中心

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简称MPA教育中心,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有关负责人、省市党政部门的有关负责人 以及部分从事MPA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MPA教育的培养方案和工作计画的制定,以及计画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对MPA 教育中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以改进MPA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促进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学位,它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称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武汉大学被列为全国高校MPA教育的首批试点单位。我院将根据自身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学科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师资力量较雄厚且具有多年培 养公共管理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经验的优势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MPA教育主要设以下专业方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 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行政法、信息技术及其套用、定量分析方法、政治学、行政组织 学、国家公务员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改革与管理、教育管理、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土地资源管理等。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有关档案精神,结合武汉大学的现有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该中心MPA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熟练地从事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的高层次、套用型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主要採取以下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 制和学分制,採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繫实际、注重实际套用的教学原则,重在培养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案例分 析、模拟训练、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政府官员和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努力把MPA教育办出特色。

组织机构

办公室设定
党政办公室
本科生工作办公室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资料室
实验中心
系、教研室设定
政治学与国际关係学系
政治学与行政学教研室
国际关係学教研室
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
思想政治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公共管理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
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
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
政治理论系
相关教育机构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MPA教育中心
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心
继续教育中心
研究机构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
政党研究所
比较政治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
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
地方政治研究中心
中外德育研究中心
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刘少奇研究中心
现代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
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
保卫科学研究所

师资力量

政治学与国际关係学系
教 授:储建国 戴德铮 刘俊祥 柳新元 罗志刚 谭君久 严双伍 虞崇胜 张星久
副教授:胡 勇 李 晶 刘早荣 阮建平 尚重生 申建林 唐皇凤 徐 琳 赵 嵘
讲 师:陈 刚 戴红霞 冯存万 付小刚 何祥武 李美幸 刘 伟 申红果 朱海英
思想政治教育系
教 授:李斌雄 骆郁廷 倪素香 佘双好 沈壮海 王新山 项久雨 熊建生 余永跃 钟青林
副教授:程 凌 戴正清 黄代翠 金筱萍 李 玲 上官莉娜 杨建兵
讲 师:陈 番 陈琳瑛 胡 滨 雷山漫 李 珂 马 栋 汤致琴 杨 燕 杨姿芳 周敦文 周志刚
公共管理系
教 授:邓大松 丁 煌 黎 民 李安明 李和中 吴湘玲 殷 俊 张奇林 张晓燕 朱丽莎
副教授:操小娟 常 荔 陈世香 东 晓 董 军 李小华 李运华 刘昌平 刘志英 刘重春 沈 晓 石超明 孙 菊 向运华 杨海文 张 俭 张晓萍
讲 师:傅 征 刘俊宇 刘伟兵 石书伟 汤慧琴 汤致琴 杨红燕
政治理论系
教 授:陈国清 丁俊萍 李 楠 李 勤 李云峰 刘 燕 刘俊奇 罗重一 冉 苒 石云霞 宋 俭 孙居涛 孙来斌 王安玲 夏桂明 夏建国 熊启珍 许珞华 袁银传 张晓红 左亚文
副教授:曹亚雄 范卫青 龚玉敏 黄沁茗 焦 奎 金 伟 洪修文 刘明松 刘小英 刘新华 罗永宽 任舒泽 舒少泽 宋翠环 孙 康 万冬保 向德忠 杨 虹 杨 军 杨乐强 俞文冉 张本林 张密生 张乾元 周金华 邹金堂 左汉宾
讲 师:陈世锋 杜 蘅 何 鹏 胡建兰 李 华 李光宽 卢 勇 彭雄年 沈云龙 万军杰 王双群 吴向伟 周尤正 朱 凌
其 他
教 授:彭宇文

现任领导

委书记 尤传明:与院长一道共同主持学院全面工作;全面负责学院党务工作;具体负责学院人事、纪检工作。
院 长 邓大松:与书记一道共同主持学院全面工作;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具体负责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
副书记 袁丽华:协助书记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管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保密工作,工会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安排的其它工作。
副 书 记 左征军:协助书记分管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团委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完成书记、院长安排的其它工作。
副院长 严双伍:协助院长分管学院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外事工作;在学院财经领导小组领导下分管学院财务日常事务工作;完成院长、书记安排的其它工作。
副院长 张星久:协助院长分管学院教学工作;完成院长、书记安排的其它工作。
副院长 丁煌:协助院长分管学院科研工作;在学院MPA教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分管学院MPA日常事务工作;完成院长、书记安排的其它工作。
院长助理 刘昌平:协助院长、教学副院长分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完成院长、书记安排的其他工作。

地图信息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珞珈山武汉大学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