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李强彬

李强彬

李强彬

人物介绍

姓名:李强彬

职称:副教授

出生年月:1980年12月

学历: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

四川眉山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赴英国约克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习,2014年7月赴牛津大学短期交流学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省软科学项目等国家和部省级纵向课题6项,主要研究兴趣为:政策过程与决策分析、协商民主的理论与运用、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改革、社会影响及其评价、社会抗争及其治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强彬
  • 出生日期:1980年12月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

人物介绍

姓名:李强彬
职称:副教授
出生年月:1980年12月
学历: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4)。1980年12月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贵州大学,同年到南京大学学习,先后获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2007)和博士学位(2010)。期间,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国家公派联合培养赴英国约克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习。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过程与决策分析、协商民主的理论与运用、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改革、社会风险及其评价、社会抗争及其治理。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过程与决策分析、协商民主的理论与运用、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改革、社会风险及其评价、社会抗争及其治理。

学术论文

2018,《社会影响评估:西方的研究与经验》(李强彬、肖祥),《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6期。
2018,《西方社会运动发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的审视》(李强彬、赵萌雅),《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2017,《领导干部协商式决策观:一项描述性分析》(李强彬、李佳桧),《党政研究》,2017年第3期。
2017,《领导干部协商式决策观:差异与塑造》(李强彬、李佳桧),《探索》,2017年第1期。人大报刊複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17,《中国特色公众协商途径与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李强彬、谢星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017,《维权与维稳:何以错位如何归位》(李强彬、吝娜),《理论探讨》,2017年第1期。
2016,《绿色民生:政治科学视域的解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期论点摘要。
2016,《政策议程设定何以驱动:四种典型途径》(李强彬、杨春黎),《行政论坛》,2016年第2期。
2015,《协商民主的实践品质:审视维度与基层观察》,《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6期。收入林至敏主编:《公共管理的现代化:承继与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
2015,《政务微博中的公民参与:限度与突破》(李强彬、陈晓蕾),《理论探讨》,2015年第2期。
2014,《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20年:主要进展与展望》(李强彬、王宁),《学术论坛》,2014年第12期。
2014,《协商民主:西方观点与中国语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2014,《民众路线与时俱进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李强彬、陈朝兵),《观察与思考》,第5期。
2013,《<重构公共政策>一书评介》(译文),《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第3期。
2013,《协商民主:民主决策的逻辑及其实现》,《浙江学刊》,第3期。收入陈家刚主编:《协商与协商民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2013,《界面协商关係的构筑及其实现:民主决策的视角》,《行政论坛》,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3期“学术卡片”摘编。
2012,《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的协商民主:逻辑、价值与理由》,《理论探讨》,第6期。
2012,《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发展:理由、可能与路径》(李强彬、廖业扬),《求实》,第8期。
2012,《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协商民主何以须为何以可为》(李强彬、黄健荣),《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2012,《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教学与研究》,第2期。人大报刊複印资料《政治学》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政治学文摘》2012年第4期摘转。
2011,《公共政策“前决策过程”概念、特性与改进论析》,《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题录,《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3期“学术卡片”摘编。
2009,《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协商民主诉求及其价值》(李强彬、陈宝胜),《天府新论》,第5期。
2009,《我国协商民主研究进展与展望》,《黑龙江社会科学》,第2期。
2008,《论表达自由与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李强彬、刘敏婵),《理论探讨》,第1期。
2008,《论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求实》,第1期。
2008,《和谐语境下协商民主在公共政策问题治理中的价值》,《广西社会科学》,第6期。
2008,《社会公正感视域中的政策决策及其最佳化》(李强彬、姜丽红),《经济体制改革》,第5期。
2006,《乡村“能人”变迁视角下的村社治理》,《经济体制改革》,第5期。
2006,《转型社会中乡村精英的变迁与乡村社区治理》(李强彬、向生丽),《兰州学刊》,第4期。
2006,《NGO与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村治理》(姜丽红、李强彬),《农村经济》,第7期。

着作出版

专 着:《协商民主:理论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副主编:《社会风险治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201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副主编:《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201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副主编:《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副主编:《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201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专着:《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前决策过程最佳化:中国的视角》,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
副主编:《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参编:《公共管理学》(黄健荣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科研项目

2017—2019,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第三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编号:2017ZR0086),主持人。
2016—2017,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委託课题:强化公众参与-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效,主持人。
2016—2018,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0批面上一等资助(编号:2016M600746),主持人。
2016—2018,中国博士后第九批特别资助(编号:2016T90866),主持人。
2015—2017,四川省哲社重点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年度项目:维稳模式重构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研究(编号:SR15A03),主持人。
2014—201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群体性事件政策议程学发生机制与治理研究(编号:14CGL038),主持人。
2013—2014,四川省软科学项目:政策议程设定转型中群体性事件制度化治理的实现(编号:2013ZR0019),主持人。
2013—2016,四川大学青年学术人才项目: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化、科学化公共决策制度的构建(编号:SKQX201306),主持人。
2011—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定转型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编号:11YJC810023),主持人。
2011—2012,四川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基于公共政策议程设定转型的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编号:SC11C001),主持人。
2011—2013,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青年研究项目:四川大学公共管理类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第五期),主持人。

获奖情况

2014,《公职人员“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科学化研究》(研究报告),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2011,《和谐社会视域中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价值的多维透视》(学术论文),淮安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

人才培养

2012年起担任行政管理专业、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和MPA)、《行政管理学前沿》(本科生)、《政治学基础》(本科生)、《公共行政学》(本科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强彬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