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神骨鑒·“神”存于心

神骨鑒·“神”存于心

神骨鑒·“神”存于心

《神骨鑒·“神”存于心》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着述的《冰鑒》中第一篇第三章内容。 主要阐述神”在观人中的提纲挈领的首要地位后,再进一步论“神”存于心的情态,以通过人的内心活动来观察“神”。

人的精神从其外显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自然流露,一为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见或有所感而发,完全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显示出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矫揉之象。所谓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神骨鑒·“神”存于心
  • 创作年代:晚清
  • 作品出处:冰鑒
  • 文学体裁:论文
  • 作者:曾国藩

作品原文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①。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②。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③。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④。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⑤。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⑥。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⑦,情态易见。

作品译文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故作精神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徵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涵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在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幺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作品注释

①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抖擞,本指精神振作,这里是故作精神振作、故作姿态的不能持久的意思。断,指故作精神振作而其力不继时的状态。续,指精神抖擞出于自然,无心作态,力终不绝,其神有余,因而能够持久,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逝。所谓续处,当指自然抖擞而其力持久的状态。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只是在那里故作抖擞者,又好像是真的精神振作,也就是说,介乎假抖擞与真振作之间,就难识别了。
②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断,指“神”是在故作抖擞之态中断,前后未能相继的状态。出,指故作抖擞并表现于外。续,指中断的抖擞又重新振作起来时的状态。闭,指精神自然而生并蕴涵于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精神不足,是由于故作抖擞并表现于外;精神有余,是由于自然而生并蕴涵于内。
③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收拾,这里是解脱、摆脱的意思。《西厢记》:“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收拾入门之说,即道家的养气炼性,其要领是去掉杂念,以静待动。
④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不了处,指尚未“收拾入门”,即尚未去掉杂念、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脱略,轻慢、不拘。做了处,指已经“收拾入门”,即已经去掉杂念、能够以静待动的时候。针线,这里是精细周密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尚未去掉杂念、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要着重看其轻慢不拘;已经去掉杂念、能够以静待动的时候,要着重看其精细周密。
⑤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小心者,指谨小慎微的人。疏节阔目,粗疏大意、不精细、不周到。若不经意,指无论乾什幺都好像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五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在他尚未摒除杂念、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他愈是谨慎,他的举动就愈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
⑥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大胆者,指率直豪放的人。苟且,不认真,不严肃。这五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他已经摒除杂念、能够以静待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他的举动就愈是周密,他愈是豪爽,他的举动就愈是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精细周密。
⑦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二者,指上文的“脱略”和“针线”,它们都属于“神”的範畴,只是前者为“神不足”,后者为“神有余”。看向内处,指存在于内心世界。落,沦为,变成。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脱略”和“针线”这两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它们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却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作品赏析

讲述了“神”在观人中的提纲挈领的首要地位后,再进一步论“神”存于心的情态,以通过人的内心活动来观察“神”。
人的精神从其外显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自然流露,一为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见或有所感而发,完全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显示出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矫揉之象。所谓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
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还是故意造作。儘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有不同的表现,可能会给辨别“神”的真假带来干扰,但综合人的各种言语行止表现,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当初,项羽初次见到威猛雄武、一统中原的秦始皇时,大声叹曰:“彼可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发现项羽的真性情,真箇性——朴直率露而又大胆或称“莽撞”。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则说:“大丈夫该当如此。”两人的话语神情不一样,但从中却能真实地表明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刘邦与项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转得多。
社交中观人、识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循流探源的过程。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这样,即由外在的情态举止,去察探其隐伏在内的精神气质,窥视到他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这一过程虽然似乎有一种无征无兆、无气无息、无色无味、无形无状的神秘性,但还是有理可循的,不是空穴来风,无基之楼。
人的精神外显,如上所述,有自然流露和勉强抖擞之别。凡属自然者,出于真诚,无意做态,因此气终不绝,流露持久,其“神”自然有余,所以称为“续”。而勉强者,故意造作,缺乏真诚,因此底气不足,抖擞短暂,其“神”自然不足,所以称为“断”。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这是说,精神一旦振作起来,不论是真情流露的,还是故意造作的,当它显现时,都能看到它的振作;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神”的真实情况,这一种状态是不全面的,必须结合另一种状态——“断处”,才能发现“神”的真实状态,自然流露与勉强振作的区别,应在动态中,才能準确区分,即在“断续之处”去进一步鉴别真假。
接下来论及人之心思:“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小心者就是说那种小心谨慎、心思周密的人,心气很高,常认为天下人皆不如己的倾向,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容易气馁,难以经得起接二连三的失败打击,这与胆大心细是有区别的。因此,从他做不了的事当中去看他,就能得到他比较真实的内心精神状态。“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如果是粗枝大叶的人,即便他把事做成功了,也会漏掉许多重要的细节,这应是一种无形的失败;胆大心细的人,则会在勇往直前时,密切注意周遭事物的细微变化,于细微处发现有可能遗漏的东西,从而保证事情的各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能够从大小两方面仔细考察一个人,发现他真实的才能见识,这样就不容易出偏差。

书本简介

《冰鑒》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作者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神骨鑒·“神”存于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