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凉帽(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凉帽于2011年被评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凉帽加工工艺在大运会期间在大运村向各国友人进行演示;第八届和第九届文博会,甘坑凉帽先后亮相文博会甘坑客家小镇、坂田手造文化街分会场和大芬油画村分会场。甘坑凉帽第六代传人张航燕说,甘坑是深圳凉帽最大原产地,“目前甘坑凉帽村凉帽传承人已寥寥无几,主要是凉帽已经没有市场了,再好的手工艺也体现不了价值。”
过去,客家地区的妇女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除正面外,四周还垂挂着10多厘米长的摺叠均匀的布,有蓝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花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更有意思的是,年轻未婚的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因此,是否挂有彩带便成了判断客家姑娘是否出嫁的标誌。
2013年,深圳和惠州申报的客家凉帽製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Ⅷ-59。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客家凉帽
- 定义:一种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 特点:从帽穗颜色区分是未婚还是已婚
- 始于时间:1000多年前
- 产地:深圳、惠州、河源、梅州、赣州等
- 特色: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源
史籍记载客家妇女戴凉帽,可追溯到宋朝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有近1000多年历史。深圳甘坑凉帽製作的历史有200多年,经历了6代人。清朝年间,深圳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张锦超,学到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全村均以织凉帽为生。解放前后几十年,甘坑村民通过外迁把凉帽手艺带到了深圳龙华、大鹏等地,但除了甘坑凉帽村,其他地方没有群体集中式编织凉帽,全都是单门独户编织零星凉帽贩卖,权作家庭副业。
民俗
客家凉帽戴在头上,从帽穗颜色可以区分是未婚还是已婚。未婚女孩的凉帽花带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妇花带花穗是红色,中老年妇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红绿黑杂色。女孩子出门、下地、赶集,都是拿白色穗带凉帽,绝不拿其他颜色的,哪怕是母亲的或临时戴一下。宁可不戴,也不让人误会。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
客家凉帽

製作工艺
客家凉帽的製作主要是竹编、染织和缝纫,完成一顶凉帽的製作共有20多道工艺,为叙述简便,作一归纳。

(一)开料:包括开篾片和外圆粗夹篾条。选用本地盛产的挺拔结节少的黄竹作原料,将竹切成1米长,用刀将它纵向破开,变成上百条竹片,将竹片削平滑后,用牙齿咬着竹片的一端往外撕,几个来回之后,一条薄如蝉翼的竹篾就此产生。因竹片边沿锋利,每条竹片都需用刀削平滑。另外再将一米多长的黄竹再纵向破开成一指宽的外用粗夹篾条,将外圆粗夹篾条用弯刀削平,前期準备工作完成。
(二)织笪:包括编织凉帽的雏形和编内圆小竹辨。将一条条小竹片纵向排开,再将一条竹片交叉横向排开,按“井”字形式不断添加进去,编成凉帽的雏形,将竹片编内圆小竹辨。
东莞凤岗戴客家凉帽的妇女

(三)扫油:完成凉帽笪雏形后开始扫光油(以前多使用桐油,现改用光油),并将笪晒乾,压平,一个月后扫第二次光油,并晾乾。
(四)剪圆:用铁尺划内圆圈和外圆圈,按内直径15mm,外直径44mm的规格剪成圆形帽笪。
(五)扎藤院将做好的小竹辨做成圆圈固定于内圆,用帽头布缝好圆顶,用粗夹条各一条,将外圆圈用木码固定,最后用细细的藤条扎紧,完成后再扫一次光油,凉帽笪完成。
深圳客家妇女

(六)染布:将白色的纱帐布染成黑色,为保长时间不退色,再用“青莲水”重新染布,晒乾后成暗褐色,可保持帽布长时间不褪色。
(七)褶布:将染好的布料用胶水褶成一层层的帽布后晒乾,将晒乾后的帽布用针线缝在外圆圈,打红结,串线,完成凉帽的所有製作流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客家凉帽(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