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缨帽(清代礼帽)
红缨帽是清代的礼帽。帽顶披红缨。冬春用暖帽,以缎为顶,以呢(ní)、绒或皮为檐;夏秋用凉帽,也叫纬帽,无檐,用纱或竹丝做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红缨帽
- 朝代:清代
- 词语注音:hónɡ yīnɡ mào
- 出处:《老残游记》
相关记载
《老残游记》第二回:“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拚命价奔,一面用手巾擦汗,一面低着头跑。”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头上戴着拖花翎的红缨帽,一条辫子在空中飞扬,朝靴的粉底非常之厚。”
头面与红缨帽
概述
裕固族是传统的畜牧业民族,服饰也具有鲜明的畜牧文化特色。服装式样上,袍服长靴居多,原料上,羊皮、氆氇、毡、绸缎等使用广泛。裕固袍的特点是袍长领高,袍子与身体等长。高高的领子,有的与耳根相齐。女袍的下摆开衩,衩口及衣领、襟边、袖口等处多镶绣有花边或图案。袍外还喜欢罩大红、桃红、翠绿等色缎子做成的高领坎肩。
头面
在裕固族的服饰中,妇女的首饰和帽子最具特色。未婚少女多梳五条或七条髮辫,以额带为饰。额带多用五六厘米宽的红色布料製成,上面镶嵌珊瑚、海贝片等饰物。其前缘下垂吊用珊瑚和各色玉石珠串成的璎珞,象珠帘一样齐眉挂在额前。已婚妇女则将头髮改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两条分别由耳后垂至胸前。也不再戴额带,而改换成“头面”。所谓头面,实际上就是三条长长的饰带,分别系在三条髮辫上,背后的一条从上到下缀有一排大大的圆形海贝片。胸前的二条又各分成上、中、下三截,中间用金属环相连线。上截比较宽,约十一二厘米左右,垂于胸前两侧,上端呈三角状。下面两截稍窄一些,约七八厘米左右,垂于腰下。带上用珊瑚、玛瑙、海贝、珍珠和银牌、铜牌等镶饰构成各种图案。下截下端缀彩色丝穗,美观大方。头面的整个长度依每个人的身材高矮而定,一般要求上齐耳根,下至长袍底边。裕固族姑娘在出嫁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穿嫁衣、戴头面仪式。
红缨帽
除头面外,喇叭形尖顶红缨白毡帽也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标誌性装束。这种帽子用薄毡製作而成,尖顶,帽檐较宽,上面镶有两道黑色的丝条边。后檐微翘,前檐平伸。帽顶上缀有红色的缨穗。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历史上一位被害致死的女英雄,红缨穗代表着她为民而死时头顶上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