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是不同的人体内含有不同人类基因的数据分析图谱。由持续数十万年的人类迁徙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演变形成。不同人类体内的基因种类含量也不同。
其实,《人类基因组计画书》的完成使人们发现,在人类冗长的DNA分子中,有具体表达功能的基因只有三万个左右,而大部分的区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组或维持分子结构的无意序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界人种基因图谱
- 外文名:World racial gene mapping
- 释义:不同人类基因的数据分析图
图谱简介
先对表中的基因作一个说明:
母系MT DNA分布图
父系Y DNA分布图
人种分化图(父繫上,母系下)



白种人基因;父系:F、G、H、I、J、K、L、M、P、Q、R、R1a、R1b,母系:N、I、W、A、X、Y、HV、H、V、P、J、T、U、K。
黄种人基因;父系:N、O,母系:R、B、F。
棕种人基因;父系:C、D,母系:M、C、Z、D、G、E、Q。
黑种人基因;父系:A、B、E、E3b,母系:L1、L2、L3。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白种人基因:F(印度—斯里兰卡基因)、G(巴尔干-高加索基因)、H(印度-斯里兰卡H基因)、I(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基因)、J(阿拉伯-犹太基因)、K(纽几内亚K基因)、L(印度-斯里兰卡L基因)、M(纽几内亚M基因)、P(中亚基因)、Q(美洲基因)、R1a(印欧东支基因)、R1b(西欧/印欧西支基因)
黄种人基因:N(极北基因)、O(中国,东南亚)
棕种人基因:C、D、C4(澳洲古利土着基因)、D*(尼格利陀矮黑人基因)、c2(蒙古通古斯)、d1d3(藏族)、d2(日本)
黑种人基因:A(东非-南非基因)、RxR1(中非R基因)、B(中非B基因)、ExE3b(非洲基因)
科普特-柏柏尔基因:E3b(东非-北非基因)
印第安基因:Q(美洲基因)
注意:图中白色标记的"突厥基因"是笔误,应改为"亚美尼亚基因"
图表No.1


俄罗斯的阿拉伯基因来源于犹太人,俄罗斯现有200多万犹太人,此外还有大约200万有犹太血统的人,他们在沙俄和苏联迫害时期被迫改变民族身份(改变信仰、族籍)。
俄罗斯人受东方印欧人的影响甚于伊朗人。
俄罗斯人受东方印欧人的影响甚于伊朗人。
土耳其人也携带相当数量的阿尔泰基因,应该是他们居住于中亚时带过来的。而极北基因可能是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原始部落带来的。
这份由美国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表明:现代德国人中属于雅利安基因占13%—20%。而俄罗斯人属雅利安人基因占47%。雅利安人成份最高的是波兰,超过50%。而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与塔吉克,雅利安基因分别占到45%与50%。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操印欧语民族中雅利安基因占30%—40%。
图表No.2

德国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斯拉夫人后裔,如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普鲁士人。
法国人的中东基因应该是远古时期的腓尼基、迦太基等中东商人留下的。
英国人历史上有过许多北欧人建立的王朝,比如丹麦王朝与诺曼王朝。
图表No.3


义大利人的中东基因主要集中于南义大利,尤其是被阿拉伯人统治过300多年的西西里,同时,这里也集中了后来而入的北欧基因,由11世纪的诺曼人带来。
挪威人、瑞典人、丹麦人是北欧诺曼人的后裔。
芬兰人不同,他们是乌拉尔语系的民族,N极北基因在他们之中占很大的成分。
图表No.4

切尔克斯人与阿布哈兹、阿迪盖等高加索民族相类似,属于G染色体高频的人群。
图表No.5

乌兹别克人的R1a分为两个来源:一个是本土东伊朗粟特人与波斯人携带的雅利安基因,这一批人后来大多突厥化;另一个是中亚细亚草原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所携带的阿尔泰基因,这群人分别于10世纪、16世纪南下中亚农业区,逐渐定居化并同化当地的东伊朗人。
维吾尔人中有比较高频的R1b,据估测源自于古代的印欧土着居民,以吐火罗人居多。另有14.5%左右是远古时代的汉藏语系部落、城邦以及驻守边疆的汉族兵后代。
哈萨克人属于比较古老的突厥民族,R1a与C各占有相当的比例。哈萨克人中的霍加部落多是波斯、中东的传教士后代,其中东基因便是来自于他们。
图谱更正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技术限制,导致传统的基因图谱产生了一些错误,比如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斯坦共有100多个民族,由于当初研究者忽视了多民族的问题,从而将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犹太族等全部笼统归入乌兹别克人,因此导致了错误的出现。
乌兹别克族基因更正

根据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科研机构的数据,对此进行了更正。
图表No.6

图瓦人、哈卡斯人是原发性R1a高频的群体。
吉尔吉斯人最初与阿尔泰人等类似,也居住于阿尔泰山北麓以及叶尼塞河流域,后来迁到中亚。
雅库特人在形成之前,应该同化了不少古西伯利亚土着居民。
图表No.7

9世纪波斯人的萨曼王朝与东欧、北欧通商以后,有不少北欧的维京诺曼人来到中亚、西亚经商定居。中亚、西亚的黑人后裔有两种可能来源:一是被穆斯林统治者大量採购的黑人,二是伊拉姆人(埃兰人)的后代,但由于埃兰人已经消亡,前者很可能是大批来源。《一千零一夜》里就有许多黑奴伺候尊贵的波斯、阿拉伯主人。俄罗斯的黑奴在高加索还有后代。
图表No.8

中东阿拉伯人的东北非基因是原住民留下的。在阿拉伯帝国征服期间,中东有许多民族归依了伊斯兰教(如阿拉米人、巴比伦人、科普特人)。
印度印欧人来源于印欧语系东支。
11%的印度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东北蒙古人种原住民中的米佐拉姆人被确认为犹太人后裔,全国2%的阿拉伯基因,他们可能能分到一份。此外阿富汗普什图人分支杜兰尼人也被普遍怀疑为古代以色列“失蹤的十族”。
印度的黑人大多属于安达曼群岛的土着。
11%的印度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东北蒙古人种原住民中的米佐拉姆人被确认为犹太人后裔,全国2%的阿拉伯基因,他们可能能分到一份。此外阿富汗普什图人分支杜兰尼人也被普遍怀疑为古代以色列“失蹤的十族”。
印度的黑人大多属于安达曼群岛的土着。
图表No.9

满族之中有不少是汉族八旗,另外还包含部分留居于亚洲的印第安人。从人类学角度来说,通古斯人,澳洲古利土着,尼格利陀矮黑人,部分印第安人及部分墨西哥人,皆属于棕种人,具有一定的亲缘关係。
蒙古有2%的伊斯兰教徒(基本上都是蒙古国西部的突厥语民族,以及移居外蒙的回族)。
包括鄂温克族在内的大部分通古斯语民族属于C高频族群。
图表No.10


藏族的C系基因来源于氐族等(小月氏)。
图表No.11

缅甸最早的居民是孟人,后来操汉藏语系藏缅语的缅人自青藏高原南下,将孟人排挤出去。缅甸穆斯林中有少量土耳其、波斯、阿拉伯商人的后代。不过更多的是南亚人后裔,分布于缅甸若开邦的罗兴亚人便是一支典型的南亚印度民族,同孟加拉人一样。
图表No.12

人类起源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对DNA分子的直接研究成为可能。起先,一些有具体功能的基因的多态性(即人与人有差异)得到了关注。研究得最多的是人类特异性免疫蛋白基因HLA。他的确有相当多的类型,可以观察到大量群体间的差异。但由于与重要的人体功能有关,所以它的变异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无法与人群的分化完全同步。
这些序列的变异往往不会影响正常的人体功能,所以可以自由的与人群分化同步。然而,不管有无功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序列都会碰到混血的难题。人类基因组主要分成23段,每一段构成一种染色体,其中22种是常染色体。每种常染色体在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对,其一来自母亲,另一来自父亲,但在继续传给后代时,父母双方的染色体会打断而后重新拼接,即重组。所以不同位置的突变之间毫无关係,其组合完全没有意义。
线粒体与Y染色体非重组区NRY
于是,人们自然开始关注没有重组现象的区段,其一是线粒体,其二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NRY。线粒体是男女都有的,但不管男女都来自其母亲,男性的线粒体无法传给后代(线粒体位于细胞质里,男女交配授精过程中,精子细胞只有细胞核和卵细胞核融合,精子的细胞质包括线粒体被排除在卵细胞之外),所以人们的线粒体都来自其女祖先,自然不存在重组。NRY则只有男性体记忆体在,更无法重组。
这种不重组的区段,最大的优点是其上的突变是紧密相关的,每一个突变都代表着整个区段的特性。先后发生的突变,也会有上下游关係。这样,不仅突变的谱系清晰,不同性质的突变,在研究时也可以相得益彰。相关联的突变构成的组合结构叫做单倍型。而每种单倍型的发生年代可从其相关的”时钟”标记计算得到。这样,只要民族群体有特徵单倍型,其发生渊源和年代就可推断。
但是这种构成单倍型的突变,必须保证只出现一次而且不会变回去,不然各种单倍型就不能保证其发生的独特性(同一种单倍型如有不同的来源,便不能据以分析群体发生的关係),有一种突变”核苷酸多态SNP”就符合这种要求。各SNP构成的某种单倍型都是单一来历的,NRY上的SNP单倍型就是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体现出极丰富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另一种突变标记”短序列重複STR”与SNP单倍型相粘连时,就成了天然的”时钟”标记。在一个固定的基因位置上,有一种特定的短序列重複了几遍,有如火车车厢。每次突变都会增加或减少一节,而这种增加或减少是随机的。所以,同一个祖先的不同个体的同一STR位置,可能有不同的重複数。因为突变的速度是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要寻找到最大的重複数差异,再加上其它一些参数,就可以推算出他们共同祖先的生活年代。
不同位置上的STR,也可以构成单倍型。当几个STR同时随机增减时,奇妙的效果产生了。从最古老的单倍型开始,向不同方向产生差异越来越大的单倍型。在特定群体中观察到的中央单倍型总是最古老的,这就象一点墨水在清水中静静的扩散,色迹的中心必然是墨滴的最初位置。
而根据扩散的半径,也可以计算扩散持续的时间。由于STR的突变机率比SNP大得很多,所以在同一种SNP单倍型的个体中分析STR的网路关係,就可以计算SNP的发生年代。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民族遗传分析的两大利器。
由于技术难度不同,最早研究的非重组区是线粒体。在分析了遍及全世界的几千个人的线粒体之后,1987年,RebeccaCann发现线粒体的系统发源于非洲,这一学说被称为“非洲夏娃说”,这项研究揭开了遗传学方法探索人类史前历史的序幕。
从现代人的线粒体发现现代人类起源于十万年前的非洲,那幺其它大陆上更早时期的古人类必然是已灭绝的旁支。这与古人类学界原有的普遍观点不合,因此引发了很多争论。但是,对欧洲尼安德特人骨骸DNA的分析,证实了他们的确与现代人有传承关係,两个学界的认识也渐统一。
但是,由于线粒体的特殊性质,它的突变过快而且长度太短。这使得它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而且在群体间的分布格局较乱,这一切则由NRY来捕捉。NRY上不断有新的SNP,到2001年,史丹福大学的PeterA.Underhill等在全世界人群中发现了218个SNP位点,构成了131种单倍型。这些单倍型构成的谱系与线粒体谱系的共同之处,也是证明现代人十万年前发源于非洲。
首先通过与黑猩猩等人类近亲的相关区段的比较,我们找到了人类谱系的”根”的方向,因为SNP的特异性,人类的SNP位点,在黑猩猩的对应位置上必然未突变。所以与黑猩猩单倍型最接近的人类SNP单倍型,必然是人类最古老的形态。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人类的单倍型演化出来。结果发现所有最早演化出来的新态都保存在非洲,而非洲之外的人类的单倍型形态只是较晚(约12万年前)发生的一小支。这说明现代人最早(约15万年前)的演化过程发生在非洲,直到大约12万年前,才有一小部分人走出非洲,向全世界扩散。
这种结构在NRY的谱系中表现得比线立体清晰和稳定得多。由于NRY是纯粹父系遗传的,所以这种非洲起源假说被称为“非洲亚当说”。
Gm血型
人的血型的一大特点是:终身不变,且能遗传。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父亲双方各遗传一种基因给子女,子女的血型里就包含着这些基因。因此,每个人的血型既受之于父母,但又不同于父母,通过验血型可以认定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係。而且,人类的这种血缘关係源远流长,早在人类祖先从猿人分化出来时,一种叫Gm血型的因子已形成,它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可见,在血型里,不仅有父母的标记,而且还有老祖宗的标记。
人体血型主要有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血清血型和红细胞酶型五大类,总共有500种以上。ABO血型已为大家所熟知。但ABO血型仅是红细胞的血型,而携带着人类种族特徵的血型是血清血型。血清血型要比红细胞血型複杂,它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叫做Gm的血清血型(双倍体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Gm血型的种族差异,表现在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上。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世界上已检出的是18个,其中有的因子是不同人种所专有的,如fb因子只存在于白种人,st因子为黄种人特有;
此外,在同一人种的不同民族中,Gm因子的基因频率具有特定值,即是占有某种Gm因子的人数在总人数中占有比较恆定的百分比。如我国的壮族,具有afb因子人的百分比总在80%左右,而维吾尔族人中是7%左右。由基因频率特定值可以确定民族间的血缘关係。Gm血型的这两大特点,是至今发现的人体500多种血型中独一无二的,这使它成为研究种族关係的重要依据。
非洲亚当说
人们往往对非洲人的黝黑肤色难以认同,其实现代非洲人已不是世界上其它人种的直系亲属。
只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西非洲的黑人(Y染色体单倍群E)掌握了农业技术,人口增长而后扩张,才把东非洲等地的浅色的“我们的近亲(Y染色体单倍群A和B)”取代了。而由于欧洲人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西非洲的这种取代,就被打乱而未能完全完成,所以南非的土着肤色不太黑。
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们的祖先。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找到10--4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在约10万年前就灭亡了。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万多年前,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
人类的东非祖先的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A-M91。
12万年前,人类的东非祖先的另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B-M60和M168。
M168继续突变为三个分支:
C-M130、P9【YAP,又继续突变为D-M174和E-M96(SRY)】、F-M89。
10万年前,C,D基因人群最先走出非洲,形成棕色人种。他们沿着印度洋岸边,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形成了前达罗毗荼人ag/axg。前达罗毗荼人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进的一支,与后来的L共同创造了哈拉巴文化。
接着,棕色人种东继续东进,到了东南亚。海平面要低好多,其他群岛与中南半岛连成一片,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
6万年前,棕色人种到达并占领了这片地区。到后来海平面抬升以后,澳大利亚和安达曼群岛远离亚洲大陆,棕色人种在这两块孤立的大陆上居住。4万多年前,棕色人种又北上占领整个东亚大陆,创造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山顶洞人、资阳人。当时的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美洲与亚洲都是连在一起 的,D基因棕种人沿着今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成为绳纹人。C基因棕种人沿着今白令海峡继续东进,到了美洲的吐火罗人。(美洲人有大量对于红白黑绿黄的五行认同,应该是不足以达到在基因分布中如此大的占比)【按:吐火罗最初源于语言学研究,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对不对还是二说,中国学者倾向于叫它焉耆龟兹语,吐火罗人何时迁到新疆没有定论(但肯定是在印欧语形成之后),不知道本文作者是否在臆断,抑或此处的吐火罗是个人种学的概念,和说焉耆龟兹语的人不是同一个民族,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西支,和拉丁语、日耳曼语等有密切关係】
虽然焉耆龟兹人地处今日中国境内,但和印欧语东支的伊朗语、印度语差别很大,英国语言学家w.亨宁认为他们是灭亡苏美尔阿卡德王朝的蛮族kutim人,逐渐融合进了突厥民族(Gm血型是吐火罗ab3st+棕色人种ag/axg,突厥民族Y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以C基因为本,以P为主)。在东北、华北,吐火罗的因子特别少,形成通古斯人群(比较纯种的棕种人,Y染色体单倍群基本是C);在蒙古高原东部,吐火罗与棕色人种在人口比例上平分秋色,形成蒙古群(Y 染色体单倍群C和P各占一半);在新疆、蒙古高原西部、黄土高原,吐火罗的影响力比较深,形成突厥群(Y染色体单倍群是C,P及R)。
此时整个东亚、南亚大陆及澳洲只分布着棕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C,D及黄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N,O。
四大人种:高加索人种(白种人)、亚洲人种(黄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
欧罗巴人种
亦称白种人。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状且较为细软的毛髮,毛髮颜色主要有:白、金、红、棕、黑等主要的五种大色调,眼窝深,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较浅。白色人种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后的北非土着,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定居,扩散到北非、西亚、中亚、南亚、欧洲以及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至整个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亚洲人种
亦称黄种人。主要特徵是黑色且较为硬直的头髮,眼有内眦褶,眼窝浅,体毛不甚发达,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以及位于南北美洲的大陆。
大洋洲人种
亦称棕种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状且较为粗糙的毛髮,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比黑种人淡。主要分布在位于远东大洋洲上的岛屿上,以及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等地,例如澳洲古利土着。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而在建筑物的周围则一般会採用石雕来做装饰,海岛文明显着。
尼格罗人种
亦称黑种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状的毛髮,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两个类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鼻矮,通常为短颅型,肤色相对较深;后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区,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相对较浅;总体肤色较深。
白种人
7万年前,黄白种人F-M89(P14)(Gm血型是ab1b3)也离开非洲,他们没有走海岸线,而是走陆路。6万年前到达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并定居在那里,形成欧亚人群(Gm血型突变为afb1b3)。F占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诸民族的13%、印度印欧语系民族的3%、波斯族的5%、乌兹别克族的7%、哈萨克族的4%、喀山鞑靼族的4%、吉尔吉斯族的2%、藏族的1%、蒙古族的1%。
接着,G-M201、H-M69(M52)、I-P19(M170)、J-M304(1212)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G-M201迁移到义大利、小亚细亚、伊朗,今天的义大利族的6%、波斯族的4%、土耳其族的7%拥有G。H-M69(M52)迁移到印度,今天操印欧语系的印度民族的20%、达罗毗图诸民族的18% 拥有H。I-P19(M170)迁移到北冰洋沿岸,今天冰岛族的37%、苏格兰族的20%、挪威族的30%、拉普族的30%、德意志族的25%、法兰西族的15%、义大利族的12%、西班牙族的15%、波斯族的14%、中东阿拉伯族的5%、俄罗斯族的18%、土耳其族的15%、喀山鞑靼族的15%、涅涅茨族的6%、鄂温克族的6%、科里亚克族的7%拥有I。J-M304(1212)是阿拉伯人的祖先,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今天中东阿拉伯族的48%、衣索比亚族的15%、达罗毗图诸民族的12%、维吾尔族的10%、哈萨克-吉尔吉斯族的5%、乌兹别克族的8%、蒙古族的2%、回族的8%、俄罗斯族的3%、土耳其族的25%、波斯族的12%、义大利族的 20%、摩洛哥的15%、苏丹的10%拥有J。
K-M9也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由于东部高山的影响,K-M9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向东迁徙。一部分L-M20(M11)向南,进入印度次大陆。今天,印度操印欧语系的民族26%、操达罗毗图语系的民族30%、维吾尔族的3%、乌兹别克族的2%携带L,中东人也有1-2%携带L。3万年前L与从南部沿海进入印度的“海上移民”棕色人种C4、C5遭遇,其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来的侵略者L与棕色人种的女人们交配,而那些棕色人种的男人们则大部分遭到杀害。今天C4、C5占整个印度(包括印欧语系和达罗毗图语系)诸民族的比例为5%,但在个别达罗毗图语系民族中比例达到20%。今天的达罗毗图语诸民族就是L、H与C、F的融合。K-M9的另外一部分M-M5(M4/H17)继续东进,来到澳洲,今天伊里安查亚的70%、巴布亚纽几内亚的34%拥有M。K-M9的另外一部分K则进入澳洲和中国,今天苏门答腊岛的15%、婆罗洲的16%、伊里安查亚的5%、巴布亚纽几内亚的59%、澳洲土着的25%、汉族的10%拥有K。
K-M9另外一部分P-P27(M45)于3.5万年前向北面的兴都库什山走去,继续向北进入中亚裏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西支染色体突变为R-M207(M173),Gm血型由afb1b3突变为fb1b3。公元前3000年,印欧语系西支R1b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扩张。西支一路到了希腊,一路到了义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一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的祖先)。西支和东支分别有两路北上到了东欧波罗的海,西支的为日尔曼,东支的为斯拉夫。这些西支和东支白种人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着(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今天,冰岛族的40%、苏格兰族的75%、德意志族的48%、西班牙族的65%、义大利族的44%、挪威族的25%、俄罗斯族的6%、土耳其族的14%、涅涅茨族的4%、塞尔库普族的4%、拉普族的6%、中东阿拉伯族的5%、波斯族的5%、喀山鞑靼族的4%、乌兹别克族的7%、维吾尔族的17%、回族的12%携带R1b。
公元前1000年,最后一拨印欧语系东支R1a(M17/H16)也离开裏海北岸的故乡,一路南下分别占领了伊朗、苏美尔、阿富汗和达罗毗图语系的印度,他们都号称雅利安人。这拨人里面还有一部分(RxR1)从印度出发,继续往西南行进,远抵喀麦隆。
今天,俄罗斯族的47%、挪威族的35%、冰岛族的22%、德意志族的22%、拉普人的20%、印度讲印欧语的40%、讲达罗毗图语的 8%、阿尔泰族的50%、喀山鞑靼族的18%、乌兹别克族的18%、维吾尔族的18%、哈萨克族的5%、吉尔吉斯族的40%、涅涅茨族的10%、塞尔库普族的18%、拉普族的20%、波斯族的13%、土耳其族的6%、中东阿拉伯族的2%、藏族的5%、回族的5%携带R1a。
今天,达罗毗图语的8%、印度操印欧语的3%、维吾尔族的4%、乌兹别克族的4%、吉尔吉斯族的2%、哈萨克族的1%、土耳其族的1%、波斯族的1%、澳洲土着的6%、喀麦隆土着的45%拥有RxR1。
印欧语系东支染色体没突变,仍然是P,但Gm血型由afb1b3突变为ab3st。今天,P主要分布在中亚,其次印度的分布比例也较高(与中亚人历次军事南征和商旅往来有关),最后中东与东亚也有零星分布(主要是当时中东和东亚人口众多,而当时的印度人口不算太多)。印欧语系东支于2万年前向东迁移, 到达新疆及蒙古高原,称吐火罗人,他们后来全部同化于突厥人、蒙古人之中,但却给其带来了P的染色体和ab3st的Gm血型,并使突厥人由棕种-黄种人变成为黄棕白混血人种。
西伯利亚最初是土着棕色人种C,后来I又移民过来,再后来阿尔泰人(P、C)又移民过来,最后黄种人N也移民过来,最终融合形成雅库特人(N为主)、 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N、C为主)、尼夫赫人、尤卡吉人、勘察加人等北亚人。1.5万年以前,部分北亚人(母系是黄种人但父系却是白种人P)又经过白令陆桥进入了美洲,成为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N占50%,Q3占47%)、印地安人(基本上是Q3)(但是印第安玛雅人有着与中原一样的黑白红黄蓝五行认知,语言的相似程度也不可能分离超过7000年)。北亚人在向西伯利亚、美洲行进过程中,一部分到达美洲,Y染色体从P突变为Q3-M3(H15);一部分从西伯利亚南下中原,Y染色体从P突变为Q1-M120,混入中原,再后来成为古汉人最西一部、最后成为今日河南汉族的一部分。
黄种人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但Gm血型仍然是afb1b3,而没有象印欧人一样突变为fb1b3。N、O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地区,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剩余的 N、O的另一支留居西亚故土(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克里特岛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万年前,在东南亚地区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取代棕色人种。
2.5—3万年前,黄种人并分化成了沿海支、内陆支、乌拉尔支。
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万年)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陆边缘延伸,另一个效应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使得南岭等山脉成了黄种人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的天然障碍。
1万年前,冰期结束,使得黄种人大量北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
沿海支黄种人又称南蛮(侗台)南岛,Y染色体单倍群是O1-M119(包括M50+M110/O1b+M103)。沿海支黄种人最初在越南占城一带形成,其中的南蛮民族离开占城北迁至广东(如柳江人),其中的南岛民族离开占城南迁至马来半岛。在广东,南蛮民族居住了几万年而没有外迁,因此发育出了统一的体质和文化。南系古汉人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壮傣和黎的祖先,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
东部的沿海支的南系古汉民族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北部古汉人(以 M119亚类型M110为特色)向东北迁徒进人江西,形成乾越。乾越一部溯长江而上向西远迁到贵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时建立了夜郎国。在商末,楚国发动了对江西乾越的征伐,乾越大部分人退到广西梧州,被称为骆越。秦汉时候,部分骆越迁到了广西北部的融水一带,又渐向贵州移动成为今天的水族。宋代受越南侵略军的侵扰,骆越又从梧州北上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带,成为今天的侗族。部分乾越后来东迁进入浙江,形成了于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于越先后创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为前4300~前 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繫)、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 3000年)。于越民族继而又从江苏进入山东,与当地的西系古汉人、通古斯融合创造了古华夏文化。
南系古汉人(混入了部分西系古汉人的O2a1-M88)部分也在北系古汉人离开后一段时间开始内开始东进,到达福建和浙南,形成后来的闽越和东瓯。西汉南越灭国后,汉朝时武帝灭南越,南越开始大规模西迁,到唐朝时进入西双版纳、寮国、泰国。1215年更从云南的勐卯国(现云南德宏)西迁至印度阿萨姆省建立了阿含王国(Ahom)。南越小规模进入海南岛也较早,但是大规模进入海南是较晚的事,形成黎族。台湾原住民是不同时期沿不同路线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少部分属于南越,大部分属于北越。今壮族的17.9%、泰国泰族的10%、越南京族的7%、高棉高棉族的8%、土家族的20%拥有M119。
东部沿海支的南岛民族,与同胞百越民族相反,他们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广阔的大洋进发。公元前3000年之后,逐渐从占城、马来半岛扩散到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公元后又进一步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吉尔伯特(吉里巴斯)、关岛查莫罗、加罗林群岛(波纳佩-雅普-特鲁克)、帕拉乌、诺鲁]、美拉尼西亚[斐济、莫图、雅比姆、索罗门群岛、万那杜]、波里尼西亚[纽西兰毛利、乌维亚、萨摩亚、汤加、吐瓦鲁(艾利斯)、钮埃、库克群岛拉罗通加、社会群岛塔西提、土阿莫图、马克萨斯、夏威夷]。
内陆支黄种人形成于缅甸一带,并散布于中国云南省、中南半岛北部。由于历史比沿海支稍长,渐渐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变,分化为O2(包括M88/O2a1+M111)和O3(包括M7/O3d+M134/O3e)。南系古汉民族中,泰国泰族的65%、中国壮族的35.95%也是O2的后代。
内陆支黄种人的北上分两条路线进行。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通过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并且分出了两支。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西系古汉人,Y染色体是O2a*,后来汉藏部落O3d混入O2a*,而O2a1则脱离西系古汉人混入南系古汉人。西系古汉人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2400,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另一种途径折返向西经喜马拉雅山南麓达阿富汗,然后经新疆天山、崑仑山、祁连山东进),形成了汉藏民族,Y染色体是O3,特别是O3e(M134)。
1万年前,沿海支、内陆支的黄种人分别北上,棕种人在与吐火罗人(Y染色体单倍群为P)第一次混血的基础上,又与当时北上的两支黄种人发生了第二次混血,形成黄棕混血的黄种人北亚人种。东部的棕种人混有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但也混有很多内陆支成分O3(可能是进入文明时代后加入的);中部蒙古人混有较多的内陆支成分O3;西部阿尔泰突厥也开始混入了大量的内陆支成分O3。黄土高原的棕种人与黄种人融合,今天黄土高原的居民仍有棕种人特有单倍群C的发现。
黄种人沿海支和内陆支大规模来到北方以后,与棕种人女性(Gm血型是ag+axg+ab3st)婚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部分北迁的黄种人的后代与棕种人的后代是同母异父。与棕种人女性相比,棕种人男性在东亚占比较少,那段时期黄种人才到达的边缘地区,比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日本,棕种人的父系Y染色体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
蒙古族血统中,C3占55%,O3占20.5%,O1占4.2%,O2占1%,K占4%,N占5%,R1a、D、Q、J各占2%,RxR1占 1%,F占0.8%,R1b占0.5%。朝鲜族血统中,O2占32%,O3占25%,O1+O*占14%,C1占16%,D占7%,N占2%。满族的Y染色体类型中,C1占23%、C3占2%、D占6%、N占15%、O占53%。维吾尔族有10%的阿拉伯血统J、3%的印度黄白血统L、39%的雅利安血统 R、4%的蒙古血统C、4%的藏族棕种人血统D、2%的芬兰黄种人血统N、14%的汉朝唐朝戍守西域的汉族士兵血统O3。
O1—M119所占比例中,布里亚特蒙古人5%、锡伯族7%、达斡尔族4%、蒙古族4.2%、满族5.6%、乌尔奇Ulchi(赫哲亲属)3.8%、 雅库特4%、回族的8%、古西伯利亚尼夫赫6%、堪察加人的6%、科里亚克人7%、日本人3.4%、叶尼塞鄂温克3.2%、中国鄂温克族5%、朝鲜族的 14%(含O*)。沿海地区的黄种人与棕种人也融合形成东系古汉人,东系古汉人的O1成分浓厚。
O2—M95主要分布在泰国-高棉-越南南部的南亚(百濮)语系和中国的苗瑶;而且,百越民族如泰国泰族的65%、中国壮族的35.95%也是 O2;另外,东北亚O2含量也很高,如日本的O2比例高达31.7%,朝鲜族O2比例亦高达32%,满族的O2比例为11%,赫哲族为5%、达斡尔族为 21%、鄂伦春族5%、叶尼塞鄂温克0%、中国鄂温克族2%、锡伯族1%、回族的2%、蒙古族1%。
O3所占比例中,汉族(77%)、蒙古族20.5%、锡伯族30%(含O*)、达斡尔族27%(含O*)、满族38%(含O*)、赫哲族46%(含O*)、鄂伦春族 22%(含O*)、朝鲜族25%、日本人20.1%、维吾尔族14%、哈萨克族8%、吉尔吉斯族24%、回族17%(含O*),中国鄂温克族28%(含 O*),叶尼塞鄂温克族和布里亚特蒙古人为0%。
棕种人阿尔泰人在黄土高原(突厥)的故土被内陆支的黄种人(汉藏民族)霸占,生活在那里的阿尔泰人不是被取代就是向北面的家园逃窜,所以今天黄土高原的居民很少有阿尔泰特有单倍群C的发现。
棕种人阿尔泰人在华北(通古斯)的故土遭到了沿海支黄种人的大规模入侵,不过,沿海支黄种人相对比较温和,与通古斯和平共处而不是屠戮,二者逐渐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东夷的O1成分浓厚。
黄种人乌拉尔支N-M231(M178)跟随内陆支黄种人来到黄河上游,并进入突厥地盘,与O3一起征服了突厥,成了那里的主宰。原始突厥语、汉藏语、乌拉尔语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乌拉尔语。前3000年,N-M231途经阿尔泰山,最终西迁至乌拉尔山,形成乌拉尔族群。乌拉尔族群与当地的占人口多数的斯拉夫-日尔曼人(R)、波罗的海人(I)融合,形成芬兰-乌戈尔人,再后来分成三支向外扩散:向北的一支沿着伏尔加河上游进入北欧,演变为芬兰人、芬兰以北的拉普人(N占45%,I占30%,R1a占20%,R1b占5%)、爱沙尼亚人、莫尔多维亚(莫尔多瓦)人、乌德穆尔特人、 马里人、卡累利阿人、科米人(黄种人);向东一支,沿卡马河、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演变为汉蒂(奥斯恰克)人、曼西 (沃古尔)人等;向西的一支演变为马扎尔人。剩下的乌拉尔族群被称为萨莫耶德人,包括涅涅茨人(分布在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两侧,N占80%,R1a占10%,I占6%,R1b占4%)、塞尔库普人(N占7%,R1a占18%,R1b占6%,C占3%,Q占66%)、牙纳桑人,他们生活在俄罗斯极北地区,是相对纯粹的黄种人。
N-M231所占比例中,布里亚特蒙古为27%、叶尼塞鄂温克族17%、中国鄂温克族0%、鄂伦春族的5%、赫哲族18%、满族15%、达斡尔族9%、锡伯族21%、蒙古族5%、阿尔泰族4%、哈萨克族7%、吉尔吉斯族3%、喀山鞑靼21%、乌孜别克族2%、维吾尔族2%、日本2%。
新石器时代,棕种人在阴山以北创造了以细石器/刮削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狩猎文化,与阴山以南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仰韶文化有明显不同。商族的母系祖先东系华夏人从燕山地区南下到古河济之间的进程中,一部分蒙古人也随之从大兴安岭山原南下来到商族祖居的赤峰市、朝阳市、承德市、北京市,创造了拉苏克游牧文化之一的夏家店上层文化。
后来的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种人居于统治地位的棕色白色混血人种。随着突厥人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公元400年突厥族群的匈奴西迁,演化为保加尔人。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厌达人西迁,一部分被斯拉夫人同化,一部分被保加尔人同化。保加尔人的一支演化为楚瓦什人,保加尔人的另一支被斯拉夫人同化为保加利亚人。中亚北部的突厥族群可萨人、佩切涅格人、乌古思人、 钦察人逐渐演化成巴什基尔人、库梅克人、诺盖人;后来一部分与西迁的蒙古人融合为鞑靼人。
C1-M8占鄂温克族的65%、鄂伦春族的61%、日本大和族的8.5%、阿伊努人的90%、朝鲜族的15%、满族的25%(含C3)、赫哲族的30%。C-M8(C1a1)占日本和族的5%,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也有零星分布。C2—M38占澳大利亚土着的70%、伊里安查亚的25%、巴布亚纽几内亚的3%、婆罗洲的17%。C3-M217占布里亚特蒙古族的60%、蒙古族的55%、达斡尔族的31%、锡伯族的27%、哈萨克族的45%、乌孜别克族的17%、吉尔吉斯族的10%、维吾尔族的4%、阿尔泰族的23%、雅库特族的11%、土耳其族的1%、喀山鞑靼的1%、古西伯利亚科里亚克族的30%、回族的23%、藏族 的2%、印度讲印欧语的3%、塞尔库普的3%。C4、 C5占印度(包括印欧和达罗毗图语系)的比例为5%。
D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土着小安达曼人(100%)、苏门答腊岛土着、沖绳人(55%)、藏族(50%)、土家族、彝族、缅甸族、克钦/景颇族、瑶族、日本(34.7%)、琉球人(55%)、朝鲜(7%)、满族人(6%)、维吾尔族(4%)、阿尔泰族(4%)、蒙古族(2%)、乌孜别克族(2%)、汉族(2%)、哈萨克族(1%)。
日本列岛在棕色人种绳文人到来时还可以通过大陆架很容易地到达,而当黄色人种来到东北亚时,已成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岛,是黄种人传说中的蓬莱仙岛。现在北海道的虾夷人(阿伊努人)和种子岛的部分居民就是绳文人的后代。日本的黄种人——弥生人,是春秋战国之后从中国大陆迁入的东夷人(O2+O1)、 汉族人(O3)、通古斯人(C1),弥生人在九州岛登入,然后向本州岛及更东北方向扩张的过程中,对旧石器的绳文人进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绳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本州岛的北部和库页岛,都还是虾夷人的领地。从日本各地的遗传结构看,棕色人种的遗传比例虽然是从西往东递减,但各地的该种成分都不在少数。所以日本人总体上应该算是两个人种的混血。日本大和民族的Y染色体类型中,O-M175占54.2%(其中O2--M95占 31.7%,O3--M122占20.1%,O1--M119占3.4%);D占34.7%;C1-M8占8.5%;N占1.6%。阿伊努人的Y染色体类型中,C1-M8占90%,D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