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游香山(朱德创作诗)

游香山(朱德创作诗)

《游香山》是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元帅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寄託了诗人对青年们的关切、厚爱与期望,同时也蕴含着朱德对伟大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游香山
  • 创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处:《朱德选集》
  •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 作者:朱德

作品原文

游香山
红叶满山坡,
香山游子多①。
少壮扶云上②,
峻岭唱高歌。

注释译文

①香山:燕山山脉中的—座山岭,位于北京西部。
②少壮:青少年。

创作背景

戎马倥偬大半生的朱德在写该诗时,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但他身居高位,仍矢志不渝地为祖国和人民而默默工作。1958年,求富求强的热情,使党的一些领导头脑发热,而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动员全国的力量大炼钢铁,农村也搞起人民公社,选种脱离现实的行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庐山会议”又对坦言直谏的彭德怀进行了错误批判。朱德由于其间说过一些为彭德怀鸣不平的话,也受到错误批判。但朱德依然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大跃进过程中出现的集体食堂等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国解放以后,朱德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常常日理万机,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全国各地视察,掌握第一手材料。朱德兴趣广泛,与毛泽东喜欢游泳不同,朱德尤喜在闲暇之时,攀山登峰。朱德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北京西山。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的香山,便成了朱德最好的去处。朱德登山从来就是轻车筒行,不喜欢人们前呼后拥。儘管已是古稀之人,但每次登山总是安步当车,边登边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还常随步吟诗。朱德登山从不迴避民众,有时还亲切地与他们攀谈。59年11月1日,朱德又去登香山,当他健步登到山腰时,看见一队青年人,正打着鲜艳的红旗,放声高歌,扶云直攀香山极顶——鬼见愁,目睹这一切,朱德心中异常高兴。稍事休息后,又继续登山,途中禁不住脱口而出了这首《游香山》。

作品鉴赏

该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全诗共分四句,前两句,“红叶满山坡,香山游子多。”寥寥10个字,便把香山深秋时节的美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秋末,香山满山的枫叶由绿转红,红得像火,把整个香山掩映在火霞之中,非常迷人。香山红叶便也成了远近驰名的香山美景。“红叶满山坡”就紧紧抓着了香山的特徵,使读者不看题目也能猜到诗人所写的是何处。“香山游子多”一句,笔锋一转,由景写入。不仅为下面两句进行了铺垫,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由实写游客众多入手,反衬出香山景色的迷人。这两句一实二虚,一明一暗,从不同危度,把香山的秀美烘托得活灵活现。这两句安排巧妙,却不着痕迹,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顺畅。随后两句,“少壮扶云上,峻岭唱高歌。”笔锋急转直下,由香山景色落到登山的青年身上。青年们在向香山极顶迅捷地登攀,嘹亮高亢的歌声迴蕩在身后的空谷之间。作者见景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朱德对青年们的深情与期待。全诗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则是即景抒情。写这首诗时,朱德已愈古稀之年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不言的座右铭,然而作为一个为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的老人,最大的欣慰莫过于业已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面对着高举红旗、奋勇登攀的青年们,朱德的心境自然是无比快慰的。在此心境下挥毫泼墨,其诗作格调自然是明快、高昂的。这首诗不仅寄託着朱德对青年们的关切、厚爱与期望,而且,在更深层次里蕴含着朱德对伟大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胜利所抱有的坚定信念。
朱德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杰出的诗人。其诗作写景清新自然,刻画準确;抒情意深情长,语言凝鍊质朴,通俗易懂。其诗作特别是后期作品往往“寓绚烂于平淡之中”,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这些特点和风格,在《游香山》一诗中都有较好的体现。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纪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着作编为《朱德选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游香山(朱德创作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