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基本介绍
- 项目名称: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
- 主题词:传统体育,蒙古搏克,内蒙古自治区
- 认证级别:省级
- 项目分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国家:中国
- 认证时间:2007年
- 认证批次:第一批
-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简介
“搏克”即摔跤,搏克是蒙古语,表示结实,含“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恆”之意。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属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搏克是曾在13世纪在我国建立举世闻名的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
历史渊源
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野蛮的氏族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与野兽和同类的搏斗中发展了搏克,当时以生死为取胜标準;第二阶段(13世纪蒙古族兴起)和第三阶段(元朝建立),搏克运动开始用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和文化娱乐,胜负标準从生死逐步演变为双肩着地和躯干着地即负;当代中国的搏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準又发生了质变,即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也就是点到为止,胜方决不二次用力。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着称。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鍊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武举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蒙古族摔跤的历史较为久远,西安出土的汉初匈奴遗物的铜牌上即有摔跤图案,其摔跤的架式与今天的蒙古式摔跤的摔法十分相似,而且图案还以树和马为衬托,是蒙古族摔跤史的重要线索。
基本内容
蒙古族搏克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搏克手在悠扬高亢的“乌日亚”长调歌曲中跳着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比赛完毕又跳着鹰步向观众致意退场。参赛选手上身穿“卓都格”(半袖坎肩),裸臂盖背,腰间扎有红、黄、蓝色绸缎“希力布格”,即彩裙,下身穿20—40尺白布料缝製的“班色勒”裤,外套饰以绚丽图案的套裤,足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带色彩鲜艳的“章嘎”,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的标誌。参赛人数以偶数来进行,不分年龄、不分级别、不限时间,以膝盖以上各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的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主要价值
蒙古族搏克运动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在牧区,祭祀敖包、那达慕等重大活动中博克比赛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蒙古族搏克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对全民强身健体有深远的意义。蒙古族搏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与保护对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