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
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贤宗法师十年之作,华语世界第一部完整的【禅修六部曲】,都市修行人必读经典。
基本介绍
- 书名: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
- 作者:贤宗法师
- ISBN:978-7-5155-0928-0
- 类别:人生哲学-通俗读物
- 页数:216
- 定价:36.00元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 装帧:精装
- 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
- 字数:120千字
- 项目策划:迅鹰传媒
作者简介
贤宗法师
贤宗,号宗雄,福建人。四岁入道,冠岁披缁。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香海禅寺住持。
师自幼事佛,童真入道,勤奋好学,事佛以诚。1991年于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承接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曾就读于福建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现为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1996年冬受聘于普陀山佛学院,期间历任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2004年8月住持香海禅寺。2008年9月荣任嘉兴市佛教协会会长。贤宗法师是中国佛商论坛发起人,是企业家的心灵导师和禅修引领者,亮程教育集团总裁导师。贤崇法师发心引领天下企业家走向宁静的心灵家园,让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慈济众生、慧泽万物的慈悲心灵,光明正大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编辑推荐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是华语世界心灵成长畅销书 “慈悲系列”之放下篇。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是贤宗法师十年之作,华语世界第一部完整的“禅修六部曲”,都市修行人的必读经典。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引领读者进入“仰望星空”的豁达人生观。让你放下不安的念头,本书帮你用爱与慈悲圆满自己。
内容简介
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本书引领读者进入“仰望星空”的豁达人生观:
第一步: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懂得过河,更要懂得如何放下;
第二步:改变心灵的磁场,培育一颗喜悦的心;
第三步: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如此,才能活得明白。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本书引领读者进入“仰望星空”的豁达人生观:
第一步: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懂得过河,更要懂得如何放下;
第二步:改变心灵的磁场,培育一颗喜悦的心;
第三步: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如此,才能活得明白。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末日之心 003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黎明 004
瞎子为谁打灯笼 010
末日之心 015
过了河,已放下 019
雨果与笑面人 024
最好的修行 030
清苦 034
第二章 如果我们是水 039
无所求 040
象腿非象 045
修行是一条路 048
无形之手 054
如果我们是水 059
人让人,天清月明 063
安宁 067
第三章 生命的箭矢 075
打破一切狭小的领域 076
把自己放空 080
调心 084
看住自己的念头 088
停留在当下 091
生命的箭矢 096
关键在于心念 100
忘记 104
第四章 改变心灵的磁场 111
觉醒 112
口四业:一颗喜悦的心 117
身三业:专注与坚守 123
意三业:气度与高度 128
放下五斗米 134
不捨放下 139
一“惭”一“愧” 142
第五章 仰望星空 147
红楼一梦 148
生活的减法 152
仰望星空 15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3
难得糊涂 167
井观驴子 174
第六章 何处蓬莱 183
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184
如何自在 188
何处蓬莱 191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号角 196
世界的本质 201
盲龟钻木 208
活得“明白” 212
末日之心 015
过了河,已放下 019
雨果与笑面人 024
最好的修行 030
清苦 034
第二章 如果我们是水 039
无所求 040
象腿非象 045
修行是一条路 048
无形之手 054
如果我们是水 059
人让人,天清月明 063
安宁 067
第三章 生命的箭矢 075
打破一切狭小的领域 076
把自己放空 080
调心 084
看住自己的念头 088
停留在当下 091
生命的箭矢 096
关键在于心念 100
忘记 104
第四章 改变心灵的磁场 111
觉醒 112
口四业:一颗喜悦的心 117
身三业:专注与坚守 123
意三业:气度与高度 128
放下五斗米 134
不捨放下 139
一“惭”一“愧” 142
第五章 仰望星空 147
红楼一梦 148
生活的减法 152
仰望星空 15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3
难得糊涂 167
井观驴子 174
第六章 何处蓬莱 183
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184
如何自在 188
何处蓬莱 191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号角 196
世界的本质 201
盲龟钻木 208
活得“明白” 212
媒体评论
(代序言)
最早知道贤宗法师,是2008年在香海禅寺举行的有一千多人参加的“亚布力佛商论坛”上。佛陀说过把佛法託付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期使这些拥有最强大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人群,能够成为佛教发展的有力外护。
不过当时国内理论界对佛商的界定还是相当模糊的,特别是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误导下,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如何把佛教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心理建设中去,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贤宗法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人文智慧课堂”学习的社会各界精英,为了继续学习佛学,于2008年成立了“复旦大学禅学会”,请高僧大德和佛教学者来学校演讲,也组织会员到各地佛教道场参访。我们对贤宗法师的访谈《世情通达见禅心——香海禅寺住持贤宗法师专访》,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五期(2009年7月)。贤宗法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禅与现代生活》,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4月)。
经过长时间酝酿、準备,复旦大学禅学会定于2009年3月21日到桐乡游学,由我讲两天《维摩经》,并参访香海禅寺。当天我正在位于虹桥的上海乾部教育中心,为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局级干部传统文化研习班讲解《法华经》。当时约定,复旦大学禅学会下午4时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体坐大巴出发,大约在5时,与我在虹桥附近的延安西路上会合。但那天下午讲课不久,我在论及借佛敛财等问题时,可能情绪过分激动,血压突然升高,课程没法进行下去了。幸好在座的有杨浦区老年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他们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去检查。周院长坚决反对我继续后面两天的课程,已经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合的数十名会员只得中止这次游学。
待我血压平稳后,禅学会于2014年4月17日继续进行一个月前中止的游学,但人数已经减少很多。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守住自己的学术本位,我的教育对象是校内学生和社会上的政商人士,即便带队到寺院参学,也只在寺院外的场所讲学。在我看来,白衣到寺院中讲佛经,是与孔门舞墨、班门弄斧一样的蠢事。负责那次游学行程的禅学会会员黄丽君也是贤宗法师的皈依弟子,她说宾馆会议室两天的场地费要六千元,而现在只有区区十几个人,实在有点儿浪费。她转告了贤宗法师的建议,说可以到香海禅寺去,同时为正在那里举办的有几十名企业家参加的禅修班讲课。贤宗法师特彆强调:寺院中有专为居士讲课的讲堂,寺院本来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正是贤宗法师的这句话,使我放下原来的顾虑,到寺院并班教学,也避免了在宾馆和寺院间的来回奔波。在这之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几个类似的研修班都曾到香海禅寺举办参禅和教学活动。
六祖惠能大师以“如水常流通”来形容佛法的智慧通透无碍,贤宗法师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通达。作为佛教学者,我认为当今中国佛教正处在冲决围墙困境的前夜,存在需要解决的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妥善处理政教关係;第二,学术与信仰的划界与合作;第三,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第四,在家与出家和合的教团建设;第五,大众佛教与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第六,佛教发展中契理与契机的统一。贤宗法师原来是佛学院的专职教师,研究的是高深的佛教义学。他曾经告诉我:在八年的教书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最多的就是未来的佛教该怎幺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如何以佛法思想帮助人们走向更加圆满和快乐的人生。他在桐乡这个空间中,以禅师“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悲愿和智慧,进行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六祖坛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纲领性的表述。菩提自性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但必须藉由善知识开启。佛教存在于世间最根本的意义,即《法华经》所说:佛与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贤宗法师就是这样一位善知识,他建立清净庄严的道场,并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立现代化的佛教基金会和各种弘化形式,用佛教的核心价值智慧与慈悲接引社会各界,使佛教堂堂正正地进入主流社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雷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