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金溪红色遗址

金溪红色遗址

金溪红色遗址

金溪红色遗址位于左坊镇后龚村“后龚祠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金溪红色遗址
  • 占地:700多平方米
  • 位于:左坊镇后龚村“后龚祠堂”
  • 地区:金溪
金溪红色遗址
1、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
位于左坊镇后龚村“后龚祠堂”。祠堂已有400多年历史,坐南背北,四面砖墙,占地700多平方米。厅堂内一律青石板铺地,两边厢房由木板缀贴;分上下两厅,中间有一天井,房梁为穿斗式屋架,由32根硕大的圆木支撑着;下厅装有一扇木质双合大门,正对着一望无垠的田畈;两边耳门,仅容一人穿行,一门直通村中,另一门则通往山林。
1933年1月4日,红军在南城县黄狮渡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俘敌3000余人,内有敌旅长周士达。战斗结束后,傍晚时分,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共3万多将士进入左坊一带扎营驻防。朱德总司令也越过猫儿岭,来到后龚村,并把红一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后龚祠堂。政治部驻王家仓。朱德住在祠堂左边一农户家里,中间隔着一片竹林。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空袭,第二天刚蒙蒙亮,朱德总司令便带着十几名战士,在祠堂边的竹林里挖了一个大地洞,有两个洞口进出,洞内可以放两张八仙桌,能坐十多个人,这里也成了红军干部开会的地方……在后龚,朱德参加了动员俘虏参加红军的大会和斗争当地两个鸦片菸鬼(因该两人焚烧民房,嫁娲红军,挑拨红军与民众关係)的大会,并讲了话。 当时村里流行一首歌谣:“三二年冬(公曆1933年1月)雪飘零,红军越过猫咪岭(也就是猫儿岭);跨过小港穿茂林,浩浩蕩蕩进县城。家家户户早早起,村村寨寨传佳音;三三两两结成伴,高高兴兴迎红军。锣鼓响,鞭炮鸣,男女老少笑盈盈;金溪城头飘红旗,风吹云散天放晴!”至今村中老人还能哼唱。祠堂中仍留存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杂什室”、“炊事房”、“储藏室”、“养病室”等标牌和“粉碎敌人大举进攻”、“打倒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欢迎白军兄弟来当红军”等宣传标语。
2、金溪战役旧址:
包括黄狮渡(原属金溪)战斗、崇岭阻击战、大仙岭围歼战和长源庙阻击战旧址。同时还留下了不少动听的革命歌曲和动人故事。如《苏区组歌》、《革命歌》、《慰劳红军歌》、《妇女翻了身》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和《朱德在后龚》、《周恩来战地鼓动》、《周建屏打自己“土豪”》等革命故事,当年不论在扩红支前、反“围剿”战役还是在坚持地下革命斗争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1932年6月,蒋介石调兵遣将,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在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指挥朱德、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率领下,抓住国民革命军大举进攻之前的时机,一方面在根据地内消灭白点(指国民革命军占据的地点),巩固根据地;一方面集中红军主力1、3、5军团,到外围作战,向东北出击,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繫,争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金溪战役从1933年1月4日开始至8日结束,包括黄狮渡(原属金溪)战斗、崇岭阻击战、大仙岭围歼战和长源庙阻击战。1933年元旦,中央红军1、3、5军团总计3万余人,从黎川、资溪等地出发进入金谿县境。随同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到金溪的还有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5军团政委萧劲光等。1月4日,红军在黄狮渡与敌人展开激战,至5日下午六时,击毙敌军1000多人,俘虏敌军官兵3000多人,并占领了金谿县城。1月8日凌晨4时,红军又与敌人在金溪崇岭短兵相接,红军伤亡较大。在关键时刻,军团首长亲临前沿阵地,上午11时,红军拿下了崇岭主峰。
1月8日下午1时,敌军为了挽救败局,由浒湾增兵两个团,在长岗埠、枣树一带会合溃退之部队,据守大仙岭有利地形,构筑工事準备反扑。下午3时,红军大仙岭总攻开始,至9日凌晨,金溪战役全部结束。是役,红军共歼敌2000多人,俘敌4000余人,击溃敌军3个多师,缴枪4000多支。战斗结束后,红军派出工作队广泛发动民众,开展筹集军饷和扩红工作,金谿县又有6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
3、黄狮渡大捷纪念碑:
位于南城县(原属金溪)沙洲镇黄狮村,建于1964年7月。“黄狮渡大捷”是红一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之金溪战役中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大捷,在黄狮建有纪念碑一座,上镌有毛泽东同志的名言:“枪桿子里面出政权”。
4、金溪战役纪念碑:
坐落在金溪战役遗址--浒湾镇大仙岭西麓,316国道北侧。该碑于1995年3月落成,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3年1月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先声战——金溪战役而建立。碑型设计如一桿枪形状,碑高10.5米,占地约100平方米,四周青松环抱,碑名为参与并指挥此次战役的聂荣臻元帅题写。被抚州市评为第二批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方便更多民众瞻仰纪念碑,缅怀红军英勇战斗事迹,2007年8月,金谿县在金溪战役遗址大仙岭上新建了一座“金溪战役纪念碑”。新金溪战役纪念碑碑型设计为粉红色的两柄利剑,直插云霄,顶端为五角金星,四周青松环抱,碑名为参与并指挥此次战役的聂荣臻元帅生前所题写。碑高24.3米,总投资636690元。
5、浒湾八角亭战斗旧址:
位于浒湾八角亭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方面军第3、第7军团此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斗。红军作战失利,伤亡1100余人,被迫撤出战斗。
6、金溪烈士陵园
金溪新搬迁的烈士陵园位于金谿县城北郊206国道东侧,建成于2003年6月。重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雄伟壮丽,塔高14米,其北面镌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金色大字。整个烈士陵园占地30余亩,四周青山环抱,草木繁茂,是人民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自土地革命以来,金谿县共有革命烈士197名,其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29人,抗日战争时期2人,解放战争时期24人,抗美援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42人,县人民政府均颁发了烈士证,对烈士家属实行优待政策。县人民政府还在1998年批准了以周建屏、芦春生烈士命名的街道以作永久纪念。(周建屏,红十军军长、八路军三四三旅副旅长;芦春生,金谿县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创始人)
为缅怀先烈,金谿县早在1952年就建造了烈士陵园。原来的烈士陵园坐落于金谿县城西部。面积约7500平方米,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高12米,北面镌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时称“土地革命烈士纪念塔”,后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65年7月改建,改称“革命烈士纪念塔”,塔旁于1998年建有一亭,曰“仰烈亭”。由于原烈士陵园坐落于县城西部,交通不便,且面积较小,2001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烈士公园和革命纪念塔整体搬迁至县城北郊206国道东侧。新搬迁的烈士陵园投资100余万元,于2003年6月竣工,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2006年,金谿县烈士陵园被抚州市评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金溪“三色”之旅线路:
浒湾书铺街----疏山寺、大仙岭、八角亭、金溪战役纪念碑----黄坊村、灵谷岭----蒲塘古村、铜峰徐神仙庙。
南丰红色遗址背景详介: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在结束了对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围剿”后,调集了近40的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军为夺取反“围剿”胜利,于次年1月发动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此后,敌人在抚河流域集结重兵。为粉碎敌人两面夹击红一方面军的计画,红军又发动了金溪战役,取得了黄狮渡和浒湾战斗的胜利。1933年1月末,蒋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以陈诚的中路军为主攻部队,寻找红军主力作战。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到瑞金,并累电红一方面军总部攻占敌重兵驻防的南丰、南城,并拒绝周恩来、朱德陈述不能打南丰、南城的正确意见。2月9日,红一方面军按中央指令从黎川向南丰推进。12日,向南丰城发起总攻,在红军强攻南丰不利的情况下,周恩来、朱德当机立断,改强攻为佯攻,将主力撤出战斗,秘密西移至东韶、洛口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26日,敌52、59师分两路从乐安向广昌进发,两路中间隔着摩罗嶂大山。红军以红1、3军团和红21军为左翼队,以红5军团、红12、22军和独立5师为右翼队,在黄陂进行了大兵团伏击战,歼敌52师全部和59师大部,俘敌师长李明(后重伤毙命)、陈时骥。此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宜黄南部集结。敌军由左、中、右三路改为前后两梯队。3月20日,敌后纵队的11师进至宜黄草台冈,9师尚在东陂,两师之间隔着雷公嵊大山。红军主力又在草台冈大兵团伏击敌11师,全歼该师。两役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中歼灭的国民党军均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好,战斗力较强。蒋介石和陈诚非常伤心,也非常恼怒。战后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唯此次损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则于手谕后尾写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
第四次反“围剿”前期战役战斗--金溪战役:
1932年12月30日,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下达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作战计画。针对敌军的战略部署,3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发布《进攻黄狮渡、嵩市,占领金溪》的命令。1933年1月4日,红军向黄狮渡之敌发起攻击,全歼敌军第15师周士达旅,俘旅长周士达及以下官兵3000余人。红军乘胜于5日攻占金谿县城,进逼贵溪、东乡、南城、浒湾。敌周至柔师、吴奇伟师和孙连仲师之1旅集中在金溪浒湾,準备分两路进至荷树铺及长源庙向红军进攻。1月7日,红一方面军以红1、3军团和22军为右翼,红5军团为左翼,另以1团在礼西赵监视并阻滞南城援敌。8日战斗开始,红军歼灭敌第14师夏楚中旅大部,击溃第90师2个团的增援之敌。9日凌晨,红22军追敌至抚州城外千金陂机场。9时,红7军追击部队与敌夏楚中部2个团激战,俘敌一部,红4军及红31师占领金溪浒湾。金溪战役红军击溃敌军3个师,全歼1个旅,俘敌4000余人,缴枪4000余支。此次战役被中革军委称之为“是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的先声”。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50万兵力,採用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权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国国情、却得到共产国际信任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他们採取“御敌于国门之外”、“两个拳头打人”的策略,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于9月至11月,以东方军进攻黎川,中央军进攻南城、南丰等敌军坚固据点,使红军遭到不应有的损失,被迫撤回。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平息福建事变后,集中全力进攻中央苏区,中共临时中央和李德在防御中实行保守主义的错误路线,针对敌人的六路进攻,实行“六路分兵”把守,把单纯防御的阵地战当做法宝,结果被优势敌军各路击破,节节败退。到10月不得不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前期战役战斗--浒湾八角亭战斗:
1933年11月1日,中革军委计画在抚河上游地区寻机与国民党军会战,命令东方军所属第7军团伸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以求牵动金溪之敌西进和南城、南丰之敌北援。红3军团和红7军团则夹抚河北进,力求在敌军运动中与之会战。意图先消灭黎川外围国民党军,再收复黎川。此时,国民党军正加紧完成金溪、资溪、南城地区的碉堡封锁线,避免与红军过早决战。
11月11日,红7军团向浒湾敌36、85师发起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由浒湾和金溪、琅琚出击的敌36、85师的夹击,红3军团立即赴援。敌36、85师一面在八角亭东南阻击红3军团,一面猛攻坚守八角亭附近高地的红7军团,但未奏效。当夜,红军侦知敌4师将于次日晨西援浒湾,红3军团準备迎击该师。
12日,红7军团主力在浒湾的八角亭、大仙岭、官山岭之线构筑阵地,箝制敌4师西援,红3军团前往杨公桥一带夹击西援敌4师,下午,均与敌4师接火。红7军团遭到敌军夹击,要求红3军团火速增援,红3军团即派红4师攻击八角亭之敌,进攻数次均未奏效。红5师第13团勇猛突入国民党军阵地,反覆同国民党军肉搏,战斗十分激烈,红军伤亡较大。激战至天明,国民党军以优势的自动武器向红军密集射击,并配以飞机低空轰炸、扫射,红军遭受重大伤亡。国民党军乘机反冲锋,红3军团被迫撤出战斗,由资溪桥附近及黎川以东向根据地内移动。浒湾地区的敌第36、85师在敌第4师的增援下猛攻红7军团,红7军团在阵地被国民党军突破后,匆忙后撤。此役,红军伤亡1100余人,红4师政治委员彭雪枫负伤。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溪红色遗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