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作孚
周作孚(1878年-1938年),号宜群,又名润章。江西金溪秀谷镇周家巷人,周浑元之父。清宣统邑庠生(秀才),毕业于两江优级师範,曾任金谿县立国小校长、金谿县长、临川县县长、第七区行政长官、专员。
基本介绍
- 本名:周作孚
- 别称:周润章
- 字号:宜群
- 所处时代:民国
- 出生地:江西金溪秀谷镇周家巷
- 出生时间:1878年
- 去世时间:1938年
简介
(民国22年4月后不兼)。
周作孚,号宜群,又名润章。金谿县城周家人。生于光绪四年(1878),卒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清宣统邑庠生(秀才)。自废科举、兴学校以来,他便进入两江优级师範读书,毕业后,在金谿县立国小任过教师、校长。由于其子周浑元能为熊式辉忠实效命,熊决定起用其父周作孚为金谿县长。后又调往临川县担任县长。1931年全省划分九个行政督察区,周作孚首任第七区行政长官。未几,即改为专员公署,周首任专员,仍兼临川县长。未及一年,即辞去兼职县长,只任专员。当时熊式辉任江西省主席,对周颇为尊重,称周为老伯,周谒见熊时,熊必送出省府大门,直至周登车后才行离开。
个人经历
东渡日本考察农业
1933年,专员公署新增设了第三科,该科科长王桢木,极力主张东渡日本、考察农业,企图刷新落后的农业面貌。经周同意报请省府批准以公费出国考察。周携带王桢木同行,回国后,并着有《东渡日本考察记》一书,洋洋十余万言,由书店发行。但因销路不广,后在本专区九县派销。鑒于日本农村气象维新,周作孚决定仿效日本,企图在本专区搞个农村示範。
办实验区建立新村
周选定临川县鹏溪乡创建规模宏大的实验区,将鹏溪改为新民市,定名为”临川县实验区促进委员会”,以第三科科长王桢木为主任。
实验区经费由专署筹拨,具体办法是:一勒捐,二劝捐。所谓勒捐,就是勒令不法富商捐钱。如临川县城有个人叫黄牛仔(黄新和),因卖鸦片烟毒成为暴富,便勒捐银元一万元。所谓劝捐,就是向商户先送一块匾额,上写”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署上周作孚赠送某某之名,起码要捐五百银元。所以,会里经费充足,劝募捐款近十万银元。在实验区内,将旧屋拆掉,厕所集中,全村粉刷一新,墙上书写”村训”,”动;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实;凡事心中了了,口里说说,笔下写写,不去实做,皆属无用”;。村中老幼妇孺,教以礼貌,兴办成人夜校,扫除文盲。乡间发生纠纷,均由实验区自行解决,无须法院涉讼。实验区烟赌禁绝,执法颇严。双家有个人叫双蛮子,吸菸毒,开烟馆,实验区成立后仍不改正,经上报周作孚批转保全副司令周忠恂将双蛮子枪毙于鹏溪街上。近邻车家车木生终年聚赌,不事生产,王桢木派人传他,押送周忠恂处,也被枪决街头示众。从此,烟赌绝迹。临川实验区一时几乎全国闻名,各省市经常有人访问参观,就是国外来宾,也不免来此旅游。当时蒋介石把南昌称作新生活策沅地,熊式辉也把临川实验区称作”新农村”,互相招谣,说得天花乱坠。开头实验区倒还不错,自1935年以后,由于用人不当,原来主任调走,后继懦弱无能,委员互相委託,干事扯皮乱来,作风不正,无人管事,实验区名声大坏。有人给”实验区促进委员会”赠送讽刺对联云:
大委员、小委员,大委员委小委员,委员委委员;
男干事、女干事,男干事干女干事,干事乾乾事。
周作孚得知,也无法奈何。
父痛子亡
1937年是周作孚六十诞辰,先一年专署会计主任许镜亭即向外界透露讯息,因此九县都準备热烈庆祝专员大寿,特别是临川筹备周全,临川水利委员饶倬章受地方委託,专程赴北京採购全泥金寿屏一套,珊瑚洒金寿轴二十张,共值银元三百多块,由临川着名诗文家廖朗山撰诗,着名书法家何砚青写字。为了需要两条好墨,临川商会派专人去徽州购买。正在紧张筹备专员六十寿庆阶段,突然传来周浑元病逝于四川的噩耗,当时几疑谣言,后接南城专署电告证实,才惊痛万分。接着周作孚便在临川鹏溪树起儿子的纪念塔。由于子死,父寿停办。因悲伤过度,年老经不起打击,子死后不到半年,周作孚亦相继逝世。
事件
改建街道
周在专员任上曾亲自督率改建金溪、临川两县城镇街道,这是后人所称道的第一件事。
在改建前,金溪街道最宽不到两米,中间是条石,两边是乱石铺砌,高低不平。民众反映老街是:”路无半里直,街无百尺平”。胡同锐角过多,弯弯曲曲。店面进进出出,参差不齐。当时的县政府也想改街道,但由于绅权挡道,阻力很大,谁也不敢硬碰。民国二十五(1936)年,周作孚在专员任上回县坐镇,和县长王赞贤一起,发动了二十多个乡的民工,将原街全部拆宽,店面全部缩进,重整街道,修筑公路。当时被拆的店面商户居民均有反感,但慑于周作孚的威力,敢怒而不敢言。后经协商,採取依照旧的街形,两旁商店住屋各缩一半的办法,使每户都能保留部分店面。一年后竣工,效率颇高、速度颇快。
临川县城拆屋修街时,周亲至工地督促检查,对民工修路的约规执行较严。临川城内有位清代举人名叫伍位三,文学号称”冠临川”,周经常向他谘询政见,颇受器重。其孙伍思仁高中毕业,在家赋闲,按规定他也该去修路,但依仗公公势力,不理不睬。附近邻居,争相指责。事闻于周,周立刻电会一区区长陈文群将伍思仁拘押,第二天将伍绑赴街头,剥去外衣,责令区丁将伍推倒,罚打屁股二十大板。举人老爷孙子都要挨打,一时震动,民工争相出勤,工程迅速完竣。之后,周再亲往伍举人家探访,面致歉意。此事,抚州当时传为美谈。周在临川改建街道时,对历史名人也很敬重,每段街道,均以乡贤命名。如汤显祖旧居伍家巷一带,街名叫”若士路”,王安石家在清风门附近,街名定为”荆公路”;文昌阁至北门,清道人李梅庵曾住于此,故命名为”梅庵路”
修督围堤
抚州市西门一带,原有水患,周倡议修督围堤。这是后人所称道的第二件事。
每年春季,当雨水连绵,抚河泛涨,抚州西门一带均有水患,农民因灾,逃荒出外的也有不少。周知情后,马上提出兴修堤围。他电请省水利局派工程师驰赴临川实地勘察,动员临川、崇仁、东乡、金溪四县民工出勤,仅半年时间,大堤告成,水灾从此减轻。这是从清代到民国以来首次修堤,东西两岸农民为感其德,定名为”宜公堤”。并送匾额一块”民怀其德”给周作孚。以后周又相继在临川中州,永福等地大修水利。这和庸官吏比较起来,确有可取之处。周死后灵车路经临川,早等在曾家园一带的农民争先恐后向灵柩行鞠躬礼,有的长揖下拜,感激他倡导兴修水利,免除水灾。
治下不严
但另一方面,周作孚轻信、纵容、包庇部下,又为人民所痛恨。临川县八个区长,当时贪污舞弊,无恶不作;军用代办所正副主任,贩卖烟毒,自吸鸦片,在民间贪污勒索。百姓痛恨这些人,称之为”八虎”; ”二豹”。控诉状纸堆积如山,周一直不闻不问,存心姑息,实有通同作弊之嫌。
吸食鸦片
周嘴喊禁吸鸦片,但自己又吸鸦片。专署主任秘书、临川县长等都是他的吸菸伙伴。当时街上既有公卖烟毒之店,临川又到处捉拿烟犯,设立”硬戒所”,关押犯人。但专员、县长,吐云吐雾,一榻陈前,菸具狼籍,所谓法,不过绳之于民而已。
周也喊禁赌,而自家人却又例外。小妾方夫人,不甘心于南城的单调生活,大部分时间住在临川,她消磨时间的办法,便是寄託于打”麻将”,前期专署,后期行署,均被方夫人占为赌场。周年将六十,夫人仅二十三岁,老夫少妻,自然只是百般依从。
周倚仗儿子周浑元在军队的势力,连专署所有汽车,都一律挂上三十六军司令部的牌子。父子均为蒋介石所谓”剿匪”出力,是国民党反动派在抚州镇压革命民众运动,破坏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干将。
周任抚州专员公署专员八年,于1938年病死于南城专署任上。(作者:金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