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宜黄红色遗址

宜黄红色遗址

宜黄红色遗址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黄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1933年,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黄陂、东陂指挥过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役的伟大胜利。1936年12月,毛泽东在《论中国革命战争战略》一文中指出这是一次大胜仗,朱德也曾在《黄陂东陂两次战役伟大胜利的经过与教训》一文中指出:“黄陂、东陂均为宜黄县苏维埃及独立团所占领,封锁住了讯息,决战区域内均无反动势力为难红军,给了红军这些有利条件。”据中央革命档案馆、中央博物馆有关宜黄苏区的军事战斗资料显示:在宜黄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红军的足印。工农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而光荣牺牲有姓名可查考者就有1000多名;被国民党无辜杀害的县、区、乡干部和地方武装有2000多人;苏区干部、地方武装共有3000多人,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转移到湖南寻找到红军主力时,仅剩下300人,被命名为“宜乐连”,作为江西的革命种子。《百年恩来》剧目组曾到此拍摄,《中国工农红军》东路拍摄组曾直奔东陂、黄陂,全面真实地将当时工农红军英勇战斗的史实搬上萤屏。为了让昔日红军风采重现于世,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该县还对集中力量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导游进行专职培训,使之成为接受爱国主义洗礼的摇篮,每年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吸引游客纷之沓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宜黄红色遗址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东陂镇黄柏岭村徐氏宗祠
  • 历史事件:四次反围剿指挥所等
  • 历史时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宜黄红色遗址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黄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1933年,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黄陂、东陂指挥过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役的伟大胜利。1936年12月,毛泽东在《论中国革命战争战略》一文中指出这是一次大胜仗,朱德也曾在《黄陂东陂两次战役伟大胜利的经过与教训》一文中指出:“黄陂、东陂均为宜黄县苏维埃及独立团所占领,封锁住了讯息,决战区域内均无反动势力为难红军,给了红军这些有利条件。”据中央革命档案馆、中央博物馆有关宜黄苏区的军事战斗资料显示:在宜黄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红军的足印。工农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而光荣牺牲有姓名可查考者就有1000多名;被国民党无辜杀害的县、区、乡干部和地方武装有2000多人;苏区干部、地方武装共有3000多人,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转移到湖南寻找到红军主力时,仅剩下300人,被命名为“宜乐连”,作为江西的革命种子。《百年恩来》剧目组曾到此拍摄,《中国工农红军》东路拍摄组曾直奔东陂、黄陂,全面真实地将当时工农红军英勇战斗的史实搬上萤屏。与此同时,为隆重纪念建军节,宜黄县还从多方筹资100余万元对位于东陂镇黄岭村的红一方面军总部会议室旧址、红军后方医院、中港、棠阴等地的红军标语群、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军时期文物进行维修和保护,收集并整理了当年红军时期的感人故事和民间歌谣编印成册成为该县中国小校爱国主义的读本。为了让昔日红军风采重现于世,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该县还对集中力量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导游进行专职培训,使之成为接受爱国主义洗礼的摇篮,每年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吸引游客纷之沓来
1、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 位于东陂镇黄柏岭村村口“徐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个厅堂。祠内保留下来的红军文物、红军遗蹟星罗棋布。1933年3月下旬,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着名的东陂战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设在此,召开了有高级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朱德同志出席会议。
宜黄红色遗址宜黄红色遗址
为了纪念东陂战役,宜黄县乡两级政府筹措资金10多万,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2006年初,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被中共抚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黄陂战役战场遗址: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地域包括黄陂、霍源、大龙坪、蛟湖、拿山、大圆、安槎、塘圩及二都乡的佛岭、太源、新村与乐安县的登仙桥、小龙坪等地带。2006年7月,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拍摄剧组曾来到宜黄的凤冈、黄陂、东陂一带乡村开机拍摄。
1933年2月27日,国民党政府军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朱德、周恩来利用黄陂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指挥红军採取大兵团伏击战法进行反“围剿”。在蛟湖、桥头、霍源、西源与敌军52师、59师进行激战,击溃敌军,抓获敌军师长李明、陈时骥,取得“黄陂大捷”的伟大胜利。是役,俘敌师长2人,毙敌旅长4人,俘敌万余人,缴获枪1.5万余支,子弹80万发,炮40余门,无线电台1部。蒋介石在黄陂战役失败后十分伤心,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于手谕后写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黄陂大捷”已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3、黄陂战役纪念亭
位于黄陂镇集镇入口处公路旁,于1986年10月落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两层六角结构,亭高11.6米。拾级而上,亭外正上方挂有当年参加过黄陂战役的老红军、民政部副部长袁血卒亲笔题书的“黄陂战役纪念亭”黑底金字横匾;亭内正中央立着一块宽1米高1.8米的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黄陂大捷示意图”,反面刻“黄陂大捷简介”金字隶书碑文。亭内雕樑画栋,图画精美,内顶中央铸有一个大红星,象徵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
黄陂战役纪念亭现已被抚州市委、市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东陂战役战场遗址:
位于东陂乡西南部的东陂、草鞋岗、黄柏岭、层源、江背、河溪、三溪和新丰乡候坊村,是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至今,在东陂镇黄柏岭村民房墙上,还存有草鞋岗战役中的56条红军标语。这些标语用白色石灰打底,毛笔书写,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黄陂大捷后,红军主力迅即向东陂至新丰一带休整。蒋介石不甘心黄陂战役的失败,命令“进剿”军中路总指挥陈诚所部由黄陂向东陂继续攻击,搜寻前进,寻求红军主力。红军得悉后,利用东陂黄柏岭村处于地势险要的草鞋岗一带山地中的有利战斗地形,决定把作战总指挥部设在村内徐氏宗祠。1933年3月20日,敌前纵队第11师直逼草鞋岗、黄柏岭一线,敌后纵队第9师、第59师也从黄陂尾随而来。面对强敌压境,周恩来、朱德等红一方面军领导人从容应对,运筹于作战指挥部中,他们以少量兵力诱敌南进,大部兵力埋伏在东陂至宁都边界的草鞋岗、黄柏岭一带山区。敌11师师长萧乾骄横自恃,贸然进兵草鞋岗,与红军决战。在徐祠作战总指挥部内,红一方面军紧急召开军事会议,面对複杂的战事,当机立断,改变原来的作战计画,採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在草鞋岗一带展开了你死我活的阵地争夺战,从拂晓激战到黄昏,歼敌11师五个团,敌师师长萧乾和一旅长受伤逃脱,击毙敌旅长1人,团长30人,俘敌官兵8000余人。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5、红军后方医院旧址:位于东陂三溪村。
6、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黄陂镇拿山村内。
7、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东陂候坊村内。
8、中共宜黄县委机关旧址:位于东陂上街。1932年7月,中共宜黄县委机关设在河东黄氏祠内,县苏维埃政府设在“化坛”内。
9、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出宜黄县城往南走300米处,有一松柏簇拥,四季叠翠的小山冈,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巍巍耸立在山冈上。碑塔正面8个正楷鎏金大字赫然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该县是红色苏区,192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宜黄潭坊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宜黄留下了辉煌的足迹。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该县是反“围剿”的主战区,先后在黄陂的蛟湖、霍源和东陂的黄柏岭、草鞋冈消灭了国民党52师、59师和11师,活捉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史称“黄陂大捷”“东陂大捷”,从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各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人数共达5000余人,其中英名记录在册的有3280人。为纪念革命英烈,宜黄县委、县政府于1964年10月建成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此碑塔基长44米,宽24米,山下入口处建有长10.5米、高5米的钢筋混凝土牌坊。进门铺有宽4.2米的四层百级水泥石阶通道,两旁植有整齐的柏树,尽头处便是纪念碑。塔座正北碑文记叙了宜黄人民自1926年--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实,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传统。全文约720字,隶书阴刻。南面碑文为中国共产党宜黄县委员会所题“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发扬更大光荣!”东面为宜黄县人民委员会所题“继承先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西面为宜黄县人民武装部所题“坚决保卫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
宜黄红色之旅线路:
宜黄县城—黄陂战役纪念亭—黄陂、霍源、大龙坪、蛟湖、拿山等(黄陂战役战场遗址、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东陂、草鞋岗、黄柏岭(中共宜黄县委机关旧址、东陂战役战场遗址、红军后方医院旧址、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回宜黄
宜黄红色遗址背景详介: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在结束了对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围剿”后,调集了近40的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军为夺取反“围剿”胜利,于次年1月发动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此后,敌人在抚河流域集结重兵。为粉碎敌人两面夹击红一方面军的计画,红军又发动了金溪战役,取得了黄狮渡和浒湾战斗的胜利。1933年1月末,蒋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以陈诚的中路军为主攻部队,寻找红军主力作战。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到瑞金,并累电红一方面军总部攻占敌重兵驻防的南丰、南城,并拒绝周恩来、朱德陈述不能打南丰、南城的正确意见。2月9日,红一方面军按中央指令从黎川向南丰推进。12日,向南丰城发起总攻,在红军强攻南丰不利的情况下,周恩来、朱德当机立断,改强攻为佯攻,将主力撤出战斗,秘密西移至东韶、洛口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26日,敌52、59师分两路从乐安向广昌进发,两路中间隔着摩罗嶂大山。红军以红1、3军团和红21军为左翼队,以红5军团、红12、22军和独立5师为右翼队,在黄陂进行了大兵团伏击战,歼敌52师全部和59师大部,俘敌师长李明(后重伤毙命)、陈时骥。此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宜黄南部集结。敌军由左、中、右三路改为前后两梯队。3月20日,敌后纵队的11师进至宜黄草台冈,9师尚在东陂,两师之间隔着雷公嵊大山。红军主力又在草台冈大兵团伏击敌11师,全歼该师。两役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中歼灭的国民党军均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好,战斗力较强。蒋介石和陈诚非常伤心,也非常恼怒。战后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唯此次损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则于手谕后尾写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
第四次反“围剿”前期战役战斗:
乐宜战役: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前期的一次战役。1932年8月8日,中革军委下达乐安、宜黄战役军事训令。1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令红1军团攻打乐安县城,红3军团进至宜黄南部截击援敌,红5军团为攻城预备队。16日拂晓,红1军团分两路包围乐安县城。6时总攻击开始,守敌第27师高树勛部紧闭城门待援,组织密集火力,封锁通向城内的5条大道。中午,前线指挥部在丁家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重新部署兵力。17日拂晓,红军发起总攻,于上午9时从北门攻占乐安县城,全歼敌27师1个旅。19时,红1、3军团会攻宜黄县城,困守该城的敌27师约4个团被歼大部,残部往抚州逃窜,红军追至龙骨渡地区将其大部歼灭。
第四次反“围剿”主要战役战斗:
黄陂战役:1933年2月9日,红军强攻敌有重兵固守的南丰城不克,主动从南丰撤围,以红11军佯装主力回到黎川附近活动,迷惑敌人跟进,红军主力则秘密转移到宁都东韶一带隐蔽集结,待机歼敌。
陈诚被红11军的行动迷惑,以为红军主力撤回黎川地区,中路军为寻红军主力决战,遂以第1纵队于宜黄以南地区集中,然后出广昌、宁都堵截红军归路;第2纵队由南城、南丰出康都侧击黎川、建宁;第3纵队由金溪地区南下,从正面向黎川方向进攻,企图合击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据此,敌第1纵队52、59师準备由乐安地区东进宜黄黄陂,由宜黄南下与第11师会合。

红军鑒于敌第1纵队与第2、3纵队相距较远,态势孤立,且敌第52、59师由乐安向黄陂开进所必经的登仙桥以东地区山高林密,便于大兵团伏击。遂决定在乐安谷岗、登仙桥以东,宜黄河口、黄陂以西地区,选择有利地形,伏击敌第52、59师。

2月22日,敌52、59师由乐安分两路向黄陂前进,由于两师之间有摩罗嶂大山相隔,联络协同较为困难,加之当时细雨浓雾,为红军在黄陂山地伏击敌军创造了有利条件。27日下午,战斗打响。红1、3军团和红21军在乐安登仙桥地区与敌第52师激战至28日上午11时,全歼该师。红5军团和红12、22军在霍源一带与敌第59师激战一天,歼该师大部。
黄陂战役歼敌近2个师,俘敌师长2人(其中1人伤重毙命)及以下官兵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机枪百余挺,无线电台一部。首创红军战史上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先例。
东陂战役:黄陂战役后,陈诚错误判断红军主力在广昌,于是将其中路的3个纵队改为前后梯队,由黄陂、东陂向广昌推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红一方面军得知敌这一企图后,一面令红11军佯装成红军主力进至广昌西北地区,吸引敌前纵队加快南进,以拉大其前后纵队的距离;一面令主力秘密北移,埋伏在宜黄东陂至宁都一带山间。1933年3月20日,敌前纵队进至甘竹、罗坊、洽村一带,后纵队第11师进至草台岗、徐庄一线,第9师进至东陂附近,第59师残部随后跟进。两纵队相距已近50公里,中间又隔着雷公嵊大山,后纵队力量较弱,再一次出现了对红军极为有利的战机。

21日,红一方面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东陂战役。以一部兵力牵制敌第9师,并向新丰市方向警戒,阻止敌前纵队回援;以主力围歼敌第11师。拂晓,红军各部队总攻开始,至13时,敌11师被歼,敌9师一部和敌59师残部企图增援11师,在雷公嵊以南也遭到红军沉重打击。敌11师被歼后,中路军其他纵队也纷纷后撤。
东陂战役伤敌师、旅长各1人,击毙敌旅长1人、团长3人,俘敌官兵6000余人,缴枪5000余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东陂战役的胜利为中央红军以弱胜强开创了战例,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称讚“这是一次大胜仗”。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50万兵力,採用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权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国国情、却得到共产国际信任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他们採取“御敌于国门之外”、“两个拳头打人”的策略,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于9月至11月,以东方军进攻黎川,中央军进攻南城、南丰等敌军坚固据点,使红军遭到不应有的损失,被迫撤回。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平息福建事变后,集中全力进攻中央苏区,中共临时中央和李德在防御中实行保守主义的错误路线,针对敌人的六路进攻,实行“六路分兵”把守,把单纯防御的阵地战当做法宝,结果被优势敌军各路击破,节节败退。到10月不得不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前期战役战斗:
宜黄云盖山、大雄关战斗:1933年11月16日,红1、2、14师由宜黄神岗进入南源、余家山一带。17日,国民党军以5个师的兵力,在吴奇伟的指挥下,首先向神岗、云盖山进击。扼守该地的红14师全力抵御敌军的进攻,因兵力相差悬殊,至黄昏,云盖山被国民党军占领。19日晨,国民党军第9师欲由大雄关进占党口,红2师担任大雄关正面阻击任务。11时,国民党军以4个团的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烈攻击,摧毁了红2师前沿阵地,抢占了木鱼岭阵地。红2师调整部署,以1个团的兵力夺回了木鱼岭阵地。国民党军不断增援,加强兵力火力,又相继攻占大雄关口和木鱼岭阵地。红军随后实施反攻,由于国民党军炮火较猛,未能攻克,红军从大雄关一带撤出战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宜黄红色遗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