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城红色遗址
南城红色遗址,位于南城县的红色遗址,如黄狮渡大捷纪念碑、半山亭革命纪念地、危家祠堂毛泽东旧居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城红色遗址
- 实质:红色遗址
- 所属:南城
- 举例:黄狮渡大捷纪念碑
南城红色遗址
1、黄狮渡大捷纪念碑:
位于南城县(原属金溪)沙洲镇黄狮村,建于1964年7月。“黄狮渡大捷”是红一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之金溪战役中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南城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大捷,在黄狮建有纪念碑一座,上镌有毛泽东同志的名言:“枪桿子里面出政权”。
2、半山亭革命纪念地、危家祠堂毛泽东旧居:
位于建昌镇麻姑山村。半山亭始建于宋代,古时供上下之人歇息避雨之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主力转战南城,取得了“南城战役”和黄狮渡、长源庙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据史料记载,1932年8月22日,毛泽东率红一军团部分官兵从宜黄越过芙蓉山来到南城,途经麻姑山半山亭处,时值正午,曾歇息用餐于此。他观察了周边的地形,果断地作出了不攻打县城的决定。然后匆匆下山,在危家祠堂住了一晚。危家祠堂现在仍保存完好。毛泽东曾经歇息过的半山亭(又名垂玉亭)现已修葺一新。
3、渭水桥阻击战-南城战役旧址:
渭水桥位于徐家乡潭市桥偏东二公里。1932年红军在此阻击国民党驰援金溪许克祥部。是役《周恩来选集》中称之为“南城战役”。渭水桥阻击战,红军取得歼敌千余名,缴获步枪千余支,机枪十余挺的重大战果。
4、长源庙阻击战旧址:
位于南城县沙洲镇境内。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指挥的红一方面军在南城接连进行了渭水桥、黄狮渡、长源庙三次战斗。1933年1月,红5军团在黄狮渡左侧的长源庙吸引和箝制3倍于己之敌,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在已胜利完成箝制任务,战斗即将结束之际,1月8日,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参谋长赵博生赵博生在指挥战斗时不幸右额中弹,壮烈牺牲。目前此战斗遗址已挂牌,成为南城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中共金南特区、金南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沙洲镇水口村。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指挥的红一方面军在南城接连取得渭水桥、黄狮渡、长源庙三次战斗的胜利,为金南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933年2月初,赣东北苏区领导人邵式平率领红军再次攻占资溪,并随之派人来到南城与金溪的边境地区开闢根据地。不久,中共金南区委成立,隶属中共资溪县委领导。2月12月,邵式平到南城、金溪、资溪三县边境地区视察工作,并在欧溪桥召开苏区工作会议,提出在金(溪)、南(城)、资(溪)三县边境地区建立金南特区。3月1日,中共金南特区成立,区委机关设在水口村。
6、闽赣省建东县县委、建东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龙湖镇王坪村。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攻克黎川,随之建立了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为了打通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的联繫,1933年初,建(宁)、黎(川)苏区党组织派贺来龙、贺洪标等人到南城硝石一带发动民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4月,建立了中共硝石区委,由贺来龙、贺洪标、赖保秀先后任区委书记。10月下旬,硝石区委在龙湖王坪召开代表大会,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在会上宣布了省委关于建立中共建东县委的决定。
7、南城县革命烈士陵园:
1958年建成,巍巍庄重的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公园中央,周围松柏参天。
南城红色遗址背景详介: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在结束了对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围剿”后,调集了近40的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军为夺取反“围剿”胜利,于次年1月发动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此后,敌人在抚河流域集结重兵。为粉碎敌人两面夹击红一方面军的计画,红军又发动了金溪战役,取得了黄狮渡和浒湾战斗的胜利。1933年1月末,蒋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以陈诚的中路军为主攻部队,寻找红军主力作战。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到瑞金,并累电红一方面军总部攻占敌重兵驻防的南丰、南城,并拒绝周恩来、朱德陈述不能打南丰、南城的正确意见。2月9日,红一方面军按中央指令从黎川向南丰推进。12日,向南丰城发起总攻,在红军强攻南丰不利的情况下,周恩来、朱德当机立断,改强攻为佯攻,将主力撤出战斗,秘密西移至东韶、洛口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26日,敌52、59师分两路从乐安向广昌进发,两路中间隔着摩罗嶂大山。红军以红1、3军团和红21军为左翼队,以红5军团、红12、22军和独立5师为右翼队,在黄陂进行了大兵团伏击战,歼敌52师全部和59师大部,俘敌师长李明(后重伤毙命)、陈时骥。此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宜黄南部集结。敌军由左、中、右三路改为前后两梯队。3月20日,敌后纵队的11师进至宜黄草台冈,9师尚在东陂,两师之间隔着雷公嵊大山。红军主力又在草台冈大兵团伏击敌11师,全歼该师。两役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中歼灭的国民党军均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好,战斗力较强。蒋介石和陈诚非常伤心,也非常恼怒。战后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唯此次损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则于手谕后尾写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
1932年12月,国民党在结束了对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围剿”后,调集了近40的万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军为夺取反“围剿”胜利,于次年1月发动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此后,敌人在抚河流域集结重兵。为粉碎敌人两面夹击红一方面军的计画,红军又发动了金溪战役,取得了黄狮渡和浒湾战斗的胜利。1933年1月末,蒋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以陈诚的中路军为主攻部队,寻找红军主力作战。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到瑞金,并累电红一方面军总部攻占敌重兵驻防的南丰、南城,并拒绝周恩来、朱德陈述不能打南丰、南城的正确意见。2月9日,红一方面军按中央指令从黎川向南丰推进。12日,向南丰城发起总攻,在红军强攻南丰不利的情况下,周恩来、朱德当机立断,改强攻为佯攻,将主力撤出战斗,秘密西移至东韶、洛口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26日,敌52、59师分两路从乐安向广昌进发,两路中间隔着摩罗嶂大山。红军以红1、3军团和红21军为左翼队,以红5军团、红12、22军和独立5师为右翼队,在黄陂进行了大兵团伏击战,歼敌52师全部和59师大部,俘敌师长李明(后重伤毙命)、陈时骥。此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宜黄南部集结。敌军由左、中、右三路改为前后两梯队。3月20日,敌后纵队的11师进至宜黄草台冈,9师尚在东陂,两师之间隔着雷公嵊大山。红军主力又在草台冈大兵团伏击敌11师,全歼该师。两役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中歼灭的国民党军均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好,战斗力较强。蒋介石和陈诚非常伤心,也非常恼怒。战后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唯此次损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则于手谕后尾写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
第四次反“围剿”前期战役战斗
渭水桥阻击战--南城战役:
渭水桥位于徐家乡潭市桥偏东二公里。1932年红军在此阻击国民党驰援金溪许克祥部。是役《周恩来选集》中称之为“南城战役”。
1932年10月底,红一方面军于东征途中突然由闽回师,11月2日再度占领黎川,17日克资溪,19日攻克敌之军事要地金溪。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重占金溪、资溪,急令驻浒湾孙连仲之27师(五团兵力)和驻南城许克祥之24师,从西、南两路夹攻金溪;并令驻南丰李云杰之23师赴南城增援。红军取迎战姿势,令红一军团之三、四两军及第22军阻击西面之敌孙连仲部;令红三、五军团阻击南面之敌许克祥部。
红三、五军团21日由金溪开至南城圳上一带,迅速占领了马鞍山,誓发山高地,钳制住金南公路沿线之敌。随即,敌浒师赶至,发现前面有红军阻击,仓徨抢占了游家、单家、郑家一带低丘陵与红军对峙。激战很快开始,红军以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和凭藉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向敌军猛烈攻击,于22日将许师击溃。此时,敌李云杰23师的一个旅赶来增援,红军一部迅速向敌后迂迴包抄;增援敌军发现后路被截断,惊慌失措,失去指挥,纷纷抱头向南城方向逃窜。同时,西路正与红军激战的孙连仲部获知南面许师失败,遂星夜逃回抚州。
渭水桥阻击战,红军取得歼敌千余名,缴获步枪千余支,机枪十余挺的重大战果。
黄狮渡、金溪战役:
1932年12月30日,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下达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作战计画。陆续调集了40多个师、计40万人的兵力,决定分左、中、右3路发动进攻,以顾祝同为总司令,陈诚为前敌总指挥。陈诚指挥的蒋介石的嫡系12个师约16万人为中路,执行主攻任务;蔡廷锴指挥的第19路军6个师又1个旅为左路军,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分别担任福建和赣南、粤北地区的“清剿”,并策应中路军的行动;第23师为总预备队;还有4个师又2个旅分布在南城、南丰、乐安、崇仁、永丰等地担任守备。1933年1月1日,国民党驻抚州的前敌总指挥陈诚,按照蒋介石关于先期“清剿”金溪附近的红军,巩固临川,继以主力向赣南推进的计画,令第2纵队总指挥吴奇伟调第14师周至柔部、第27师孙连仲部(上次被歼后重建)、第90师吴奇伟部集结临川待命。
针对敌军的战略部署,1932年12月3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发布《进攻黄狮渡、嵩市,占领金溪》的命令,命令红一方面军由黎川向北行动,寻机歼灭南城县黄狮渡和资溪县嵩市地区之敌,占领金溪,并吸引金溪西南两面敌人决战。指出这是破抚州地域之敌的围攻线,破坏敌之部署,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关键。
1933年1月4日,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和第22军乘敌人调整之际,向南城以北之黄狮渡发起进攻。至5日,歼敌第5师周浑元第13旅大部,俘敌旅团长周士达以下1000余人,敌残部向南城溃逃。7日,国民党第27师、第90师由浒湾向金溪进攻,第14师向黄狮渡进攻,并以一个师由南城向东北出击,进行策应,企图围歼红军主力于金溪以西的浒湾地区。红军以第1、3军团等部为右纵队,第5军团为左纵队,分别迎击敌人。至8日下午,将敌击溃,歼敌200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其中,孙连仲新组建的第27师又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
红军伤亡也很大,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第5军团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赵博生在战斗中牺牲,时年36岁。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50万兵力,採用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权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国国情、却得到共产国际信任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他们採取“御敌于国门之外”、“两个拳头打人”的策略,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于9月至11月,以东方军进攻黎川,中央军进攻南城、南丰等敌军坚固据点,使红军遭到不应有的损失,被迫撤回。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平息福建事变后,集中全力进攻中央苏区,中共临时中央和李德在防御中实行保守主义的错误路线,针对敌人的六路进攻,实行“六路分兵”把守,把单纯防御的阵地战当做法宝,结果被优势敌军各路击破,节节败退。到10月不得不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前期战役战斗
硝石战役:
硝石位于黎川、南城之间,扼黎、南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3年10月8日,洵口遭遇战后,“左”倾冒险主义者急于收复黎川,命令东方军继续攻打南城--黎川公路上的重镇硝石。9日午后,与守硝石的敌24师接战。硝石地形易守难攻,敌构有坚固工事,加之敌机配合轰炸,敌周浑元又率部从水口增援,企图夹击红军,红军连日数度猛攻不克,导致重大伤亡。彭德怀接连电陈反对继续强攻硝石,得到复电后,红军才被动地撤出战斗。
1933年10月17日,国民党军继续构筑碉堡封锁线,并以6个师又1个旅推进到潭头市、资溪桥一带,企图首先完成黎川、硝石之间的碉堡封锁线,吸引红军攻击而将其歼灭。
在这种情况下,“左”倾冒险主义者仍命令红军插到敌军堡垒地域间隙中去消灭敌人,并準备在资溪桥地区同敌军决战。10月22日,红军以红5军团为主力,以红3、13、15师向资溪桥和潭头市发起攻击,并将红3军团部署在石峡、洵口地区。红1军团主力集结于湖坊地区,準备在国民党军被牵动时,对其实施猛烈突击。战斗开始后,红5军团第3、13师的两个团首先向天尊殿阵地猛攻,未能攻克。夜间复攻,也未攻下。23日,红13师的两个团继续向天尊殿敌第5师师部猛烈攻击,又未能取胜。24、25日,红13师再次向罗盘嵊、天尊殿敌第5师攻克未遂。红军进攻历时4天,既未能占领潭头市和资溪桥,也未能牵动敌人,自身却减员过半。26日,不得不放弃在资溪桥地区与敌决战的计画。
在这种情况下,“左”倾冒险主义者仍命令红军插到敌军堡垒地域间隙中去消灭敌人,并準备在资溪桥地区同敌军决战。10月22日,红军以红5军团为主力,以红3、13、15师向资溪桥和潭头市发起攻击,并将红3军团部署在石峡、洵口地区。红1军团主力集结于湖坊地区,準备在国民党军被牵动时,对其实施猛烈突击。战斗开始后,红5军团第3、13师的两个团首先向天尊殿阵地猛攻,未能攻克。夜间复攻,也未攻下。23日,红13师的两个团继续向天尊殿敌第5师师部猛烈攻击,又未能取胜。24、25日,红13师再次向罗盘嵊、天尊殿敌第5师攻克未遂。红军进攻历时4天,既未能占领潭头市和资溪桥,也未能牵动敌人,自身却减员过半。26日,不得不放弃在资溪桥地区与敌决战的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