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浒湾雕版印刷博物馆
金谿县浒湾雕版印刷博物馆位于金谿县浒湾镇,建在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金谿县浒湾镇,总投资100多万元,面积逾600平方米,主要展示该镇宋、元、明、清时期各类珍贵木刻雕版和不同时期雕版印刷的古书藏品。浒湾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术包括製版、写样、上板雕刻、打空拉线、刷印、校对、套色、装订9道工序。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浒湾木刻印刷业逐渐衰落,这一传统工艺也濒临消失,该博物馆的设立,对即将失传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传承和保护髮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浒湾雕版印刷博物馆
- 地理位置:江西省金谿县
- 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 门票价格:免费
- 着名景点:书铺街
发展历史
浒湾木刻印书,始于明朝中叶,盛于清,鼎盛时期在清中叶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衰于清末民初。凡经、史、子、集类书,在这里都能刻版刊行。随着木刻印书的兴起,铺栈、书店、作坊鳞次栉比。为便于藏书、搁版、印刷、售书,作坊、铺栈的建筑式样均为纵深式加厢楼、高瓴格式。日深月久,发展形成江西独一无二,又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现建筑为清代遗存。为抚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浒湾古名“金冠里”,位于金谿县城到抚州中点处,上县下府均约24公里。因浒湾面临抚河,背靠国道,交通便利,早在明朝中叶就商贾云集,舟樯林立,是赣东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现存部分明清古建筑,如古码头、观音阁、深宅大院等等。明、清两代,这里的刻板印刷事业非常发达,书籍和木刻年画畅销全国各地。当时赣东一带广为流传“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说法,所谓“金溪书”,就是指浒湾书铺街的木刻印书。凡经史子集、话文小说都能刊刻,成为明清时期江西印书中心,人称“江西版”。
主要景点
镇里最着名的是前后两条书铺街,书香一脉,古韵悠悠,是文人学者常来观赏之地。书铺街分前、后两条,一条叫前书铺街,一条叫后书铺街。前书铺街长240米,宽3米,,中有更楼巷相通。街口有石拱门,上嵌“籍着中华”横方石匾(“文革”中拆毁)。后书铺街长170米,宽3米,街口石拱门悬嵌道光癸卯年(1843)合坊鼎建的石匾一方,上有“藻丽嫏嬛”四字。“嫏嬛”是神话中天帝的藏书处。但这座小镇不是因为藏书,而是因为生产和经营书而获得这一称号。前、后书铺街的另一街口均与浒湾大街相连线。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相向平行,两街中间还有谯楼三座,是为印刷工人报更用的。前、后书铺街的铺栈、书店、作坊,大都首尾衔接,曲径相通。大门门面开在前书铺街的,其后门则开在后书铺街;而大门开在后书铺街的,其后门就一定开在前书铺街,这样不仅来往方便,且加强了业务联繫和信息沟通。如坐落在后书铺街的余大文堂刻书房的大门,就与门面坐落在前书铺街的文奎堂刻书房的后门斜相对过。该刻书房的廊柱至今仍保留着三幅体现木刻印书行业的对联:“琅函宝籍徵时瑞,玉检金泥广国华”;“宋艳班香开绮丽,韩潮苏海溯渊源”;“雨粟以来多着述,结绳而后有文章”。
印刷雕版

街中有一条横街,贯通前、后两街,街中石拱门书“恆门”,且立有一方“严禁淫词小说”禁书碑,高约四尺,长约六尺。上面刻有皇帝禁书圣旨,被列为禁书的有《金瓶梅》、《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等200多种。今仅存“恆门”和“藻丽嫏嬛”二门。
出“籍着中华”石拱门,街东头有一“聚墨池”,大约2亩。池旁原建有高六尺、宽三尺的“聚墨”石碑,乾隆壬寅年(1782)立,碑立于一石龟上,碑上刻“流芳百世”四小字。“聚墨”字型苍劲有力,传说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并说,王羲之写了字之后,在这个池子里洗过笔,因此又叫“洗墨池”。实则是当时印刷工人洗涤书板之处。工人印完书后,都在这里洗刷木板,年深日久,池水都变成黑色,连几尺深的塘泥挖起来都黑得发亮。池畔,是直通金临驿道的大路。有堤隔池为二,堤上有桥,桥头有碑,名曰“会仙桥”。堤长约300米,成丁字形,上通万寿宫,下接前书铺街。“禁书”、“聚墨”两碑均在“文革”中被毁。
印刷方式
雕版印书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术,传入浒湾大约在明代早期。《江西省地理志》载:“金溪浒湾男女皆能刻字,所有江西全省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名曰江西版。”浒湾书铺街所刻印的书,不但有《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七言杂字》、《百家姓》、《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笺》、《说岳全传》、《说唐全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西厢记》等文艺书籍,一些盛行的话文(曲艺唱本)小曲等则以五十开本印刷出售,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至清同治年间,浒湾的木刻印书开始衰落,但经营铺栈、书店仍有60余家,其中有47家聚集在前、后书铺街,其余十几家则散居在该镇其它街巷和附近的中洲等村庄,刻书和印书工匠有一千多人。它们中较大的有两仪堂、余大文堂、文德堂、文奎堂、文林堂、善成堂、三让堂、可久堂、红杏山房、旧学山房、漱石山房、文信堂、四友堂、忠信堂等。现在街中尚存“旧学山房”门匾。这些铺栈、作坊的木刻印书不仅在本地销售,而且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地处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畅达的口岸,如南昌、南京、芜湖、安庆,均设有分号分店。南京有金东书寓,重庆有善成堂书局,芜湖有文奎堂书店,长沙有三让书店,北京有新旧金溪会馆。浒湾的木刻印书就是通过这些渠道遍销全国,影响很大。故有“籍着中华”、“藻丽嫏嬛”之誉。民国中期,浒湾书铺街的店铺全部歇业。随着岁月的流逝,书铺街昔日的辉煌不再。
浒湾出产的书籍是木刻板,木材大多数採用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字型普遍採用宋体,特殊的才用隶、篆、行、草等体。印刷普通用毛八纸(本县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谱牒则用谱纸(广信陈坊生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每板一块刻两面。如加朱批与圈点另刻套板,对于谱牒等类,另刻活字捡用。
至于刻字的工具,分枝凿、平凿,平凿又分宽狭数种,为应削坯子用;凿脚凿为应打线格用;钢刀为应一般刊刻用。刻字技术分出门与归身两种,出门刀为对木料的直痕用,如刻图章等;归身刀为对木料的横痕用,如刻普通平板。刀刻方法分横刀与侧刀,运刀从右至左,起字刀虽从右至左每一部位却从左至右。就入画俱备的“永”示例,应将“永”字反贴于木板,先将它横铺动用横刀,再将它直铺运用侧刀,最后将它倒铺运用取字刀,挖出木屑成字。如遇木料有节,应将全节挖出另补入木料,遇所刻有破坏的字划亦应挖出,破坏部分另补木料拼刻。技术高的每天大约可刻成180至200个字,每因技术不等,採用二人分工合刻一块,以达到全部书板能成一律状况。刻字的工资每个字计给铜钱二枚,圈30个点则5个,计值一个字的工资。全镇刻板的工人约三百余人,概是男子。据说湖北有女子能拈九刻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