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092型战略核潜艇

092型战略核潜艇(092级战略核潜艇)

092型战略核潜艇

092级战略核潜艇一般指本词条

092型战略核潜艇(设计代号:09-II,英文:Type 092 ,北约代号:Xia-Class,译文:夏级),是中国海军隶下的一型核动力弹道飞弹潜艇。

092型战略核潜艇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弹道飞弹核潜艇,于1988年成功发射了一枚潜射弹道飞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国家,是中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反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的象徵。

092型战略核潜艇一般被认为建造有1-3艘,命名皆为长征6号,艇号406,首艇于1970年开工建造,1983年正式服役,1995年进行了重大改装。2009年在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大阅兵上首次公开亮相。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092型战略核潜艇
  • 英文名称:Type 092
  • 前型/级:该级艇为首型
  • 次型/级:094型战略核潜艇
  • 研製时间:1967年-1970年
  • 服役时间:1983年8月25日 
  • 国家:中国
  • 下水时间:1981年4月30日 
  • 建造单位:葫芦岛造船厂 
  • 建造数量:1至3艘 
  • 服役情况:在役 
  • 代级:第一代弹道飞弹核潜艇
  • 艇型:战略核潜艇 

发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世界大国纷纷开始研製和建造核潜艇,1957年1月17日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试航宣告了核潜艇的诞生。此后1956年法国开工建造其第一艘核潜艇Q-244号,苏联第一代N级核潜艇于1958年服役,英国第一艘多用途核潜艇“无畏”号于1963年正式服役。
世界第一艘弹道飞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世界第一艘弹道飞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
1959年12月30日,美国建造并服役了世界上第一艘弹道飞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这是潜射弹道飞弹技术与核潜艇技术的有机结合,自此潜艇从过去的战术平台一跃成为现代化的战略平台,潜射弹道飞弹也第一次构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威慑力量。然而几乎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的严重威胁。美国不甘心在中国大陆的失败,企图从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三个方向来扼杀年轻的共和国。他们把核子弹运进南韩,在日本沖绳修建了针对中国的飞弹基地,在台湾驻扎了装备有“斗牛士”飞弹的美国空军,并公开宣布要帮助台湾国民党建立5个“原子师”,“以满足原子战争的需要”。为应对强大的威慑,中国领导人开始认真思考本国的海基核发展战略。

建造沿革

立项伊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大国建造核潜艇和美国已经开始研製飞弹核潜艇的讯息传来,这令刚刚成立的中国政府很是担忧和着急。当时中国主管国防科研的聂荣臻元帅意识到:核潜艇将会成为美国的最有效战略武器,也只有核潜艇才能扼制美国。恰逢1958年6月中国第一座实验型核反应堆开始运转并获得成功,聂荣臻元帅立即请来时任中国海军政委苏振华、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时任一机部副部长张连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和副院长王铮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一起商讨未来中国核潜艇的研製生产情况。在这次极其机密的会议上,大家就中国核潜艇的研製进行了座谈讨论,并就研製原则、进度、任务分工、组织领导、总装厂建设等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会议决定由聂荣臻元帅以自己的名义亲笔起草一份《关于开展研製飞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该报告于1958年6月27日上报中国中央,报告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的原子反应堆已开始运转,在国防利用方面,也应早作安排。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製能够发射飞弹的原子潜艇。”此即中国研製飞弹核潜艇的伊始,这份报告分别得到了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时任总书记邓小平,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及彭德怀等领导同志的同意。在1958年7月,中国批准了飞弹核潜艇(代号09工程)和潜射飞弹(代号05工程)研製项目,然而中国当时并不具备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军事、工业和科研能力。
092型战略核潜艇俯视图092型战略核潜艇俯视图
092型战略核潜艇092型战略核潜艇
聂荣臻元帅虽在报告中提到“自力更生”方针,但是,中国当时刚仿製出苏联常规潜艇,对核动力潜艇,水下发射飞弹等技术一无所知,不得不向苏联求援。1959年9月30日,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雪夫访问北京,中国随即向其提出援建核潜艇的要求。赫鲁雪夫对援助中国搞核潜艇并不热心,对中国的要求回答说:“核潜艇技术複杂,你们搞不了,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赫鲁雪夫的傲慢态度,令气愤的毛泽东主席发誓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不过苏联还是给了中国一定的援助,包括同意转让建造629型潜艇(北约称G级)并提供潜射飞弹。
先弹后艇
1958年至1961年期间,为了核潜艇研製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政府相继成立了负责筹划和组织领导研製工作的领导小组,核潜艇总体研究室,反应堆研究室,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和海军舰艇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中国舰船研究院前身)等,并组建了702基地、流体力学、水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声和热动力六个研究所,分别负责和承担舰船和动力装置的总体设计研究工作,鱼雷、水雷、扫雷及防潜等研究工作,水声研究工作,海洋科学和航海设备研究工作,海军重大工程研究工作和海军医学研究工作等。汇集了彭士禄、赵仁恺、夏铜、黄旭华、李毅、孟戈非、连培生等着名科学家,中国核潜艇的早期研製工作正式开始。
406艇合影406艇合影
然而中国核潜艇和潜射飞弹项目的进展极度迟缓。首先,刚刚成立的中国仅拥有原始状态的国防工业,根本不具备研製核反应堆、潜艇或弹道飞弹的能力。其次,中国开始核潜艇的初步研发工作不久,便发生了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极端困难。最后,中国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的大跃进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09工程”和“05工程”的进行。此外1960年至1962年期间,中苏关係恶化,苏联逐渐撤走专家并最终撕毁了援助协定。在这些困难下,一些人员就当时的客观情况,提出了暂时放弃这些项目的想法。最终,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聂荣臻元帅提出国防工作要“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由于中国的核子弹研究基本上全面依靠苏联的技术,因此该工作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中国已经没有力量同时支撑核子弹和核潜艇两个摊子。因此“09工程”只能暂时下马,只保留了核动力等关键部分的研究。
研製原则
1962年至1964期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下,核动力装置的一些关键研製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1964年10月中国核子弹爆炸成功后,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65年3月,核潜艇研製工程重新上马,1965年6月12日 ,以海军舰艇研究院一所二室为基础,组建核动力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即719所),毕业于苏联海军捷尔任斯基高级工程学院的夏桐担任719所所长。核潜艇研製工作虽然重新开工,但进展缓慢。1965年8月15日中国中央专委召开了第13次会议,当时对先上飞弹核潜艇还是鱼雷核潜艇有两种不同看法,争论很大,在最早关于研製核潜艇的计画中,飞弹核潜艇的研製是优先于鱼雷核潜艇的。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国中央呈报的“研製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就是发展飞弹潜艇,即“研製搭载潜地飞弹的核潜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二次核反击力量“。但考虑到飞弹核潜艇必须装备的潜地飞弹及武器系统的研製十分複杂,加上核潜艇本身以及与飞弹配套的关键技术问题多,难度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最终统一了认识,认为核潜艇首先是解决核动力技术问题,而不是首先解决飞弹问题,而且有大部分材料和设备两型艇可通用,相当于在鱼雷核潜艇上增加一个飞弹舱。在开展鱼雷核潜艇研製工作的同时,飞弹核潜艇的研究及论证工作可随后展开。
官兵受检官兵受检
这样研製方案也作了重大的改变。中央专委会专门向有关部门发了7个通知,通知的中心议题是核潜艇研製工作全面展开,并同时要求有关单位遵守如下三原则:一是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方针;二是立足于国内,从现实出发,分两步走,先于1972年前研製成功反潜鱼雷核潜艇(即“09-I”),然后在此基础上研製飞弹核潜艇(即“09-II”);三是要求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又能够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相配套,并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此外通知还明确规定了核潜艇研製的步骤、基本建设、经费和协作项目的安排,要求全国两千多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配合攻关。同时重新任命黄旭华(总体设计)、彭士禄(核动力)、黄纬禄(潜地飞弹)、赵仁凯(核动力)为核潜艇总设计师,核潜艇研製进度明显加快。由于核动力系统是核潜艇技术的关键,为确保核潜艇建造一次性成功,在大批科技人员的努力下,1965年10月中国先开始建造陆上模式反应堆作为未来核潜艇的动力。1966年11月,科研部门完成了反潜鱼雷核潜艇总体方案设计。1966年12月7日,聂荣臻为此方案专门召开会议并提出意见:先搞反潜鱼雷核潜艇,但七机部(第七机械工业部)的飞弹也要抓紧研究。随后中央专委便作了批覆,同意方案设计。
092型战略核潜艇092型战略核潜艇
正式研製
1967年6月,中国海军根据核潜艇研製工作三原则的要求对飞弹核潜艇的研製工作又进行了细化:第一步在鱼雷核潜艇基础上研製飞弹核潜艇,性能先不要求太高;第二步在第一艘飞弹核潜艇的基础上,再考虑研製性能更好的后续艇。1967年10月16日,海军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飞弹核潜艇及潜地飞弹方案论证审查会”(即着名的“1016”会议)。会议组成领导小组,由时任海军赵启民副司令员、国防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刘华清副主任、六机部(第六机械工业部)边疆部长、七机部钱学森副部长、国防科委“09”办陈右铭主任、七院于笑虹院长和七机部四院杨副院长组成,会议对飞弹核潜艇及潜地飞弹方案进行了论证,统一了研製指导思想,审查了战术技术任务书,研究了飞弹核潜艇的发展步骤、飞弹试验顺序、试验基地建设、试验分工以及全武器系统协调抓总等重大问题。确定第一艘飞弹核潜艇的研製原则是:“主要解决有和快的问题,同时突破飞弹套用于潜艇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并带动与使用飞弹武器有关的重大设备的研究发展,其余设备除因艇体排水量增大、人员增多及影响安全使用非改不可外,原则上採用鱼雷攻击核潜艇的配套设备。”
092型战略核潜艇092型战略核潜艇
092型码头停靠092型码头停靠
1967年12月16日,国防科委发文要求暂按上述会议的决定开展研製工作,并批准了飞弹核潜艇战术技术任务书,此即为中国飞弹核潜艇正式开始研製的时间。1969年,中国国家计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身)、国防工办(原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国防科委对飞弹核潜艇的研製工作做了具体部署,飞弹舱和发射装置由七院负责研製;核动力装置由二机部负责设计建造;潜地飞弹由七机部负责研製。参加飞弹核潜艇武器配套设备研製任务的还有一机部、四机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等17个部门和研究院,24个省市,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从1967年11月到1970年10月,飞弹核潜艇完成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
技术突破
潜地飞弹发射方式分为水面静力发射和水下动力发射两种方式,潜艇的特点是隐蔽性,所以必须进行水下发射。因此研製飞弹核潜艇的技术关键是潜地飞弹水下发射技术和精确的水下导航定位技术。中国七院713所承担了飞弹发射装置的研究、设计,其早在1956年便已经开始对飞弹固体推进剂进行技术研究,于1967年完成定型,最终根据一系列的试验结果,确定了燃气动力、飞弹冷发射方案。飞弹核潜艇的水下导航定位技术不仅要保证潜艇水下的安全航行,还必须要做到準确定位,以提高飞弹的命中精度。中国七院707所为此做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工作,在相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为第一艘飞弹核潜艇装备了惯性导航系统,以及为校正惯性导航累计误差的星光导航和卫星导航系统。
401艇建成即将下水401艇建成即将下水
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极为关切第一艘飞弹核潜艇的建造。据时任国防科委“09”办陈右铭主任回忆,1969年10月10日晚上,周总理在听取原子钟和无线电导航方面的情况时,亲自对罗舜初、刘西尧等人说:“听你们说的情况,技术上还是很複杂的,核潜艇就更複杂了,比两弹还複杂,核潜艇就包括两弹……你们把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要像毛主席指示的那样,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开工建造
1970年4月中国首艘鱼雷核潜艇完成了总体试水,1970年5月1日曆时5年建成的陆上模式反应堆正式开始试车,7月26日汽轮发电机开始运转,中国第一次使用核能发电,7月30日陆上模式反应堆满功率运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陆上模式反应堆建造成功。在解决了核动力和第一步鱼雷核潜艇的问题之后,1970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飞弹核潜艇在辽宁葫芦岛造船厂开工建造。中国国务院、中国中央军委“09”工程领导小组多次强调:飞弹核潜艇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主要工程,各有关单位一定要把这项工程摆到重要位置上来抓,要比陆上模式堆、鱼雷核潜艇抓得更紧,抓得更好。
092型战略核潜艇模型092型战略核潜艇模型
1972年初飞弹核潜艇完成了施工设计,按照原计画应该1973年下水,但从开工到1981年下水走了10年多的漫长道路。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极力干扰破坏国防尖端工程。在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四人帮利用掌握的一部分权利,鼓吹所谓的“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谬论,使国防科研战线工作受到极大的干扰,致使飞弹核潜艇的研製工作进展缓慢。1975年张爱萍同志主持国防科委工作以后,对核潜艇特别是潜地飞弹的研製抓得更紧。除政治因素干扰意外,飞弹核潜艇的研製迟缓,与潜地飞弹 以及飞弹发射系统的技术难度大,以及飞弹舱的结构和焊接需要解决某些技术难题有关。针对鱼雷核潜艇研製中偏重潜艇设计建造,而鱼雷研製跟不上,造成武器缺装的教训。1979年,邓小平强调指出:飞弹核潜艇必须是个武器,这个力量要顶用,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据此,张爱萍对承担任务的单位沿革要求,艇弹同时抓,集中力量解决研製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406艇準备下水406艇準备下水
下水试验
1981年4月30日,时任中国副总理的张爱萍亲自主持了飞弹核潜艇的下水仪式,剪彩并讲话。时任中国总参装备部副部长周少萍、国防科委副主任朱光亚、张蕴玉、国防工办副主任邹家华、海军叶飞司令员、李耀文政委、刘道生副司令员、训练基地司令员田震寰、北海舰队司令员潘友宏、海军装备部部长李友白、国家机械委范慕韩副主任,以及各有关工业部的领导等一同参加了下水仪式。当第一艘飞弹核潜艇在汽笛长鸣声中浮起时,宣布正式下水成功,时任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副总工程师、核潜艇下水副总指挥贺荣光认为,飞弹核潜艇下水比鱼雷核潜艇吨位大、长度长,所以在下水的技术掌握、安全控制和组织协调上都更複杂。
核潜艇四总师核潜艇四总师
1981年7月,飞弹核潜艇开始系泊试验。1983年1月,开始进行航海试验,由中国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马立新担任组长,副组长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军工部副主任杨佩儒、旅顺基地副参谋长张继业和海军装备技术部舰艇部副部长陈世谦,成员包括机械工业部、七院科技部、核工业部一院、“09”总师办、核潜艇总体研究所、核潜艇总体建造厂、海司潜艇部、海后司令部以及北海舰队、旅顺基地等业务部门组成,总计21人,下设指挥组、技术组核后勤组。通过严密的计画和各项试验,对飞弹核潜艇存在的问题、试验结果等形成了重要的材料。

服役历程

1983年8月25日,中国第一艘弹道飞弹核潜艇经过16年的研製,终于在海军试验试航基地交付海军训练使用,首任艇长是徐作仁。
092型战略核潜艇092型战略核潜艇
中国官方未公开发布过092型战略核潜艇的相关资料,外界对该型潜艇具体情况了解不多,性能数据多为推测,普遍认为其存在飞弹射程有限以及潜艇噪音较大静音性能差等两大缺陷,因此限制了其战略威慑效能。092型的建造数量从公开的图片看只有406号(长征6号)一艘,但美国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和其他资料则认为总共有四艘同型艇,舷号均为406,内部以甲、乙、丙、丁区分,除有一艘因为核泄露事故报废外,还有2艘部署在北海舰队,1艘部署在南海舰队,而英国“简氏海军年鉴”认为有两艘同型艇。一般则认为该型潜艇数量可能为1到3艘,舷号均为406。
1995年后,092型战略核潜艇进行了多次现代化更新改装,包括外型、涂装和艇载武器系统等。

技术特点

艇型结构

艇型
092型战略核潜艇在总体设计上与091型攻击核潜艇一样,採用双壳体结构,水滴型艇型,从外表看近似于拉长的091型。突出艇艏段上甲板的是水声系统整流罩,其余部位沿用了091型上套用成熟的围壳舵、锥尾、单轴单桨和尾十字舵设计。为容纳12枚体积巨大的潜射弹道飞弹,092型核潜艇不仅将艇体拉长,还从指挥台围壳开始向后隆起一段高出艇身的飞弹舱,形成一个“龟背”造型,这也是该型潜艇的典型识别特徵,龟背前缘从指挥台围壳处开始,至接近艇尾处开始逐渐降低、最终与艇体融合,飞弹舱发射口髙出圆柱形主艇体约3米。
406艇406艇
092型战略核潜艇两舷侧的流水孔採用“格子栅栏”形状,开口朝向艇艉,同时将艇内装备安装于底座上并在发动机上覆盖吸声材料,减少外壳开口数量,通过内部管道循环处理噪声以及减少螺旋桨气穴现象等,其目的就是减小航行阻力和噪声。092型核潜艇的动力系统採用一组与091型核潜艇相同的压水反应堆、蒸汽轮机和电力推进装置等配套设备驱动潜艇。
舱室
092型战略核潜艇耐压艇体内设有鱼雷舱、指挥舱、飞弹舱、反应堆舱、辅机舱、主机舱及艉舱等。092型战略核潜艇与091型攻击核潜艇的主要差别是多了一个飞弹舱,使艇的尺寸和排水量相应增大不少,同时对螺旋桨和推进轴系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匹配较大排水量的艇身。飞弹舱中设有十几个飞弹发射筒及配套的发射动力系统、水下开盖和舷外均压系统、空调保温系统、流注水系统以及飞弹的检测、瞄準、发射控制系统等设备。新研製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15%左右。
092型战略核潜艇侧视图092型战略核潜艇侧视图

武器系统

武器配置
092型战略核潜艇设有12具飞弹发射筒,可在水下30-50米的深度发射飞弹,可携带12枚巨浪-1弹道飞弹(北约代号CSS-N-2/3),该飞弹长10.7米,直径1.34米,重14.7吨,射程1700千米,两级固体燃料,惯性制导,可携带一枚威力为20万至1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圆机率偏差300米。此外,092型核潜艇艏部还装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2枚鱼-3大型反潜鱼雷,该型鱼雷是为091型攻击核潜艇配套研製的主战装备,长6.6米,重1.34吨,最大航速40节,射程15千米,弹头重205千克,採用声自导方式导引,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
吊装潜射飞弹吊装潜射飞弹
水下发射
092型战略核潜艇採用了水下冷发射技术,即先用高压空气将飞弹弹出水面,然后飞弹再点火发射。相较于陆地发射飞弹始终在大气环境中飞行,潜射飞弹要经历水中出筒弹道、水中航行弹道,以及出水弹道三个重要阶段,才能进入大气环境中飞行。而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飞弹在水中航行时,面临的环境十分複杂,譬如附加质量力和浮力的影响,以及高速航行时引起流态和压力场的变化等。在飞弹穿越水面的一剎那,将受到高海情下波浪的冲击;当飞弹沖入空中时,由于飞行介质的突变,将引起整个动力环境的急剧变化,都会对飞弹运动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引起剧烈的冲击和振动,从而导致飞弹弹体结构的破坏和控制系统的失灵。而飞弹在水中遇到水流运动的影响,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飞弹发射的瞬间,潜艇的速度、海浪海流的干扰,都会对飞弹出水的姿态造成複杂而重大的影响。
巨浪-1潜射弹道飞弹巨浪-1潜射弹道飞弹
因此,飞弹水下发射技术都没有形成很成熟的理论,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试验来解决,譬如,比较重要的几项试验,包括小比例模型弹水池静态发射试验,全尺寸模型弹水下动态发射试验,全尺寸飞弹水下静态发射试验等。单是建成这一套试验体系,就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耗资巨大,因此能独立发展并掌握潜艇水下发射飞弹技术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这也正是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潜射飞弹的出入水研究和试验,经过了近20多年的努力才完全掌握这一技术的主要原因。世界上其他国家研製潜射飞弹一般要经过地面、水面、水下等七个阶段试验,而中国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採用了三部试验方案,第一步先在陆地上的发射台发射;成功发射之后,再把飞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台、筒试验成功后,最后一步直接进行潜艇发射,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这在世界上绝无先例,大大节省了试验费用和周期。
092型战略核潜艇打开的12具飞弹发射筒092型战略核潜艇打开的12具飞弹发射筒

水声系统

092型战略核潜艇装备1部艇壳604型中频主/被动攻击及搜寻声吶,后期升级为H/SQ2-262B型声吶。

艇电系统

092型战略核潜艇装备有1部水面搜寻雷达,921A型雷达告警系统,电子支援系统;水下长波/蓝光,卫星中继通信系统。

改进升级

092型战略核潜艇自1995年后,进行了多次现代化更新改装,外形上将流水孔减少,提高了水下静音能力;去掉舷号,颜色由旧海军蓝喷涂为潜艇部队统一的黑色;搭载的飞弹换装为12枚射程约2500千米的“巨浪-1A”潜射弹道飞弹或巨浪-2弹道飞弹。改装后的092型与原型的主要区别是飞弹舱两侧流水孔,原型两侧各有4排,相互平行;而其改进型飞弹舱两侧的流水孔只有两排,在两端收缩为带坡度的一排。与091型攻击核潜艇一样,092型的改进是通过拆除并重建原型艇上层建筑而成,并非新建艇。据西方媒体推测,092型战略核潜艇现装备的是12枚“巨浪-2A”潜射弹道飞弹,射程约1.2万千米,战略巡航时可覆盖北美洲全境。
092型战略核潜艇改装后侧视图092型战略核潜艇改装后侧视图

性能数据

基本参数
艇长
120米
艇宽
10米/10.5米
吃水
8米
水上排水量
约6400吨/6500吨(标準)
水下排水量
约7000吨/8000吨(满载)
艇员编制
84人/100人/140人
参考性能
水上航速
12节/16节/20节
水下航速
22节
潜深
约300米
自持力
90天
噪声值
160分贝
动力装置
反应堆
1台压水核反应堆,每7年更换一次反应堆芯燃料
主机
2台蒸汽轮机,功率90兆瓦
传动
核动力-汽轮机推进单轴单7叶螺旋桨
武器系统
鱼雷
鱼-3型鱼雷
飞弹
巨浪-1弹道飞弹

服役动态

建造期
1970年9月25日,092型战略核潜艇首艇在辽宁葫芦岛造船厂开工建造。1972年初,该艇完成了施工设计,原计画该艇应于1973年下水,但由于技术和建造进度因素而严重滞后。
092型战略核潜艇后视092型战略核潜艇后视
1981年4月30日,092型战略核潜艇首艇下水。
1981年7月,092型战略核潜艇首艇开始系泊试验,主要测试艇上的反应堆、电气设备及电子系统。1983年1月,开始进行航海试验。
1983年8月25日,092型战略核潜艇首艇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10月19日举行了命名和授旗仪式。命名为长征6号,舷号406,部署于中国海军北海舰队,母港位于山东青岛,406号艇服役后由于潜射飞弹原因很少进行战略巡航。
试验期
1984年4月6日至28日,406号艇在渤海海域首次进行了4枚水下模型弹射试验(代号“915”任务),其中3枚成功,验证了潜艇飞弹发射系统设计方案正确,操纵性较好。
飞弹试验飞弹试验
1985年9月28日,406号艇首次进行了巨浪-1飞弹水下发射试验(代号“9185”任务),但是3次试验均未获得成功。但试验数据显示,核潜艇总体核发射动力系统工作正常。之后对巨浪-1潜射弹道飞弹和发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修正设计缺陷。
1986年4月至7月,406号艇在渤海海域进行了瞄準精度试验,获取了大量数据,为鉴定飞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精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87年,406号艇第二次进行了水下模型弹弹射试验(代号“916”任务),参试单位24个,参加人员2000余人,共发射了6枚模型弹,获取了全部遥测数据,并圆满完成了模型弹的打捞回收。
1988年9月15日和9月27日,406号艇再次进行潜射弹道飞弹水下发射实验(代号“9188”任务),共发射两枚巨浪-1潜射弹道飞弹均获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国家。
战备期
1988年,中国与越南的“赤瓜礁”冲突中,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派出092型战略核潜艇对其进行威慑。
092型战略核潜艇航行092型战略核潜艇航行
1991年开始,406号艇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进行水下长航训练。
1995到2001年之间,406号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艇身的流水孔减少,提高了水下静音能力;更换了反应堆控制和保护测量系统,改善了整体安全性和静音性;更换装备了新一代惯性导航设备,声吶和潜望镜等探测设备也有改进;还套用了消声瓦等降噪技术,而其“龟背”的改进更加明显;颜色由旧海军蓝更换为潜艇部队统一的黑色,潜射弹道飞弹替换为“巨浪-1A”型。
2009年4月23日,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检阅式上,该型潜艇“长征6号”在服役超过20年后正式对外公开亮相,在检阅梯队中以首发的位置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重要地位,接受了时任中国胡锦涛总书记检阅,这也是中国海军弹道飞弹核潜艇首次对外公开展示。

总体评价

092型战略核潜艇交付后,又相继解决了潜地飞弹武器系统及其装艇等关键技术问题。1984年、1985年和1988年先后在该艇进行了飞弹水下发射试验,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证明潜艇总体方案设计正确,艇、弹与发射系统工作协调,惯性导航系统也为飞弹武器系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和信息,胜任水下发射潜地飞弹的重任。中国海军终于有了水下战略核力量。
092型战略核潜艇靠港092型战略核潜艇靠港
092型战略核潜艇作为武器平台,它的军事意义要低于中国实施该研製项目的具体过程,中国通过整个研製过程建立和发展了战略核潜艇建造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储备,而有关资料显示的中国后来建造的093型攻击核潜艇和092型战略核潜艇的改进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此外092型战略核潜艇的象徵意义也远大于作战使用价值,由于潜射弹道飞弹和噪音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战略威慑效能的发挥。
从总体来说,092型战略核潜艇的建成服役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中国首度拥有隐蔽性好,生存力强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继美、英、苏(俄罗斯)、法后成为世界上第5个具备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国家,提升了中国战略核威慑能力,同时也为中国下一代弹道飞弹核潜艇的研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在中国核潜艇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国而言,其意义不言自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092型战略核潜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