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併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华东理工大学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中国石化参与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準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111计画”、“2011计画”入选高校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其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院系设定: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路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
  •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平台
    “双一流”建设高校
    全国重点大学
    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院概况

2002年2月,华东理工大学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同年3月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作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二级实体学院。
学院现设有“五部三室一中心”,即招生与学生工作部、教学教务部、技术部、财务部、培训部、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室、行政办公室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
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依託本校的学科优势,坚持“规範、质量、规模”的办学宗旨,根据网路教育和成人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技术支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逐步形成了“网上自主学习、实时直播授课、集中面授辅导、教师网路答疑、注重过程考核”的30字学习方针,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九年多来累计培养本专科学生3万6千余人,目前线上学习学生2万余人,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
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特色,学院先后开设高起专、专升本、高升本三个层次,覆盖文、法、经、管、理、工等多个学科门类的30多个专业。目前,设有校外教育中心57个,主要开设高起专、专升本两种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专业课程进修等非学历教育,每年春、秋两季招生。 学院拥有集报名、录取、授课、学习、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远程教育环境平台。强大的网路平台功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进度、完成网上作业、接受视频答疑、参与网路讨论、下载学习资料、查询学习信息、进行考试预约等。
学院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针对网路教育以从业人员为主的特点,建立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实施了班主任制度,构建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校外教育中心→班主任的三级服务体系,通过Call Center(呼叫中心)、电子邮件、手机简讯、书面信函、电话热线、与学生座谈等多种途径,切实做好导学、助学、促学工作。
丰富的教学资源、规範的教学管理、人性化的支持服务使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在九年多发展时间里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连续入选由多家媒体组织评选的“2006-2007公众满意中国十大名牌网路教育学院”、“2006年度教育总评榜十佳网路教育学院”、“2007年度教育总评榜十佳网路教育学院”、“2008年度十大热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2008中国十大品牌网路教育学院”、“2009年最受社会认可的远程教育学院”和“2010年十大品牌网路教育学院”。2008年,学院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上海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首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网路教育学院,2009年成功转版为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和品牌意识,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校容校貌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2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準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323.4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资料库和网路镜像资料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办学规模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网路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学科,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大对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6个一级学科。有68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48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会计(MPAcc)、艺术(MFA)、金融(MF)、翻译(MTI)、药学(M Pharm)、工程管理(MEM)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5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9379人(其中博士生1755人),全日制本科生15808人,来自89个国家的1358名各类外国留学生。现有教职员工3041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画”5名,“青年千人计画”6名,国家外专千人计画长期项目1名、短期项目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名,国家“973”计画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863”计画领域专家组成员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画”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2017年12月更新)

历届英才

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6、2017年又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3项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女子桌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桌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製作、智慧型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65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校友中2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张霞昌、国内首位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称号的应轶伦、获评“2014年全国十大最美村官”的方月萍等各种荣誉的海内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历史沿革

2002年03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成立。

所授荣誉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双语示範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90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範中心3个;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全国示範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有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範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
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
学校高度重视原创性研究,着力推动前沿和交叉领域建设;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获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并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9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7.2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5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摘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多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套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展前景

多年来,学校坚持“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方针,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对象、多种内容的联合办学,建立了特大型企业参与的校董会,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办学格局,使学校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方的支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教学质量居上海市高校前列。1994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试点中获得优秀;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有效育人为尺度,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求真务实,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连续二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目标前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华东理工大学网路教育学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