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华东理工大学从事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二级专业学院。目前学院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相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现任院长为徐永祥教授。学院倡导师生尊重多样性,强调“美美与共”的价值观,致力于为每个人提供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学院社会学专业在全国排名处于前列,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徐永祥教授领衔的社会工作学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国内社工师资最多的教学科研机构,也是最早自设社会工作博士点的单位。2013年成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以“国情、实证、介入”为办学宗旨,强调以全球化的视角考察中国国情,聚焦实证研究,注重积极介入以实现社会的改变,从而实现“社、学、研”三结合,学院办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学院教师学术研究硕果纍纍,已出版多部专着和教材,许多教师的学术成果在海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如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学院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获得了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和横向的课题基金资助,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学院还定期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院有着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人员往来及合作,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优秀学生到境进修访问、实习、交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ECUST
- 创办时间:1984年
- 学院前身:华东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学院概况
根据2017年学院官网显示,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学校从事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二级专业学院,目前学院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相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拥有很强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和科研力量,现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17人。学院现有本科生786人,研究生(含非全日制)超过700人。文化与民族多样性是学院的特色,学院现有来着8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和国内20多个不同民族的学生,学院倡导师生尊重多样性,强调“美美与共”的价值观,致力于为每个人提供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现设有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行政管理系、公共管理系、套用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学院设有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5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人口学、人类学、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八个硕士点。学院社会学专业在全国排名处于前列,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徐永祥教授领衔的社会工作学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国内社工师资最多的教学科研机构,也是最早自设社会工作博士点的单位。
学院以“国情、实证、介入”为办学宗旨,强调以全球化的视角考察中国国情,聚焦实证研究,注重积极介入以实现社会的改变,从而实现“社、学、研”三结合,学院办学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学院教师学术研究硕果纍纍,已出版多部专着和教材,许多教师的学术成果在海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如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学院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获得了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和横向的课题基金资助,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学院还定期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複印资料及社会科学文摘等杂誌转载。
学院有着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人员往来及合作,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优秀学生到境进修访问、实习、交流。
学院简介
根据2008年学院官网显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华东理工大学从事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二级专业学院。目前学院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相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现任院长为徐永祥教授。全院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学院拥有很强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既有社会工作学专家徐永祥教授、农村社会学专家曹锦清教授等享誉海内外的着名学者,又有诸如张昱、张广利、范斌、何雪松、纪晓岚、朱眉华、唐亚林、张良、郭圣莉等一批近年来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
学院现有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行政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等4个教学单位,套用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国家小城镇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单位。学院还定期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院设有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人口学、人类学、土地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硕士(MPA)等7个硕士点;社会学博士点1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55人,硕士研究生270人,博士生11人,MPA学员131人。
学院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近4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谘询课题、民政部课题等9项。2004年,在教育部评估所全国80个一级学科排名中,该院列入社会学学科第10位。2007年,该院社会学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获资助建设经费600万元。
学院坚持“社、学、研三结合”的办学方针,鼓励教师理论联繫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建构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建设。近5年来,全院已出版50多部专着和教材,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且每年都有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複印资料等刊物转载。着名学者曹锦清教授的专着《黄河边的中国》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被学术界评价为“20世纪末中国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压卷之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一组书评),荣获 “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并被英国着名学术出版机构Routlage译成英文版出版。 另外,学院共有5位教师分别受邀担任上海市有关社会服务机构的董事、董事长和总干事,在上海民间组织的建设、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学院历来注重抓教育质量,强调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为重点,倡导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成为基础宽厚扎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凸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交流合作
学院有着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着名大学及社会服务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人员往来及合作,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合作研究,定期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境外学习、专业实习或攻读学位课程,接受国外学者和留学生来校攻读硕士、博士课程以及短期访问和进修等。
学院承办2016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

学院合作
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2017年12月19日,华东理工大学发文成立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动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2017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与北京永真基金会正式签署捐赠协定,北京永真基金会将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支持该校建设国际社会工作学院(International School of Social Work),助力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
国际社会工作学院由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筹建,旨在联合拓展办学资源,建设一个国际化取向的,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专业化平台。目前,国际社会工作学院组织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国际谘询委员会组成。该学院致力于全面提升学校社会工作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社会工作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政策倡导的平台,取得推动行业发展和决策谘询方面的重要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是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华东理工大学精品专业,具备一套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坚持“教学-科研-实践-政策”“四位一体”的办学理念。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实习督导1人。徐永祥教授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何雪松教授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部分教师亲自领办社会服务组织,90%以上教师在多家社会服务机构担任理事、督导、顾问等职。
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是2013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发起理事、前执行主席周惟彦联合诸位爱心人士发起,以“中华智慧传灯永续幸福家庭和谐社区”为宗旨。该基金会不仅是一家4A级社会组织,同时还是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成立 为国内首个社工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
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建设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新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工作,使其成效更加显着?2018年1月6日上午,国内首次由社会工作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在为该校人文社会科学改革创新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也将致力于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据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介绍,国际社会工作学院由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筹建,旨在联合拓展办学资源,建设一个国际化取向的,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专业化平台。国际社会工作学院的工作任务共有五大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高质量的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设立永真社会工作奖学金、设立优秀社会工作学生留学基金;在国际交流平台方面,打造高水準的国际学术交流基地、建设国际协作网路;在高水平科学研究方面,设定永真学者奖励计画,以特殊的薪酬待遇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加盟学院,并重点支持有潜力的教师发展;在政策倡导网路方面,建设政府、学术机构、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化智库、行业协会的对话平台与政策论坛。

国际社会工作学院组织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国际谘询委员会组成。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徐永祥教授担任理事长,北京永真基金会理事长周惟彦女士担任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原全国妇联组织部部长张黎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王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行业校友会副秘书长李兆伟、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以及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范斌、费梅苹等担任理事。
此次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支持国际社会工作学院的建设。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惟彦女士表示,社会工作是非常崇高很值得尊重的职业,尤其是国家注重民生的当下,对社会工作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永真公益基金会非常高兴能够资助成立国际社会工作学院,未来将联络其他基金会进一步拓展资源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在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大会上,原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全国妇联组织部部长张黎明女士,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惟彦,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民政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婴,华东理工大校长曲景平教授、副校长吴柏钧教授,以及来自美国休斯顿大学、华东师範大学等国内外二十多家高校社会工作院系、三十多个社工机构及社会各界嘉宾共300余人参加大会。

成立大会由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主持,华东理工大学曲景平校长在致辞中对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表示了感谢,表示学校会高度重视和支持国际社会工作学院的发展,并为北京永真基金会理事长周惟彦颁发了捐赠证书。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主席安娜玛利亚教授(Annamaria Campanini)从欧洲发来了贺辞,表示要大力支持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王思斌教授致辞中希望学院能够立足国情、走出国门,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最后,国际社工学院的理事长徐永祥教授表示学院在各方的支持和关心下,将整合力量、聚焦重点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的国际化、将推动我国社会工作行业的规範化。
社会学院与奉贤区民政局共建成立“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院”
2017年6月2日下午,“上海市奉贤区民政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专题研讨会”在奉贤区会议中心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副院长陈丰以及纪晓岚教授、范斌教授等十余名社会治理研究专家参会。奉贤区委副书记王霄汉、副区长顾耀明、民政局局长陈静以及各街镇(社区、开发区)民政工作分管领导、社保科长等一同与会。
会议就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奉贤区民政局合作成立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的事宜进行了商定,决定由奉贤民政局局长陈静和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出任机构负责人,徐永祥教授担任研究院顾问。研究院将依託双方的平台、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等优势,建立领导、专家及双方各层次人员定期交流的互访互动机制,通过工作室支撑、课题项目拉动、合作研究、资源整合、成果共享、人才培养等形式,以“三社联动”为抓手,为奉贤区民政工作注入新的力量,提高奉贤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水平,同时也为学校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办学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吴柏钧在会上讲话时指出,奉贤区民政局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各具优势,拥有对方所需要的资源。面对奉贤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係将有助于华东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平台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奉贤区民政局公共决策的理论支撑,以实现理论对民政局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民政局可利用其政府资源、区位优势,为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提供理想的教学和科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双方将自身优势资源带入合作关係,有机结合对方的优势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共赢,建立起高校与政府战略合作的新模式。
会议最后,学校教师与奉贤区民政部门人员就奉贤区目前来沪人员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自治共治机制建设、物业管理、新农村建设、为老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商定了未来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培训互动机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以及建立实践基地等合作方式。会上,奉贤区民政局负责人为社会学院范斌、纪晓岚、陈丰、曾守锤等4位教授和刘燕、仝利民等副教授等颁发了专家聘书。
上海市气象局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MPA教学实践基地
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上海市气象局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签字仪式,2017年12月6日上午在上海市气象局举行。出席签字仪式的领导有上海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磊、应急与减灾处处长耿福海、人事处处长陈卫东、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孟庆鱼、气象行政服务技术中心副主任施建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广利教授、MPA教育中心主任张良教授、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朱琳副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主要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部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複合型人才。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让来自各行各业的MPA学员,尤其是基层政府官员更深层次了解气象工作,了解大数据治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市气象局表示,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后将积极为华东理工大学MPA学员提供服务,同时气象部门也将藉助这个平台,加强与社会各界学员的交流,通过与学员的互动,加强气象工作宣传,并真切了解一线工作者的需求,从而提升气象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气象部门还将以基地建立为契机,加强与华东理工大学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根据合作协定,MPA教育中心每年组织MPA学员到上海市气象局参观考察,进行交流和沟通,开展与气象社会化服务相关的实地调研等教学实践活动。
学术研讨
“公共服务与城市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2017年11月4日,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公共服务与城市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逸夫楼演讲厅召开。来自美国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山东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上海师範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Group、上海财经大学、河海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东师範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丰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教授和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张广利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晓亮副教授主持了上午的主旨报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教授做了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旨演讲,在梳理了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政府行政改革的八个方面的基础上,总结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了四个板块。美国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公共管理学会(ASPA)前会长Kuotsai Tom Liou做了题为“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Local Governance”的主旨演讲,介绍了美国地方政府专业化治理的经验。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的陈敦源教授做了题为“专业责任vs. 民主回应:官僚民主治理体制建构的台湾经验”的主旨演讲。复旦大学国际关係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国际公共管理研究学会副会长敬乂嘉教授以“公共服务与合作治理:权力分享的新起点和新路径”为题进行了演讲。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系主任郭圣莉教授做了题为“成都经验与合作治理:一种内生型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条件”的主旨演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副主编于文轩博士做了题为“社会冲突解决与城市治理的新加坡经验”的主旨演讲。
接下来的会议分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社区建设与基层治理、公共服务改革与创新、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公共资源与生态治理、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治理六个分论坛进行。来自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探索与争鸣》、《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的主编参与了分论坛的讨论、点评与交流。会议在郭圣莉教授的致辞中顺利闭幕。
历史沿革
1952年10月成立马列主义教研组

1957年9月成立马列主义基础教研组
1972年改称政治理论教研组
1978年更名马列主义教研室
1984年成立社会科学系
1995年6月成立文法学院
1999年1月更名人文学院
2001年5月成立社会学院
2004年12月更名公共与社会管理学院
2006年1月改称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开创先河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 1995年开始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 1996年建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及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生
- 2007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全日制博士及高校在职教师博士班,次年开始培养社会工作方向博士后
- 2007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 2009年获批MSW学位授权点
- 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
-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招收社会服务管理在职硕士100人
- 2012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自主设定社会工作二级学科博士点
- 2013年5月,成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 2013年8月,“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入选首批“上海高校智库”
- 2014年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设社会工作方向,开始招收社会工作学术硕士
- 2015年,智库更名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
- 2018年招收首届非全日制社会工作方向硕士
开创先河:
2018年1月,获北京永真基金会2000万捐赠,成立国内首个社工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师资力量:
专任硕士生导师共25人(包括本学院其他系教师担任硕导),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10人;每年数十名海外教授定期讲座和访学。
教师们践行“教学、研究、实务、政策”四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了诸多教学科研成果。
教授风采:
徐永祥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
何雪松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张昱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
朱眉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
费梅苹教授——华东理工大学MSW教育中心主任
范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曾守锤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特聘海外教授DanielNehring博士
华理社会工作专业四级培养体系:
- 学士
- 硕士(学制2.5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全日制、非全日制;
社会学-社工方向——学术硕士
- 博士
- 博士后
华理社会工作全日制硕士研究方向:
(1)社区、组织与社会政策
(2)儿童、青少年与家庭服务
(3)老年服务与管理
(4)医务社会工作
(5)司法社会工作
华理社会工作硕士非全日制研究方向:
- 社会服务管理
- 老年服务管理
- 社会工作倡导
- 社区社会工作
- 司法社会工作
- 儿童服务管理
- 基金会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