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勤耕耘--尚榆民大理情四十年文集
《辛勤耕耘——尚榆民大理情四十年文集》是作者尚榆民带领其团队历经40多年研究和工作探索的综合成果。全书收集了59篇论文和工作研究报告,分为学习与思考、调查与研究、管理与规划、立法与回顾4个部分,涉及大理洱海保护治理、环境管理规划、环境监测科研、城乡建设执法、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方立法调研和实践多方面内容。《辛勤耕耘——尚榆民大理情四十年文集》可供从事环境保护、湖泊治理、城镇建设工作者,以及人大立法、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参考。
基本介绍
- 书名:辛勤耕耘--尚榆民大理情四十年文集
-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416页
- 开本:16
- 作者:尚榆民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8207887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尚榆民编着的这本《辛勤耕耘——尚榆民大理情四十年文集》是我国湖泊环境调查研究、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与流域管理方面的重要着作,是一个湖泊保护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它也是作者和参与洱海保护工作的众多教授、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多年来辛勤劳动的技术集成和长期管理经验的结晶。本书系统介绍了洱海的环境特徵、主要环境问题、防治技术与环境管理对策,尤其在湖泊保护、管理及政策方面,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无疑,本书的出版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尚榆民,男,汉族,云南昆明人,1951年生,现任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69年参加工作,下乡当知青后又回城读中专和大学。1983年起先后担任大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局长,大理州环境保护局局长,兼任大理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环境监测站站长等职。
参与或主持国内外科技合作项目多项,撰写各类学术文章和论文近百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上交流10多篇。参与和主持编辑《大理风景名胜大全》、《云南洱海科学研究》等专着7本,先后获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一等奖1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三等奖1项,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理州人民政府科技奖多项。曾赴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会2次。曾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理事,大理州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科协常委。
1969年参加工作,下乡当知青后又回城读中专和大学。1983年起先后担任大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局长,大理州环境保护局局长,兼任大理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环境监测站站长等职。
参与或主持国内外科技合作项目多项,撰写各类学术文章和论文近百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上交流10多篇。参与和主持编辑《大理风景名胜大全》、《云南洱海科学研究》等专着7本,先后获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一等奖1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三等奖1项,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理州人民政府科技奖多项。曾赴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会2次。曾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理事,大理州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科协常委。
图书目录
学习与思考
世界湖泊盛会见闻■(2)
赴加拿大考察见闻■(8)
环境保护是大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6)
大理州代表团赴德国考察报告■(22)
关于洱海保护治理的思考■(27)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30)
建设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思考■(36)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1)
洱海流域环境保护新形势及其对策■(44)
湖南省长沙县“乡村清洁工程”考察报告■(53)
调查与研究
保护洱海是当务之急■(58)
洱海水系1980年丰水期水质调查及现状评价■(63)
工业废水中氰化物测定的改进及氰标準稀溶液保存条件的探讨■(75)
1980—1982年洱海水系水质现状与趋势评价■(79)
一个小氮肥厂——大理州氮肥厂的污染调查■(91)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的初步调查报告■(98)
云南剑湖环境质量的初步调查报告■(100)
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及数据处理■(107)
下关地区集中製浆、分散生产的可行性调查■(113)
洱海湖区生态环境诊断分析报告■(120)
洱海湖区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研究■(131)
试论环境监测站的双重领导■(140)
过量放水发电对洱海生态的影响■(143)
云南洱海水生植被■(163)
苍山风景名胜资源的特徵及其开发利用■(170)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研究■(177)
云南洱海的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183)
大理洱海数位化地形测量■(190)
中国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研究■(198)
洱海流域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205)
云南洱海表层沉积物氮、磷和碳营养盐的组成、分布和环境意义■(220)
洱海污染底泥和农业废弃物堆肥实验中堆垛温度与堆肥条件的关係研究■(227)
沉积物营养盐、水化学平衡和富营养化的相关性■(234)
管理与规划
大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240)
论大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个性■(245)
大理州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251)
提高城镇建设整体水平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256)
地州市级环境科研监测的管理■(259)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管理浅析■(262)
还我建筑风貌——大理州民族建筑风格整治浅析■(266)
大理洱海污染底泥疏浚及处置(示範工程)■(273)
大理洱海湖区区域综合开发与环境管理规划研究■(283)
洱海可持续发展行动■(292)
洱海流域环境规划(节选)■(301)
洱海湖滨带规划与建设■(318)
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勤奋工作■(335)
新年 新机构 新形象■(345)
跨进21世纪,加快城镇化进程■(355)
努力学习,依法行政■(358)
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64)
洱海流域村镇固体废物处置的回评■(369)
立法与回顾
洱海立法实践的探索■(376)
大理州城镇管理立法的探索与实践■(381)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立法的调查研究■(389)
关于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395)
关于贯彻实施《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情况的调研报告■(398)
大理州《乡村民宅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报告■(404)
洱海早期的环境监测■(411)
“实话实说”话洱海■(414)
后记■(417)
世界湖泊盛会见闻■(2)
赴加拿大考察见闻■(8)
环境保护是大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6)
大理州代表团赴德国考察报告■(22)
关于洱海保护治理的思考■(27)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30)
建设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思考■(36)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1)
洱海流域环境保护新形势及其对策■(44)
湖南省长沙县“乡村清洁工程”考察报告■(53)
调查与研究
保护洱海是当务之急■(58)
洱海水系1980年丰水期水质调查及现状评价■(63)
工业废水中氰化物测定的改进及氰标準稀溶液保存条件的探讨■(75)
1980—1982年洱海水系水质现状与趋势评价■(79)
一个小氮肥厂——大理州氮肥厂的污染调查■(91)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的初步调查报告■(98)
云南剑湖环境质量的初步调查报告■(100)
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及数据处理■(107)
下关地区集中製浆、分散生产的可行性调查■(113)
洱海湖区生态环境诊断分析报告■(120)
洱海湖区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研究■(131)
试论环境监测站的双重领导■(140)
过量放水发电对洱海生态的影响■(143)
云南洱海水生植被■(163)
苍山风景名胜资源的特徵及其开发利用■(170)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研究■(177)
云南洱海的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183)
大理洱海数位化地形测量■(190)
中国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研究■(198)
洱海流域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205)
云南洱海表层沉积物氮、磷和碳营养盐的组成、分布和环境意义■(220)
洱海污染底泥和农业废弃物堆肥实验中堆垛温度与堆肥条件的关係研究■(227)
沉积物营养盐、水化学平衡和富营养化的相关性■(234)
管理与规划
大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240)
论大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个性■(245)
大理州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251)
提高城镇建设整体水平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256)
地州市级环境科研监测的管理■(259)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管理浅析■(262)
还我建筑风貌——大理州民族建筑风格整治浅析■(266)
大理洱海污染底泥疏浚及处置(示範工程)■(273)
大理洱海湖区区域综合开发与环境管理规划研究■(283)
洱海可持续发展行动■(292)
洱海流域环境规划(节选)■(301)
洱海湖滨带规划与建设■(318)
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勤奋工作■(335)
新年 新机构 新形象■(345)
跨进21世纪,加快城镇化进程■(355)
努力学习,依法行政■(358)
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64)
洱海流域村镇固体废物处置的回评■(369)
立法与回顾
洱海立法实践的探索■(376)
大理州城镇管理立法的探索与实践■(381)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立法的调查研究■(389)
关于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395)
关于贯彻实施《苍山保护管理条例》情况的调研报告■(398)
大理州《乡村民宅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报告■(404)
洱海早期的环境监测■(411)
“实话实说”话洱海■(414)
后记■(417)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辛勤耕耘--尚榆民大理情四十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