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实践观比较

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实践观比较

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实践观比较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自觉地把握时代主题,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品格。与西方哲学对话是阐释马克思哲学历史语境并反思我国现代化问题的必要环节,也是赋予马克思哲学时代性和当代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将马克思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发展的语境中,与马克思之后的实践哲学的代表杜威哲学进行学理上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更加客观地评价杜威及其所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防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吸纳西方乃至世界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实践观比较
  • 外文名:Marx's practice viewpoint compared with Dewey practice
  • 类型:哲学
  • 国家:中国
  • 作者:蒋晓东
  • 发表时间:2011年

摘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自觉地把握时代主题,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品格。与西方哲学对话是阐释马克思哲学历史语境并反思我国现代化问题的必要环节,也是赋予马克思哲学时代性和当代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将马克思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发展的语境中,与马克思之后的实践哲学的代表杜威哲学进行学理上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更加客观地评价杜威及其所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防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吸纳西方乃至世界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变革的大背景来看,马克思哲学颠覆了西方理论哲学传统,使哲学的主题以及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实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践转向。杜威哲学反对一切脱离实际的形上学思辨,要求改造传统哲学而使哲学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因此而与马克思哲学共同分享着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虽然都主张以实践或行动改造传统哲学,但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变革,实现了对传统“二元对立”哲学的超越,而杜威哲学是以主客不分的经验为基础,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来改造传统哲学,试图以“一元的经验论”来消解一切传统“二元哲学”。不同的哲学改造产生了不同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旨在实现人类解放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而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则是一种旨在帮助个体如何成功地应对环境的生存哲学。 从实践的本质来看,马克思与杜威都反对象康德、黑格尔那样在精神範围内谈论实践的本质,主张让实践概念回归现实生活。但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是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从生产劳动这一最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运行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杜威片面地强调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从具体的经验情境出发,把人的实践解释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行为和工具,把科学实验探究视为人类行动的基本模式。 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与杜威突破了传统理论哲学的束缚,都把实践看作认识论的基础,通过实践或行动来界说知识和真理,来揭示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但在马克思那里,知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杜威那里,知识是个体行动的建构,知识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类似于进化论中有机体生长的连续的进化过程。在真理观上,虽然都强调以实践或行动来检验真理,但马克思主张“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杜威实质上是以价值评判而非实践验证作为判断知识真伪的根本途径,因为他坚持人的行动要以价值评价为中心。 从价值论的视阈来看,马克思哲学与杜威哲学都主张以实践来界说价值的本质,来拒斥传统哲学关于事实与价值的截然二分。但马克思把价值看作是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结果,而杜威则认为价值产生于对个体效用的评价,否认存在着人类共同的普遍价值与终极价值关怀。在关于实践自身的价值问题上,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而杜威认为,行动只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手段。 总的来看,儘管都主张以实践来变革传统形上学,但杜威的哲学改造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区别。作为晚出的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由于对人的行动和实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使得哲学任务并没有完成,也未能超越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但杜威的哲学改造及其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毕竟为人类留下了许多颇具价值的思想,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实践观杜威实践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A811;B712.51

目录

摘要5-7
Abstract7-12
第1章 绪论12-26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4
1.1.1 选题背景12-13
1.1.2 研究意义13-14
1.2 研究综述14-23
1.2.1 国外研究综述14-18
1.2.2 国内研究综述18-23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23-26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3-24
1.3.2 工作的难点24-25
1.3.3 主要研究方法25-26
第2章 从理论到实践:现代哲学主题与範式的转换26-40
2.1 两种基本的哲学範式: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26-28
2.2 论哲学的形成与演变28-33
2.2.1 理论哲学的形成与确立29-30
2.2.2 理论哲学的主体性转向30-32
2.2.3 理论哲学的巅峰32-33
2.3 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践转向33-39
2.3.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革命34-36
2.3.2 马克思之后实践哲学的发展36-39
2.4 小结39-40
第3章 不同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经验自然主义40-56
3.1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哲学的变革40-48
3.1.1 以实践改造黑格尔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1-43
3.1.2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43-46
3.1.3 对传统“二元对立”哲学的超越46-48
3.2 杜威的行动哲学与哲学的改造48-54
3.2.1 以科学改造传统哲学48-51
3.2.2 经验自然主义的建立51-53
3.2.3 以“一元的经验论”取代传统二元哲学53-54
3.3 小结54-56
第4章 实践的本体论视阈: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与个体探究行动56-79
4.1 实践概念的历史考察56-61
4.1.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56-58
4.1.2 康德的实践概念58-59
4.1.3 黑格尔的实践概念59-61
4.2 回归现实生活的实践概念61-65
4.2.1 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对象化活动62-63
4.2.2 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63-65
4.3 实践的主体与形式65-69
4.3.1 社会生产劳动65-67
4.3.2 个体实验探究67-69
4.4 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69-73
4.4.1 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69-71
4.4.2 个体的实验探究行动机制71-73
4.5 实践的合理性73-77
4.5.1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74-75
4.5.2 合目的性的活动75-77
4.6 小结77-79
第5章 实践的认识论视阈:能动反映论与知识建构论79-96
5.1 知识的本质79-82
5.1.1 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79-81
5.1.2 个体行动中构建知识81-82
5.2 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82-86
5.2.1 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82-84
5.2.2 从原初经验进化到反省经验84-86
5.3 理论与实践的关係86-89
5.3.1 实践批判高于理论批判86-87
5.3.2 知识与行动相融合87-89
5.4 两种不同的真理观89-94
5.4.1 客观真理与效用真理89-92
5.4.2 实践基础论与评价中心论92-94
5.5 小结94-96
第6章 实践的价值论视阈:社会实践价值论与个体效用评价论96-111
6.1 对价值的理解96-101
6.1.1 社会实践创造价值96-99
6.1.2 价值产生于对个体效用的评价99-101
6.2 事实与价值的关係101-106
6.2.1 价值与事实的对立统一102-103
6.2.2 价值判断也是事实判断103-106
6.3 实践自身的价值考察106-109
6.3.1 作为人生目的的实践106-107
6.3.2 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的行动107-109
6.4 小结109-111
第7章 两种实践观比较研究的结论与启示111-118
7.1 杜威哲学改造的主要成就与局限性111-113
7.2 哲学史上真正的“哥白尼革命”113-116
7.3 两种实践观比较研究的当代启示116-118
结语118-120
参考文献120-128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28-129
致谢129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实践观比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