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美索不达米亚”是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其地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沖积平原(现伊拉克境内),所以亦称两河流域。这片土地曾是一些文明的发源地,也曾被其它文明徵服,当中包括苏美尔、巴比伦、亚述(Assyria)、阿卡德(Akkad)、埃及、西台(Hittites)及埃兰(Elam)。至于谈到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主要谈及的是“苏美尔神话”和“巴比伦神话”。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属于:底格里斯河
- 主要谈及:苏美尔神话和巴比伦神话
- 特色:神明对人类的冷酷无情
简介
巴比伦神话事实上是以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神话基础而成的。苏美尔文明兴起于两河流域,并且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乌尔和乌鲁克。而以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为主体的古巴比伦文明,位置正好与苏美尔文明重叠,时间则较苏美尔文明稍晚。因为地理位置与时间相近,这两者文明与神话内容彼此相互影响,所以通常都将他们放在同一个类别中一併讨论。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拥有一个其它神话所无法比拟的特色:“神明对人类的冷酷无情”。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里,人类不过是神明用来取代地位较低的神明而创造出来的奴隶。神明早在创造之初,便已经设定人类只能拥有有限而且短暂的寿命。简单地说,对美索不达米亚的神明而言,人类不过是他们的工具或劳动者。众神之王恩利尔只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人类很吵,便下令以大洪水消灭全人类。后来好在有水神艾阿的协助,教导“贤明君王”阿特拉哈席斯製造了方舟,才侥倖逃过了这场浩劫。之后,人类不断繁衍,并且为了让神明们更容易降临大地,也为了让人类自己也能轻易到达天际,于是开始建造巨塔–“丁吉尔拉塔”。结果神明误以为人类企图叛乱,便将巨塔摧毁。
由此可见,苏美人眼中的神明还不只冷酷而已,甚至根本就难以信任人类的任何作为。历史学家认为,这些神话不只影响了四千至五千年前的文明,事实上更影响到了后世西方人的生活与伦理观念。苏美尔人对人际关係的重视更胜对神明信仰的重视,相较于同时期的其它文明,苏美尔人过着更为世俗的生活。苏美尔人阿特拉哈席斯方舟与丁吉尔拉塔的故事,与希伯来神话颇多相似之处。
巴比伦神话基本上都来自于苏美尔神话,换个更简单的说法,两者的关係非常类似希腊神话与罗马神话彼此的关係。当苏美尔文明结束以后,巴比伦文明正式接掌了两河流域的主导权。就在这段交替时期,巴比伦人将苏美尔人的神明纳入自己的信仰,而且是原封不动的纳入。巴比伦人将苏美尔人的神明视为他们自己的信仰,随后还为这些神明注入了阿卡德人的偏好–将众神一一塑造出更具人性、更唯美的故事。这可以说就是巴比伦神话最大特色之一–“人工神话”。巴比伦神话的另一个特色是,神话里的众神有非常清楚的排列顺序。因为巴比伦神明的社会是一个规定严格的阶级制度社会,严格的程度连众神之王的王座、祭司的职位都採取世袭制度,世代承传。众神之王的王座从创造之神“安”传给了恩利尔,然后再由恩利尔传给了马尔都克,之后再由马尔都克传给了纳波。另外巴比伦人习惯让每一位神明负责守护一个特定的城市(或国家)。这幺一来,城市或国家之间的战争,就可以直接交由彼此的守护神去代为处理。相对的,战争结束后,所捕获的俘虏或奴隶都会被宰杀献给自己所属城市的守护神。
神话概述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最主要想阐述的,就是对世界的诞生与人生观的解释。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有许多则,其中最为人传颂的就是《巴比伦创世神话》与《吉尔伽美什史诗》。《巴比伦创世神话》谈到天地的创造,《吉尔伽美什史诗》则是代表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在《巴比伦创世神话》中,甜海阿普苏(Apsu)与鹹海提阿玛特(Tiamat)创造了世界,以及诞生出众神。众神的喧闹使得阿普苏与提阿玛特无法安睡,于是两位神决定消灭自己的后代来解除痛苦。但众神不愿坐以待毙,共同反抗,最后阿普苏与提阿玛特分别被埃阿(Ea)与马尔杜克(Marduk)所杀。并且马尔杜克将提阿玛特的尸骸拿去创造了天和地,以及天地间的星辰雷雨等。众神为了感谢马尔杜克,于是为马尔杜克建造了巴比伦城与神庙;而马尔都克为了回报众神,因此创造出人类来替众神工作。
《吉尔伽美什史诗》则是讲述一位乌鲁克城国王——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因为其暴戾统治扰民,众神创造了泥人恩奇都与他为敌,两人在战斗之后成为莫逆之交。从此,吉尔伽美什改过自新,并与恩奇都(Enkidu)共同为民除害。但两人在为民除害的过程中,得罪了神明,恩奇都因此被众神赐与了死亡。吉尔伽美什对挚友的死亡感到悲伤,同时也感到对死亡的恐惧,于是开始寻找永生之道。经过千辛万苦,吉尔伽美什终于找到一位永生者乌特纳皮什提姆,乌特纳皮什提姆说他之所以能永生是在大洪水时期得到了神的特殊照顾,一般人追求永生是徒劳的。即使后来乌特纳皮什提姆告诉吉尔伽美什世上有一种叫长生草的植物,吃了可以长生不死,但在吉尔伽美什获得长生草之后,草却被蛇吞食。最后吉尔伽美什终于了解到追求永生是徒劳无功的。
其他神话
马尔都克神话
马尔都克主神神话是巴比伦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神话之一。马尔都克是巴比伦神殿中的主神,也是巴比伦的守护神。马尔都克原初并非巴比伦神祇,在公元前22世纪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出现的一些神话故事中已有他的记载。其名称是来自苏美尔语“阿玛尔—乌图克”(意为乌图的子),并作为“新兴之神”记入神话故事中。
公元前19世纪巴比伦王国建立时,他成了巴比伦神话体系中的主要神话人物,因为他是巴比伦的守护神,并从二级神擢升为主神。在着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就多次提到马尔都克的威望:“安努那克之王,至大之安努,与决定国运之天地主宰恩利尔,授予埃亚之长子马尔都克以统治全人类之权……我,……使我主马尔都克衷心悦……当马尔都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祉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在《埃努玛·埃利什》中记载了马尔都克的主要事迹。这部典籍是用阿卡德文写的叙事诗,直至公元前二世纪还有它的抄本。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巴比伦王朝建立者们授意最高祭司集团编写的。其用意是改写苏美尔人的创世神话,以显示巴比伦人是世界的创立者,巴比伦的君主是由神授予的。从内容来判断,它撰写的年代应在汉谟拉比王在位之前,因为汉谟拉比法典的前方已确立了马尔都克的主神地位。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埃努玛·埃利什》的最早写本是公元前十九世纪问世的。
《埃努玛·埃利什》的标题是后世人用它的第一个词的音译写下的,其意是“当时在上面”。全诗共有1000多行。目前存世的最完整的版本是由7块泥板组成的。因此有些出版者又命名为《七表诗》;作品内容概括如下:马尔都克的父亲是智慧型神埃阿,母亲是女神达姆基娜。当原水化身阿普苏阴谋造反时,埃阿杀了他,并在阿普苏身上建立乐园——阿普苏之所。马尔都克的出生地是阿普苏之所。若干年后,阿普苏的妻子提亚玛特要为丈夫复仇,便向诸神挑战,她带着一群水渊的魔怪来到天国,其中有体内充满毒液的夫齿怪蛇,又有残暴兇猛的恶龙。当时,众神多已年老力衰,惊恐万状,马尔都克则正是年轻力壮、敢作敢为的时候,便挺身而出,提议由他率军与提亚玛特交战。年老的神祇们怀疑他是否有能力为帅时,他一声号令,天上的星辰,随着他的号令隐蔽或复明。神祇们这时以诧异而又讚叹的口气尊他为年轻的神祇首领,并允诺他参与诸神会议, 共谋大计。获得领导权之后,马尔都克持弓箭、棍棒和网,在“四天风”和“七风暴”的簇拥下投入战斗。这时,提亚玛特把宇宙运动和种种事态秘诀于其中的“命运簿”交与一个名叫金古的恶魔,亲自迎战马尔都克。当提亚玛特正欲张口吞噬马尔都克之时,马尔都克乘势把“恶风”逐入提亚玛特的大口之中,使其无法闭口,然后一箭射去,结束了她的性命。继而,马尔都克扫蕩清除大小妖魔鬼怪,并杀死了金古,取得“命运簿”,因而获得了世界主宰的资格。
马尔都克平息妖乱之后,便着手创造与建设世界。他把提亚玛特的尸体分成两半,上半部分造天,下半部分造地。他对老一辈的神祇们的领袖——天王安努、神主恩利尔、智慧型神埃阿表示尊敬,给他们一定範围的领地。上一辈的神祇领袖们也赋予马尔都克以统御世人之权,并担任众天神之首。接着,马尔都克又为众天体制定轨道。在600神灵中,分出300为上界天神,其余300则到下界任地下神祇。诸神遵照马尔都克的计画,开始在天下设定群星与众星的位置,安排太阳、月亮及各行星的运行轨道,并在天上建筑神祇们的宫殿。
天界诸事办理停当后,马尔都克便指示众神在地下造出花草树木,继而造出飞禽走兽,当地下有了流水以后,又在水中长出鱼类。在地上世界已有万物之后,诸神请求马尔都克造人,为神服役。于是,马尔都克把掌管“命运簿”的魔怪金古的血渗入泥土中,捏出人类来。天上与人间的世界都建设好了。诸神大摆宴席以庆贺马尔都克的丰功伟绩,并在天上为他建了巴比城,称他为主神彼勒。如果把提亚玛特神话——马尔都克神话作为西亚神话体系中的创世神话系列的发展线索,我们就可以看到:苏美尔的提亚玛特神话是典型的自然神话,它所描述的是苏美尔人所看到的两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其中,包括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境界和有所畏惧的心境。
马尔都克神话是异族文化交融和社会制度作阶段性演变这两种因素融合的产物。从神话的内容看,它的坯模是苏美尔民族的《提亚玛特创造天地》。在苏美尔民族的意识中,提亚玛特其名之意为鹹水,原初自然力之一,为混沌之母。其夫阿布祖,为宇宙万物之父,生命之本源,其名之意为淡水。这是苏美尔人把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化为极富想像力的神话。这是典型的自然神话,本身并没有社会政治的含意。在巴比伦的《埃努玛·埃利什》神话中,这两位自然力的化身,却成了妖魔,成了神界中的阴谋造反者,是新生力量的障碍物。
为什幺巴比伦人既要採纳苏美尔民族的神话,又要改变其神的形象特徵呢?在公元前三千年那个时代,苏美尔民族已是西亚地区文化发展最完善的民族,而巴比伦人当时还处于没有文字的时代,也没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而只有一些城邦或部落的守护神。公元前三千年初期,巴比伦人成为闪米特族的强有力的统治者,公元前18世纪时,苏美尔人建立的第三王朝在巴比伦人与埃兰人的夹击下灭亡。不久,埃兰人回到中亚地区的故土,巴比伦人与阿卡德人的语言相近,因而,也就接受了经过阿卡德化的苏美尔文化,成为西亚地区的强者,并于公元前1894年左右立国。第一个王国是苏姆阿布。为了显示他们的君权是神授的,于是便採纳了苏美尔人的创世神话,并加以改造。其改造的显着方面有二点:一是把苏美尔民族的创世神祇贬低为配角,并丑化为妖魔。二是把巴比伦城的守护神马尔都克扶持为创世主神,以显示巴比伦民族是人世之主。把提亚玛特死后化成宇宙与万物这种自然神话的特徵,改变为马尔都克以自己的意志创造宇宙与万物的造物主神话的特徵,直接为民族守护神製造创世神话。马尔都克神话反映了巴比伦人强烈的自主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神话颂扬了巴比伦人在建国之初的不畏强敌与艰险、敢于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其次,表现了巴比伦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境。再者,体现了巴比伦人对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建设之中的丰富想像,是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纯朴认识。
三联神神话
宇宙三联神
安努、恩利尔、伊亚是协助马尔都克主管宇宙的三位神祇。这三位神祇在苏美尔神话体系中已经是主要的神话人物,不过,巴比伦的神话体系已经把其中的部分内容更改了。巴比伦神话中的宇宙,由天国、大地、原水之域(阿卜苏) 三部分组成。
安努在苏美尔神话中,是一位象徵天空的自然神祇,后来成为没有权势的诸神召集人。在巴比伦神话中,安努神话增加了部分社会性的内容。安努是天国的主管神祇。巴比伦人认为:天有三层,安努就住在最高层中,那里被称为“安努的天”。他从不离开自己的天国,也从不下至尘世,几乎不理会人间世事。在天神中,他是“首领”,被尊为“天王”。众神遇到危险,或有烦恼都会来找他。例如大地发生洪水,而且水流已经逼近天界时,神祇们都来“安努之天”向他祈求护佑。在“天国”,他还有一支小小的军队和处理天国中神祇们纠纷的法庭。例如阿达帕折断南风的翅膀时,曾被安努传召受审。女神伊丝达向英雄吉尔伽美什求婚而遭拒绝时,也曾向安努控诉而请求安努派“一头天牛”下凡反对吉尔伽美什。然而,他的神威是有限的。主持诸神会议的权力,也已交给马尔都克执行。当提亚玛特大闹天庭时,最终是年轻有为的马尔都克完成了平息的使命。在巴比伦神话体系中,安努像个已经“退休”了的天神,既缺少决定天界大事的权力,又缺乏孔武有力的能量。但他能主持正义,凡不公正的事情,他敢于站出来加以评说,或予以阻止。
恩利尔,在苏美尔神话中尼普尔的守护神,为安努之子,带有暴烈的自然力之属性。他参与了大地的创造。在巴比伦神话中,恩利尔的社会属性更突出。他敢于与命运和权势作斗争,特别重视人的情谊,同时也爱使性子、耍脾气。与马尔都克相比,他缺少主神的光明磊落。巴比伦神话对这位威严的神为自己的权势地位而对马尔都克睚眦必报的性格特徵予以一定的丑化,以提高马尔都克的威望。不过,巴比伦神话还没有把他全盘丑化,也写了他为农民扬风净谷,保护森林,栽种生命之树等功绩。在他的身上,明显渗透了巴比伦人的道德价值倾向。
伊亚,又称“埃亚”,他是从苏美尔神话中的恩基神演化而成的。在巴比伦神话中,他是赢海与智慧型之神。有些神话学者称之为水神。但这一名称还不能确切代表伊亚的真正神格。因为他并非如希腊神话中的波寒冬那样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位人类文化的创造者。这和巴比伦人对于“水”的哲理含义有密切的关係。巴比伦人认为,水有净化一切污浊之物的功能,能祛除邪恶,治人类疾病。伊亚作为人类的维护者,他能用充满智慧型之眼,去预告和纠正诸神危害人类的错误。当恩利尔决定降洪水以淹没人类的时候,伊亚便託梦给乌塔——纳匹斯丁姆发出警告,嘱他建方舟以避洪水,因而挽救了人类。伊亚又曾教人类造房屋、造舟车、医疾病,是医生、木匠、金工、石匠的保护神。他的这一性格特徵与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相似。
星辰三联神
巴比伦人主管宇宙的三联神,是他们的宇宙观的形象化反映,也是巴比伦人关于空间概念的神话化阐释。巴比伦星辰三联神话,指月神欣、日神沙玛什、金星女神伊丝达。这三位神祇是父、子、女关係的家族神话。月神欣是父亲,日神沙玛什是其长子,金星女神伊丝达是其次女。形成这种神圣的家庭关係的原因是与巴比伦的特殊的时间观念密切相关的。巴比伦人认为,月亮的盈亏是时间观念的基础,一个昼夜的开始至终末是从日出至日落。一昼夜分为12时,每时又分为30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分30天。每月从朔日开始至下个朔日为一个月。年又分为平历年和太阳年,每个太阳年添11日,由于巴比伦的曆法是以月的朔望观测为基础的,所以,月神便成为星辰神的首领。月神欣,巴比伦人称他为“天地之灯”、“光明之源”。他是主管时间的神祇。欣的形象为一位长着天青色长须的老人,头戴一顶闪闪发光的角冠,上饰一新月。每天晚上,他都乘小船在夜空中航行。对尘世的凡人来说,这条小船就是一轮明亮的新月,照亮了在沙漠上的道路,使迷途的旅人辨认出前进的方向。因此,商旅之人十分崇敬他。然而,由于他在黑夜里带来光明,成了那些专在夜间作恶者咒诅的对象。那些恶精灵阴谋反对他,直至马尔都克出面干预,才平息了一场争斗。马尔都克宣布了他的决定:每月之初你光照大地。一弯新月宛如双角辉映六天。ø第七天你的王冠分为两半;第十四天你变化呈现满圆。有了这一决定,月的盈亏便有了规律,宇宙的运行秩序才建立起来。伊斯兰教以新月为标誌和这一神话有关。
日神沙玛什是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每天清晨,他登上太阳车,在天上的轨道里巡行。他把光明带给人间,也在巡行之际,察看人们的善恶。他用那喷薄的光芒驱散在人间滋生罪孽的阴暗之雾,以他的万道金光织就一张捕捉各种魑魅魍魉之网,折断各种各样心怀鬼胎的罪恶触角。沙玛什被巴比伦称为“天国和人间的法官”,所以伟大的汉谟拉比也要对他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巴比伦的沙玛什神庙,也被称为“世界审判官之殿”。相传,沙玛什的双翼能驱走病魔,他还能为人们占卜,以揭示人类的未来。
金星女神伊丝达神话,是一个非常古老而且流传甚广的神话。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三千年中期的苏美尔神话中。在苏美尔神话《英安娜与杜穆兹》和《吉尔伽美什》叙事诗中,可以看到有关她的描写。到巴比伦时,伊丝达神话流传最广的是《伊丝达在天庭》、《伊丝达下冥府》。在《伊丝达在天庭》这一神话中,伊丝达是作为圣母的形象而显示的。因为她是天神安努的妻子,安努给她一个掌理着天和地的支配权。“她将是我们中间最强大有力的。伊丝达女神获得了国王政权的标誌–把王笏,那森严可怕的,无情的武器交到她的手里。把像月亮那样华丽的王冠戴到她的头上。”伊丝达地位崇高,权力巨大,其作用仅次于安努。这说明公元前二千年前女性还享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伊丝达下冥府》讲述的是伊丝达与塔穆斯恋爱的故事。塔穆斯被冥后埃蕾什基伽尔拘在冥府,伊丝达克服重重困难去救自己的恋人,但最终也无济于事。这则神话不单纯是爱情描写,还折射了新的社会信息:伊丝达权力的减小,地位降低。她由天庭的神下凡到人间,逐渐接近现实生活中人的特性。她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恰恰是历史时代变迁的写照。
巴比伦的宇宙主神神话与星辰神话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曆法、占易术等有关。甚至神话对曆法和12 记时制的创立也颇有影响。
冥府与精灵神话
巴比伦神话中的冥府,不是单纯供凡人死后的灵魂的居所,还有一些被贬的神灵也囚禁在这里。其中,也有些拥有特权的,可以往返“冥府—凡间—天界”的“特殊居民”。冥府的统治者, 初期是女冥王埃蕾什基伽尔,后来,她娶了奈尔加尔为夫。奈尔伽尔接任冥王,併兼亡灵审判官。冥府神话是巴比伦人对人死后灵魂的看法,同人类初期其它民族一样,巴比伦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人的灵魂会在阴间居住。这当然是古代人的一种幻想罢了。
在巴比伦神话中,有一类神话人物其地位比神祇低,但也具有神的某些特性和分享神的某些特权,巴比伦人称之为“镇尼”,这是一种极原始的宗教信仰观念产生的神话形象。巴比伦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镇尼”的崇敬与恐惧比那些正统神祇尤甚。因为这些“镇尼”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如起居、远行、疾病等有密切的关係。
镇尼有两类:一是善良镇尼。巴比伦人称之为拉玛和拉玛苏。拉玛是一位善良的女镇尼,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精灵。巴比伦民间流行一句话:家有拉玛, 一家平安。拉玛苏是一只有翼的牝牛,巴比伦人家家户户都把他贴在门上来驱邪逐妖。拉玛苏在整个西亚地区都有广泛的信仰。二是邪恶精灵。这类精灵多是从各部落发生的自然灾害、瘟疫传播等危及人类祸患的各种现象加以神话化的产物。这些精灵中以“拉玛什图”流传最广,人们又称之为“深渊”七妖。这组邪恶精灵,由七个女精灵组成。相传他们原本是天上的神祇,因触犯天界的律法,被驱逐出天界,居住在地下的洞穴之中,生活于大地的废墟之内。当她们出现于凡人面前时,往往面目狰狞可怕,有的是狮首女身,有的则是鸟首女身。她们所到之处,草木枯萎,河流泛滥,瘟疫流行。她们嗜血成性,常常杀戮儿童取血啖之。因此,人们十分惊恐她们的到来。巴比伦的祭司们曾为制服“深渊七妖”绘製比妖魔更狰狞的“镇符”,人们配戴它可使七妖悚然远避。善良镇尼是巴比伦人对善于帮助和佑护他人者的一种期盼;邪恶精灵是巴比伦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瘟疫疾病之因的解释。
神话影响
巴比伦神话虽然以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为基础, 但是渗进了巴比伦人自己的生活、想像和愿望, 因而其神话具有独到的特色,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 我们来看马尔都克主神神话的影响与地位。随着马尔都克神话成为巴比伦民族的创造神话以后,它的影响逐渐传至亚述及其它闪米特族人居住的地区, 甚至远达中亚地区的波斯, 那里的君主也尊崇他。公元前14 世纪,有关马尔都克的崇拜开始流布于亚述地区, 依据新亚述时期的典籍记载, 马尔都克的躯体和一些动物、植物、金属有关。其主要内脏是狮子的, 次要内脏是狗的, 脊椎是豹子的, 头颅是白银的, 精子是黄金的。
从神话学的发展史来考察, 马尔都克神话体现了以神的意志创造宇宙万物, 是早期造物主的典型。他还是一个“万能的上帝”, 他是从“自然神话”向“万能上帝”过渡的中间阶段的代表。他是上帝耶和华的雏形。神话运用对比手法, 把他放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塑造, 表现他较丰富的性格特徵, 这为巴比伦以后叙事文学作品塑造人物提供了範例。
其次, 从附属神来看, 他们的影响同样深远, 其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宇宙三联神和星辰三联神直接影响了亚述人乃至后来的西亚其它民族对空间方位和数字的认识。如: 神话中所採用的3、7、12、60 (5×12) 等, 后来为欧洲人所沿用。
神话虽然描写了众多神祇, 但实际上推崇一神, 即主神, 这对后来西亚地区信仰一神宗教有着重要的影响。又由于公元前二千年前, 女性的地位还相当高, 所以, 关于伊丝达神话, 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 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徵。在公元前二千年中期至公元前六世纪, 伊丝达神话遍及西亚与北非, 还传入希腊。在埃及, 伊丝达成为女战神。她手执弓箭、短刀, 骑猛狮, 甚为威武。埃及人视她为祛病攘厄, 保护人们康健与平安的善神。在希腊,《阿多尼斯和阿芙罗狄蒂》神话, 简直就是伊丝达和塔穆斯神话的翻版, 很多细节两者都相同。在西亚的希伯莱,《圣经·旧约》中的《雅歌》,则是塔穆斯唱的“我的牧歌”体诗, 其情调大都受这首情歌的影响。
巴比伦宇宙三联神话、星辰三联神话、冥府神话和精灵神话, 是对马尔都克主神神话的有益补充, 它们丰富了巴比伦神话, 使巴比伦神话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系统。它们是古代巴比伦人现实生活、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的多方面的集中反映, 是古代巴比伦人用一种不自觉艺术加工的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思考和解释, 并用文字实时记录下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了神话在历史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