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勇
丁道勇,男,1981年出生,安徽肥西人,博士,现为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丁道勇
- 出生日期:1981年
- 毕业院校:香港中文大学
- 学位/学历:博士
- 专业方向:教育学
- 职务: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教授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课程与教学专业)
上海,华东师範大学,教育学硕士
芜湖,安徽师範大学,教育学学士
合肥,肥西师範学校,中专(普师)
2012年-2017年: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已卸任)
2014年-2015年: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国小科研副校长(已卸任)
2017年-:北京师範大学教育学部培训学院副院长(已卸任)
研究领域
杜威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后的国外教育哲学
课程哲学
学习哲学
民国教育思想研究
学校改进及区域教育改进
学校教育科研
课例研究
质性研究方法
获奖记录
2015年:教育学部年度优秀教师
2014年:北京师範大学“京师英才”奖
2014年:教育学部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学部一等奖;北京师範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研究生教学文科组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主讲课程
“教育哲学”,本科生学位基础课,48学时,3学分
“学习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32学时,2学分
“教育哲学经典着作选读”,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32学时,2学分
“教育学”,本科生学位基础课,48课时,3学分
“教育的理论基础”,硕士研究学位基础课,48学时,3学分
学术成果
书籍
克伯屈着,丁道勇译:《蒙台梭利教育考察报告》,北京: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18年待出版
舒尔茨着,丁道勇译:《反思课堂参与:倾听沉默的声音》,上海: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18年待出版
苑立新主编,霍雨佳、丁道勇副主编:《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纳尔逊着,丁道勇、徐逸桐、王馨玥译:《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施:室外课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丁道勇、石中英:《跨越高中与大学的鸿沟:大学先修课程的理论与实务》,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丁道勇:《唤起教师的理论兴趣》,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丁道勇:《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
霍雨佳、丁道勇主编:《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导论》,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文章
丁道勇:《为成年生活做準备:回归Bobbitt的课程遗产》,载:杨智颖主编:《课程诞生百年风华:以Bobbitt作为探究中心》。台北(2018年待出版)。
伊师孟、丁道勇:《走出“人职匹配”的神话:中国教师招募的基本原理》《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待出版)。
丁道勇:《警惕“做中学”:杜威参与理论辩证》,《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8期,第3-221页。(《複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8年第2期转载,第123-135页。)
丁道勇:《儿童的日常参与:一种观察教育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11月下,第59-65页。(河南师範大学《教育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转载,第50-52页。)
丁道勇:《儿童不是中心:对杜威教学思想的再认识》,《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1期,第110-128页。(《複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2017年第2期转载,第26-39页。)
丁道勇:《从“内容”到“结构”:教师信念研究的主题转换及其价值》,《教育学报》,2016年第1期,第70-75页。
丁道勇:《民主与教育:一种评论》,《教育学报》,2015年第6期,第10-22页。
丁道勇:《德育理论发展的同质化陷阱》,《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5期,第74-84页。(《複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5年第8期转载,第42-49页。)
丁道勇:《儿童观与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5-16期,第26-32页。
丁道勇:《两种公德教育:基于民国经验的讨论》,《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4期,第11-16页。
丁道勇:《教师研究的是与非》,《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2期,第25-32页。
丁道勇:《基于教师“通晓”的高中教学改革》,《教育学报》,2014年第4期,第34-41页。
丁道勇:《教育中的兴趣概念》,《教育学报》,2014年第3期,第27-33页。(河南师範大学《教育科学文摘》2014年第5期转载,第7-8页。)
丁道勇、霍雨佳、李子建:《基于生态主题的道德教育:原理与建议》,《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18期,第52-56页。
丁道勇:《我们怎样思维:信念结构理论及其套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期,第95-104页。
丁道勇:《教师反思的水平模型及其套用》,《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2期,第31-35页。
丁道勇、张锦玉:《学科加工与教师理智视角的培育》,《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8期,第37-41页。
丁道勇:《基于多元正义原则的教育公平观》,《教育科学》,2012年第28卷第3期,第10-14页。
丁道勇:《作为一种教育隐喻的“绿色教育”》,《北京师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36-142页。
丁道勇、李子建:《榜样的嬗变:中国大陆国小德育教科书的变化》,《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10年(总第94卷),第1-8页。
Daoyong, Ding (2017). Views of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postmodern curriculum. In John C. K. Lee, & K. J. Kennedy (eds.). Theoriz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sia and Europ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Chinese curriculum and European didactics (pp.55-74). New York: Routledge.
Daoyong, Ding (2017). Book review:Re-envisioning Chinese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person-making in a new age.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12(4), pp.549-551 (book review)
Daoyong, Ding (2018). From "learning by doing" to "participation": John Dewey's two influences on Chinese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ERA 2018 annual meeting, New York,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