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準光技术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準光技术》一书的出版社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作者是俞俊生,陈晓东。
基本介绍
- 书名: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準光技术
- 作者:俞俊生,陈晓东
- ISBN:9787563521418
-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图书信息
作 者:俞俊生,陈晓东。 着 丛 书 名: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準光技术,出 版 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3521418 ,出版时间:2010-01-01。 版 次:2010年1月第一版。页 数:166页。 装 帧:平装 。开 本:787mm*1092mm 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科技 > 国防重点、移动通信国际优秀着作、航天航空、THz领先技术、微波通信、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通信、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高斯波束传播理论。
内容简介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準光技术》基于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际开放实验室(桃园实验室)所研究的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準光网路项目而成,包括完整的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分析方法、準光学基础概念及分析方法、高斯波束在準光学中的套用分析方法、三反射紧缩场天线测试系统的基础等理论方面;还包括对準光滤波器的分析设计及其设计方法、準光学仿真软体的介绍、天线近场以及远场测量等实用方面。
·查看全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準光技术的套用
1.2 技术现状
1.3 本书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斯波束传播
2.1 基本高斯波束的传播
2.1.1 近轴波动方程
2.1.2 柱坐标下高斯波束的基模
2.1.3 一维、二维直角坐标系下的高斯基模
2.2 高斯波束传播的描述
2.2.1 基模在束腰附近的能量分布
2.2.2 基模能量分布
2.2.3 共焦距离:近场与远场
2.3 高斯波束的高次模
2.3.1 柱坐标下高斯波束的高次模
2.3.2 直角坐标系下的高次模
2.4 高斯波束的测量
2.5 高斯波束参数的关係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斯波束转换
3.1 射线矩阵与複杂波束参数
3.2 典型的波束转移矩阵
3.2.1 自由空间中的波束转移矩阵
3.2.2 介质连线处的波束转移矩阵
3.2.3 薄透镜的波束转移矩阵
3.2.4 椭球面镜的波束转移矩阵
3.3 透过聚焦器件时高斯波束的转换
3.3.1 一般準光系统中高斯波束的转换
3.3.2 薄透镜的传输特性
3.3.3 高斯望远镜
3.4 模式匹配
参考文献
第4章 馈源
4.1 高斯波束展开
4.2 波前曲率半径
4.3 波束半径
4.4 束腰位置以及复幅度
4.5 不同馈源的高斯波束展开
4.5.1 空腔圆形介质波导的EH11模式
4.5.2 波纹喇叭馈源
4.5.3 圆光滑内壁喇叭馈源
4.5.4 双模喇叭馈源
4.5.5 锥角喇叭馈源
4.5.6 几种馈源的比较
4.6 馈源的加工工艺
参考文献
第5章 频率选择表面
5.1 频率选择表面简介
5.2 频率选择表面的发展与现状
5.3 频率选择表面的套用
5.4 频率选择表面的几何参数
5.5 频率选择表面的分析方法
5.6 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方法
5.6.1 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思路
5.6.2 準光系统中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考虑
5.6.3 54GHz低通型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与仿真
5.7 频率选择表面的测试
5.8 频率选择表面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準光网路反射面设计
6.1 椭球面反射镜设计
6.2 抛物面反射镜天线
参考文献
第7章 衍射高斯波束分析法
7.1 高斯波束分解
7.1.1 双窗函式
7.1.2 高斯波束係数
7.1.3 轴向分量
7.1.4 用FFT计算二维积分
7.2 边界衍射波
7.2.1 前向场分布
7.2.2 后向场分布
7.2.3 斜入射时衍射场分布
7.2.4 高斯波束的反射
7.2.5 表面外推法
7.2.6 远场的计算
7.3 反射镜面
7.4 衍射高斯波束分析方法小结
7.5 其他方法简介
参考文献
第8章 周期矩量法
8.1 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几何结构
8.2 互阻抗法
8.3 平面波在多层介质中的传输与反射
8.4 脊顶函式展开
8.5 三角形划分的递归算法
8.6 影响因素
8.6.1 栅瓣的影响
8.6.2 极化的影响
8.7 建模方法
8.7.1 缝隙型或口径型阵列的建模
8.7.2 混合电流系统矩阵的建立
8.7.3 带厚度的FSS的建模
8.8 FSSDesignTool软体介绍
参考文献
第9章 準光系统仿真软体SiMatrix介绍
9.1 概述
9.2 SiMatrix漫游
9.2.1 界面介绍
9.2.2 视图视窗
9.2.3 选单和工具列
9.2.4 工程管理视窗
9.2.5 输出视窗
9.2.6 监视视窗
9.3 坐标系统和单位设计
9.3.1 坐标系统设计
9.3.2 工程及单位设计
9.4 模型设计及操作
9.4.1 馈源
9.4.2 椭球面反射镜设计
9.4.3 双曲面反射镜设计
9.4.4 抛物面反射镜设计
9.4.5 双色器的设计
9.4.6 光路搭建及模型操作
9.4.7 光路设定
9.4.8 进行仿真
9.4.9 结果查看
9.5 实例
9.5.1 光路设计
9.5.2 光路搭建
参考文献
第10章 系统测试
10.1 基本原理
10.1.1 近场与远场
10.1.2 平面波理论
10.1.3 基本原理
10.1.4 探头补偿原理
10.2 测试过程
10.2.1 系统的测试方法
10.2.2 测试结论及讨论
10.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紧缩场天线测量系统
11.1 背景介绍
11.2 CATR的类型
11.3 CATR的设计
11.3.1 波带动态跟蹤理论
11.3.2 设计CATR
参考文献
附录复射线理论
·收起全部<<
前言
毫米波是指波长在1~10mm之间的电磁波,其频率介于30~300GHz,亚毫米波是指波长在0.1~1mm之间的电磁波,其频率介于300~3000GHz,其在军事、民用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如通信、目标探测、制导、遥感,不接触式的金属探测等,尤其在空间上有广泛的用途,特别是在40GHz以上,以空间遥感为主的领域,如气象卫星中的大气温度与湿度的垂直分布的测量,我国的风云三号A极轨气象卫星就载有60GHz的温度计和150GHz的温度计。在军用方面,美国的新一代高频军事通信卫星(AE-HF)载有Ka波段(20~32GHz)的相控阵通信系统与Ka星间链路通信系统。以上两方面的套用相比低端微波与红外,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另外,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技术也是电磁计算技术与複杂高精度工艺技术的结晶。由于其波长在毫米级,其製造精度要求极高,以反射面(抛物、椭球或双曲面)为例,在100GHz时,形面精度要小于0.06mm,对于直径大于500mm的反射面的加工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对于口面尺寸只有几个波长(一般在3个波长以下)、内部又有複杂齿槽的馈源,其製造难度更大。
做为一个完整的毫米波与亚毫米波系统,应包括信号源、接收前端、混频、能量传输与分配网路、测量等,反射面系统是最重要的前端设备,也是其分析与设计理论最複杂的部分。在此基础上,配备不同的电路部件,即可完成整个毫米波系统的功能。反射面分析一般常分为几何光学法、物理光学法,对于更高精度的要求如旁瓣的要求,可採用物理光学与uTD等相结合的方法,但它们需要在反射面口面的每一点进行积分计算,对于大口径的天线(如口面直径/波长大于100以上的),需要巨大的计算量。虽然从单纯的计算速度来讲,现在的计算硬体已不成问题,但对于需要多次最佳化工程设计来说,还需反覆修改计算,特别对于多反射面、多通道系统来说,分析计算的时间就更长。
在反射面天线的分析与设计方面,目前虽然有如TICRA公司的GRASP软体(物理光学与UTD的混合法)可进行分析,波纹喇叭也可用通用电磁仿真软体如HFSS、MwS进行分析,但真正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软体,均分散在各研製单位的研製者中,离商用软体的功能还有很大的距离,俞俊生、陈晓东两位教授研製的SiMatrix软体,其最大优点是利用衍射高斯波束法(DBGA)能对多反射面系统进行快速分析,具有模组化的特点。
·查看全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準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