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压感式触控萤幕

压感式触控萤幕

压感式触控技术介于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技术之间。使用感受间于电容屏和电阻屏之间的新兴触控屏,主要见于东南沿海新锐数码厂商,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供多点触摸功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压感式触控萤幕
  • 定义:介于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技术之间
  • 类型: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
  • 产地:台湾占据40%以上,其次日本
  • 特点:透光率、更低的整体功耗

简介

压感式触控萤幕
压感式触控技术介于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技术之间。使用感受间于电容屏和电阻屏之间的新兴触控屏,主要见于东南沿海新锐数码厂商,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供多点触摸功能。电阻式设计简单,成本最低,但电阻式触控较受制于其物理局限性,如透光率较低,高线数的大侦测面积造成处理器负担,其套用特性使之易老化从而影响使用寿命。电容式触控支持多点触控功能,拥有更高的透光率、更低的整体功耗,其接触面硬度高,无需按压,使用寿命较长。压感式感测器的触控萤幕同电容式触控屏一样支持多点触控,而且支持任何物体触控,不像电容屏只支持类皮肤的材质触控。这样,压感式触控萤幕可以同时具有电容萤幕的多点触控触感,又具有电阻屏的精準。

优点

目前,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是比较主流的两类触控技术,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如概述里所述。 不过,电容式触控也有自身的问题需要克服:如在一体化模组中,液晶屏和铟锡氧化物範本(ITO)做在同一个真空堆叠中,为了达到触点侦测功效,ITO模板需不断地扫描像素,这会持续散发乾扰信号,影响整个模组的操作。另外,为了不让ITO的表面电流被隔绝,硬化镀层一般非常薄,若施加在触控萤幕上的外力过大时,可能伤及ITO,因此降低使用寿命。此外,目前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成本还比较高,在大尺寸化套用方面比较困难。  日前,台湾硅创电子在2009移动手持显示技术大会上高调宣布该公司即将推出其独创的压感式触控晶片,宣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两种触控技术存在的问题,从现场的产品演示效果看,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据硅创电子液晶显示驱动事业群副总经理钱金维介绍,由于採用不同的触控技术,该技术很好地克服了电阻和电容两类触控技术的一些先天性的不足。钱金维表示,压感式触控技术基于类似LCD驱动的原理,通过电压扫描系统来捕获触摸信号,其扫描频率可达200Hz/5ms,远高于电容式触控的扫描频率。在製程结构上,压感式触控介于电阻和电容式之间。他强调,面板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触控效果,而这同触控技术本身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们同日本一家面板公司合作,透光率可达到95%以上,而採用电阻式触控只能达到80%左右。”钱金维说,“无论是电阻式的精确还是电容式的优点,压感式触控技术都能做到。”  压感式触控在耗电特性上更接近电容式触控特性,即没有触摸的动作,就不产生耗电,而电阻式则时刻产生耗电。在接口支持上,压感式触控也同样支持串口、I2C和USB接口。在算法上,硅创已在驱动IC中内置了动作识别的算法,这将大大缓解客户端软体和外部处理器的负担。钱金维表示,从工艺成本上看,电阻式触控制程转到压感式触控制程需要变更生产线设备,而同电容式的ITO和掩模结合的製程相比,压感式触控制程成本约在其80-90%之间。  据悉,硅创这款产品将驱动和感测部分整合在一个晶片中,单晶片的萤幕尺寸支持範围在2-10.1英寸。硅创该款晶片在7月份推出工程样片,之前则是通过FPGA原型的方式给客户测用。虽然,压感式触控技术拥有诸多优点,但钱金维表示多种触控技术还将共存发展。目前,全球触控面板市场出货量中台湾地区占据40%以上,其次是日本,占据35%左右,其余则是中国大陆和韩国。日本的产业特性比较保守,但其技术始终保持领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压感式触控萤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