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南极科考站
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了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其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
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崑仑站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南极科考站
- 外文名:Chinese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Station
- 数目:5个
- 最早建设时间:1985年2月20日
长城站
地理环境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我国南极考察站位置示意图

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 米/秒。
科考设施
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科考项目
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中山站
建设历史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是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地理环境
中山站位于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谷陵上。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69°22'24"S, 76°22'40"E)。它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莉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 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乾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比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建筑和生活设施

科考设施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崑仑站
建设历史
2008年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将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崑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
地理环境
崑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由于选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该考察站考虑了年积雪速度,设计寿命为10年。
泰山站
命名由来
国家海洋局之所以将新建的伊莉莎白公主地南极夏季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泰山站,是因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泰山站”也是上次我国南极内陆站在全国征名中得票数仅次于“崑仑站”的名字。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崑仑站之间,在海拔高度上与崑仑站遥相呼应,同时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泰山站不仅将成为中国崑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範围。
地理环境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崑仑站之间的伊莉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
科考设施
新建的泰山站规模跟崑仑站大体相当。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

除此之外,泰山站还会拥有一个很给力的厨房。它是具备开火条件的,有专门的厨房,但是也不像我们这样可以随意烹饪咱们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还是对食品进行加热这样一个功能,就是对已经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加热的做法。
罗斯海新站
经过20多天的连续施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岛上举行了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仪式。
建设罗斯海新站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贯科学规划使之具备“一站多能”的综合观监测能力。罗斯海区域既是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又是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我国在此区域建设新站,是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开启了新时代南极工作的新征程。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目前,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罗斯海新站前期準备工程是本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2017年12月初“雪龙”船首次抵达恩克斯堡岛,用直升机将340吨物资部署上岛;2018年1月中旬“雪龙”船从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岛后,将建站工程机械和重型物资运输上岛,随即开始了新站临时建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