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李岚清音乐笔谈

李岚清音乐笔谈

李岚清音乐笔谈

《李岚清音乐笔谈》,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编着。该书作者长期分管中国教育线,十分清楚美育教学的现状,因此一直希望优秀的音乐能让更多人所熟悉、欣赏,于是,作者在离开岗位后,拾取多年夙愿,前后再花8年的时间写就此书,希望能面向知识分子、大学生等人群普及较具专业性的音乐知识。

《李岚清音乐笔谈》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亲历见闻和个人的审美体验,集中介绍了欧美50位经典音乐家的人生经历、创作生涯、代表作品,以及48篇札记和对话。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并附有音乐光碟。

该书出版后反响甚大,包括新华社、人民网等各主流媒介均有推介宣传或评论赏析,拾获大量好评。此外,作者还在多地作讲座、报告等。客观的说,凭藉特殊的身份背景,该书作者对优秀音乐走向中国普通大众、对艺术教育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颇具份量的积极推动作用。

基本介绍

  • 书名:李岚清音乐笔谈
  • 又名:Li Lanqing's Essays on Music
  • 作者:李岚清
  • ISBN:704015925
  • 类别:音乐>文集
  • 页数:377
  • 定价:68元(附光碟1张)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年9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800X1050 1/16
  • 字数:350000

内容梗概

《李岚清音乐笔谈》,李岚清编着。作者曾经担任国务院两届副总理、分管全国科学教育文化工作达10年之久。该书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着作。一定程度上集艺术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是一部具有专业深度美育普及读物,以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为读者普及对象。作者希望“通过一个音乐爱好者的积累和理解让更多人对欧洲经典音乐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以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
书插图:李岚清钢琴演奏书插图:李岚清钢琴演奏
《李岚清音乐笔谈》全书约35万字,主体为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及其经典作品的介绍,每位音乐家的介绍体例包含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及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四部分,展示欧洲经典音乐三百余年的历史。书前有作者自序,书末附有音乐常识和名词解释、后记等。
此外,《李岚清音乐笔谈》配有近100幅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绘製的音乐家肖像,并附有书中介绍的经典音乐选段DVD。

图书目录

《李岚清音乐笔谈》目录
自序
作者与编辑的对话
维瓦尔第(1678—1741)
札记
作品选介: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第一乐章
谈乐:从维瓦尔第想到的
亨德尔(1685—1759)
札记
作品选介:《水上音乐》的“号笛”(Hornpipe)
谈乐:伦敦——没有本土大作曲家的音乐中心
巴赫(1685—1750)
札记
作品选介:《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
谈乐:巴赫与朱载堉
格鲁克(1714—1787)
札记
作品选介:《奥菲欧与尤丽迪西》第三幕
谈乐:很有创意的竞争
海顿(1732—1809)
札记
作品选介:第94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
谈乐:为什幺要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推介交响乐
莫扎特(1756—1791)
札记
作品选介:《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
谈乐:只认识“莫扎特”牌钢琴而不知莫扎特何许人也
贝多芬(1770—1827)
札记
作品选介:《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
谈乐:初识贝多芬
帕格尼尼(1782—1840)
札记
作品选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谈乐:谁是第一个挑战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谁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作者
韦伯(1786—1826)
札记
《邀舞》
谈乐:从1786年在德国出生的韦伯到1948年在英国出生的韦伯看歌剧的发展
罗西尼(1792—1868)
札记
作品选介:《塞维亚的理髮师》第一幕第二场,“我刚才听到一点声音”
谈乐:“罗西尼风格的里脊牛肉”
舒伯特(1797—1828)
札记
作品选介:《美丽的磨坊女》第二首“何处去?
谈乐:怎样使“艺术歌曲”在现阶段和未来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多尼采第(1797—1848)
札记
作品选介:《爱的甘醇》第二幕,“偷洒一滴泪”
谈乐:罗西尼、多尼采第、贝利尼在创始义大利美声音乐方面功不可没
柏辽兹(1803—1869)
札记
作品选介:《幻想交响曲》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
谈乐:雪中送炭的帕格尼尼
格林卡(1804—1857)
札记
作品选介:《伊凡·苏萨宁》,苏萨宁的咏叹调
谈乐:格林卡为什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孟德尔颂(1809—1847)
札记
作品选介:《仲夏夜之梦》序曲
谈乐:歌德和李斯特使魏玛成为德国的另一个音乐中心
萧邦(1810—1849)
札记
作品选介:《g小调第一叙事曲》
谈乐:《一曲难忘》与萧邦
舒曼(1810—1856)
札记
作品选介:《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谈乐:《新音乐杂誌》的贡献
李斯特(1811—1886)
札记
作品选介:《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部分
谈乐:原汁原味的《匈牙利狂想曲》
华格纳(1813—1883)
札记
作品选介:《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和终曲
谈乐:华格纳歌剧改革的启示
古诺(1818—1893)
札记
作品选介:《圣母颂》(声乐版)
谈乐:从巴赫、古诺到李叔同
弗朗克(1822—1890)
札记
作品选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斯美塔纳(1824—1884)
札记
作品选介:《沃尔塔瓦河》
谈乐:命运为什幺总是与大音乐家们过不去?
布鲁克纳(1824—1896)
札记
作品选介:《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谈乐:我不赞成汉斯利克对音乐批评的态度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札记
作品选介:《蓝色的多瑙河》
谈乐:《翠堤春晓》与约翰.施特劳斯
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
札记
作品选介:《F大调旋律》
谈乐:三位鼎鼎大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
勃拉姆斯(1833—1897)
札记
作品选介:《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
谈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鲍罗丁(1833—1887)
札记
作品选介:《伊戈尔王》,“波罗维兹人的舞蹈”
谈乐:化学家兼音乐家,还是音乐家兼化学家?
圣·桑斯(1835—1921)
札记
作品选介:《动物狂欢节》,“天鹅”
谈乐:是讽刺还是歌颂
比才(1838—1875)
札记
作品选介:《卡门》序曲和“哈巴涅拉”
谈乐:比才是第一位欧洲的歌剧作曲家
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札记
作品选介:《霍凡斯基之乱》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谈乐:列宾的名画使我知道了穆索尔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
札记
作品选介:《天鹅湖》第二幕前奏曲
谈乐之一:无穷美妙的旋律;之二:柴科夫斯基珍藏勃拉姆斯用过的指挥棒
德沃夏克(1841—1904)
札记
作品选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一乐章
谈乐:德沃夏克的乡愁
格里格(1843—1907)
札记
作品选介:《倍尔·金特》第二组曲,“索尔维格之歌”
谈乐:易卜生与格里格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札记
作品选介:《天方夜谭》第一乐章
谈乐:富有魅力的俄罗斯民歌
普契尼(1858—1924)
札记
作品选介:《蝴蝶夫人》第二幕,“晴朗的一天”
谈乐:神秘的普契尼
马勒(1860—1911)
札记
作品选介:《大地之歌》第三乐章“青春颂”
谈乐:马勒的《大地之歌》引起的一场严肃认真的学术研讨
麦克道威尔(1860—1908)
札记
作品选介:《d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谈乐:音乐的新大陆
德彪西(1862—1918)
札记
作品选介:《牧神午后》
谈乐:德彪西的创新
西贝柳斯(1865—1957)
札记
作品选介:《芬兰颂》
谈乐:芬兰值得歌颂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札记
作品选介:《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勛伯格(1874—1951)
札记
作品选介:《一个华沙的倖存者》
谈乐:没有一座雕像是为了纪念批评家而设立的
拉威尔(1875—1937)
札记
作品选介:《西班牙狂想曲》第二乐章,“马拉圭那-西班牙舞曲”
谈乐:拉威尔喜爱中国文化
巴托克(1881—1945)
札记
作品选介:《舞蹈组曲》
谈乐:两位匈牙利人与两位中国人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札记
作品选介:《彼特鲁什卡》交响组曲的第一段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札记
作品选介:《彼得与狼》
谈乐:卢那察尔斯基与蔡元培
格什温(1898—1937)
札记
作品选介:《蓝色狂想曲》

萧士塔高维奇(1906—1975)
札记
作品选介:《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谈乐:萧士塔高维奇的传奇色彩
布里顿(1913—1976)
札记
作品选介:《青年管弦乐队指南》
谈乐:听到苏格兰人怎样唱《友谊地久天长》
伯恩斯坦(1919—1990)
札记
作品选介:《西区故事》选段“今夜”
谈乐:现代传媒与舞台艺术
音乐常识和名词解释
后记

创作背景

《李岚清音乐笔谈》作者李岚清分管教育时便提出要恢複音乐课,“中国小要有音乐课,高中、大学要有音乐欣赏课,还应当算学分”。创作该书的初衷是,要对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普及欧洲经典音乐,包括对三百年欧洲经典音乐的发展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因为学习欧洲经典音乐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而“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没受过完整的音乐教育,要补课,希望他们对这本书能读得进去,能引起对音乐的兴趣”。
新书座谈会新书座谈会
作者向来喜好音乐,且认为“一个知识分子没有一些文化艺术修养总感到好像缺了一些什幺似的”。该书的创作念头及準备工作,于1995年国家大力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时就开始萌发。在繁忙的公务中,作者开始安排属于他的音乐生活和写作。而从收集整理资料,阅读大量的音乐书籍,结合工作和人生体验,写了《音乐笔记》和音乐感想,到成书面世,断断续续前后花了8年多时间。作者坦言其工作性质带来一个有利条件,不但仍分管教育,还分管文化,“因此收集资料也比其他人容易许多”。作者在领导岗位退下并写完《教育访谈录》以后,就集中精力动手创作这本书,“是根据多年感受写成,里面都是个人的真情实感”。在该书创作上,作者称“注重史实性——查资料时看了许多书,有不少是传说虚构的、演义性的,很注意取捨的原则。作者多年来有个习惯,有时灵感来了,如有时间,就马上写下来;如没有时间,就把题目(提示、提纲)记下来,把有关资料保存起来。书中的《札记》就是这样完成的:48篇《札记》,“一口气成文的”。有时写得虽不能说废寝,但忘食则常有之。即是他的夫人常常催吃饭,但一段没有写完时,怕思路中断,不肯搁笔,往往也耽误了家人吃饭的时间。
该书对于音乐家的选择,作者表示只是介绍经典大师中的极少一部分,书中的五十位音乐家,大都以音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最高使命,除了天分,他们都曾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努力。书中没有介绍仍然在世的音乐家的原因,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经典音乐首先必须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现代音乐精品,能否最终成为经典,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此外,作者历来倡导“文人相亲”的理念同“文人相轻”的人身攻击严格区别开来,因此在作品中特别注意挖掘音乐家之间的关係、大师间的友情,这是出于目的是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氛围。
书插页:李岚清手稿书插页:李岚清手稿
对于书中“作品选介”中的音乐挑选,作者自定了三点要求:一是好听,但不一定是代表音乐家的最高水平的作品———因为有些代表音乐家最高水平的作品,可能一般人听不懂;二是在光碟中一定有音乐家、曲名和简介。一般的音乐会、CD或者VCD,都有一个问题,一场演下来,普通观众听得毫无头绪。要普及,就少不了对作品进行简介,这样才能加深听众的印象;三是挑选的乐曲要能让读者感受到从“巴洛克”时代到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区别。
该书定名《李岚清音乐笔谈》的缘由。其中的“音乐笔谈”,李岚清一开始拟用“音乐笔谈”,但作者某次去国家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资料时,发现此名已经有人使用,故决定改用《音乐笔谈》。至于“欧洲经典音乐部分”,作者主要是考虑到“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西欧曾长期是经典音乐的中心”,书中选有少数美国音乐家,如麦克道威尔、格什温、伯恩斯坦等,作者认为他们“活跃在美国乐坛的大师,大都来自欧洲,甚至出生于美国的麦克道威尔等,也都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因此该书没有叫“西方经典音乐部分”,也没有叫“欧美经典音乐部分”。而是用了现书名。

评价影响

影响

《李岚清音乐笔谈》发行后反响很大,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主流媒体皆有宣传推介或评价。其首发式暨交响音乐会2004年9月8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了首发式暨交响音乐会并讲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北京101中学的交响乐团演奏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格什温等音乐家的作品,中央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艺术教育界专家以及在京部分高校、中学的校长和学生代表两千余人参加了首发式暨交响音乐会。
李岚清为读者签名李岚清为读者签名
关于《李岚清音乐笔谈》的出版座谈会、音乐讲座、演讲等,也在若干省市陆续展开,都是引起广泛的关注,如在广东,李岚清便携书分别在中山大学、北京师範大学珠海校区、深圳大学为师生作了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精彩演讲,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时省委领导刘玉浦、蔡东士、李鸿忠、梁国聚、肖志恆等分别出席并聆听了讲座。4万多名广东高校师生通过网路、电视收看了演讲会盛况。如在湖北,《李岚清音乐笔谈》研讨会2013年12月11日在湖北出版文化城举行。教育部及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北省部分高校的负责人及教育界、音乐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中国小的音乐教师等3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评价

新华社的推介:《李岚清音乐笔谈》集艺术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于一身,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音乐普及读物。作者将自己几十年来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给人生的启悟凝练于文字中,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陈述50位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300多年的历史。书中图文并茂,所配近100幅音乐家肖像,均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绘製,所附得经典音乐选段DVD,将辅助读者更好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
人民日报的推介:《李岚清音乐笔谈》是一本音乐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般的着作,图文并茂,集艺术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全书包含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及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四部分,仿佛一首如歌的行板。李岚清将自己几十年来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给人生的启悟都凝练于文字中,为读者打开崭新的视野: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读者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
书插页:李岚清音乐演绎书插页:李岚清音乐演绎
人民网的评论文章:中国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及文化艺术界对《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给予了高度重视。该书对普及和提高教育工作者、大中学生及广大民众的音乐文化素养、推进全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构筑国民“终身学习体系”有很大帮助。《李岚清音乐笔谈》的作者李岚清任职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尤其注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强调美育和艺术教育对于加强和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他希望国人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对欧洲经典音乐予以重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鑒于市场上介绍欧洲古典音乐的出版物大多比较专业,李岚清作了这个可贵的尝试,他希望通过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的积累和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对欧洲经典音乐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李岚清音乐笔谈》从文字斟酌到章节编排,从插图选编到光碟乐曲的挑选,都充分体现了李岚清的独具匠心和对普及、推广经典音乐的殷切期望。他把这本书献给所有知识分子,以及所有喜爱音乐的人们,希望它能架起一座通往音乐的桥樑,让更多的人通过它进入音乐世界,了解音乐,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中国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这本书尤其适合音乐教师、大中学生阅读,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也深有启发。《李岚清音乐笔谈》的出版发行是中国教育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对于教育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美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文化修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介绍

李岚清,1932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81年至1992年,历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天津市副市长兼市委对外经济贸易党工委书记,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等。1993年3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年6月任全国打击走私领导小组组长。1994年任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李岚清李岚清
李岚清主要作品有《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音乐·艺术·人生》、《原来篆刻这幺有趣》、《李岚清篆刻艺术俄罗斯巡展作品集》、《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岚清音乐笔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