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进一步最佳化心血管病医疗资源区域布局,根据《“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定规划》(国卫医发〔2017〕3号)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定实施方案》(国卫办医函〔2019〕45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制定的标準。

该标準自2019年10月9日印发之日起施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
  • 发文字号:国卫办医函〔2019〕771号 
  • 发布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9日
  • 施行时间:2019年10月9日

通知档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7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进一步最佳化心血管病医疗资源区域布局,根据《“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定规划》(国卫医发〔2017〕3号)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定实施方案》(国卫办医函〔2019〕45号),我委组织制定了《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属档案: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10月9日

标準全文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
一、基本要求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应当为三级甲等医院,具有丰富的心血管疾病诊治经验,在区域心血管疾病诊治体系中处于引领地位。诊疗科目齐全,配套医技科室完善,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合理的人才梯队,较高的医院管理水平,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多学科交叉及多地区协作能力、套用基础和临床研究能力、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及影响力。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承担对本区域内医疗机构心血管病临床、教学、科研、预防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加心血管病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积极配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开展的工作。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近三年,心脏大血管外科年手术例数≥1000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均≥100例;年介入治疗总例数≥3000例,其中心血管内科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例数≥1000例;年电生理器械植入量加经导管消融手术量≥1000例;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例数≥300例。
(二)心血管内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或者国家心血管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至少1项。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开展心血管主要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种的诊疗能力,掌握心血管疾病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临床研究、将临床科研成果向临床套用转化,并辐射和引领区域内心血管病医学发展的能力。具备配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初级网路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结合服务模式的能力。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定。具有下列心血管内科亚专业组≥5个:冠心病(包含药物和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肺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心脏急重症;具有下列心血管外科亚专业组≥3个:成人心脏外科、小儿心脏外科、血管外科、心脏移植外科。应当设定心血管麻醉科或专业组、体外循环科或专业组、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科或专业组、心脏康复科、临床检验科、临床病理科、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科、营养科、输血科、药剂科等。
(二)诊断服务项目。
1.能够开展心血管疑难危重症诊断所需要的常规辅助检查: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外周血管超声、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MR)等影像学检查;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动态心电图、远程心电监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直立倾斜试验、心肺运动实验、睡眠呼吸监测及肺功能测定等诊断服务。
2.能够独立开展下列较为先进的诊断技术:包括利用核素显像定量评估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及活性、心室功能、心脏肿瘤等;能开展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PET-CT)、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全身大血管显像、全身肿瘤显像、磁共振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等检查项目,并能够提供定性和定量指标。
(三)主要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种诊疗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流程,具备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力;近三年收治病种覆盖心血管疑难病种清单(见附表1)的70%以上,诊疗水平全国领先。
(四)关键技术开展情况。具备心血管诊治先进理念及技术治疗疑难危重病种的能力。近三年开展覆盖关键技术清单(见附表2)所列的70%以上。能够开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手术;能够完成各种急、危重心血管病心脏手术麻醉、体外循环、术后支持等诊疗活动;能够提供大血管深低温停循环等的体外循环配合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短期人工心肺支持技术;能够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血液净化技术等各种特殊器官支持治疗。
(五)先进设备配置情况。介入导管室和手术室应当配备可视化数位化平台及用于开展关键技术的必要设备和一站式複合手术室。
三、教学能力
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教学能力与硬体设施应当能满足教学需求,并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一)教学条件。收治的病种与数量应当符合国家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範化培训基地标準;教学硬体资源应当包括供学生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独立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并具备相应的模拟教学设备;学生(员)临床轮转科室的示教室配备率应当≥70%。
(二)师资构成。毕业后医学教育带教指导医师≥30人;有脱产带教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教学薪酬保护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带教指导医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各亚专业应当有专职带教教师;教学团队成员近三年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参加编写高等教育规划教材≥1本。
(三)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
1.具有健全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2.是国家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範化培训基地,年接收培训对象≥30人。
3.严格执行国家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範化培训细则,实施心血管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专科医师规範化培训基地近2年接受我委组织或委託的第三方评估检查均为合格。
(四)培训和接收进修情况。近三年,年均组织全国範围的心血管病适宜技术培训班≥10次,培训人数≥500人次;年均招收心血管病专科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50人。年均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不少于5项。
四、科研能力
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科研平台,在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技术转化、技术辐射及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一)科研人才及平台设定。
1.学科带头人要求(至少满足以下1项):
①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须为心血管相关专业);
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1人;
④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心血管专业二级分会曾任或现任全国常委或学组组长≥3人;
⑤担任SCI收录期刊原刊主编或副主编。
2.学科梯队优秀人才(至少满足以下2项):
①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 ≥1人;
②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画(青年千人计画)≥1人;
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1人;
④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
⑤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心血管专业二级分会曾任或现任全国委员或者学组副组长及以上职务≥3人。
3.科研平台设定(至少满足以下1项):
①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研究机构;
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二)科研项目。
近三年,作为牵头人或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重点专项研究项目≥3项。
(三)科研成果。
近三年,每年在国际主流心血管疾病杂誌发表学术文章≥10篇,其中期刊引用报告(JCR)≥2区的学术文章≥3篇。
五、承担主要公共卫生任务、公益性活动等情况
(一)承担公共任务,发挥技术辐射带动作用。近三年,作为省级心血管行业学会、协会等支撑单位,承担本省公共卫生项目技术指导和评估,引领和带动本区域心血管专业的持续规範发展。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治适宜技术研究、实施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立省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实现省域内心血管疾病诊疗及预防的规範化、标準化、同质化管理;接受国家心血管专业质控中心指导,承担省级心血管专业质控和管理工作,具备向国家心血管病医学中心全量上报诊疗信息的能力。
(三)建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设有心血管疾病流行性研究的专业技术队伍,在慢性病防治工作当中担任骨干角色,能积极整合现有资源,牵头构建疾病防治网路,建立区域疾病信息库,进行年度情况分析,预测疾病的区域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推动区域内疾病管理模式转变,为建立患者社区管理、家庭医疗和自我管理模式提供策略和技术支持。
(四)承担政府公益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积极主动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等工作。
(五)开展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面向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保健、诊疗和营养等科普教育,并开展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健康谘询指导、健康宣教培训等工作。
六、落实医改相关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
(一)医联体建设。在省级範围内牵头组建医疗集团或者专科联盟,建立完善的心血管疑难疾病会诊、转诊制度;建立符合心血管疾病诊疗特点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疗联合体内积极开展科研课题及心血管技术帮扶协作项目、推广诊疗规範、接收进修培训等合作。
(二)远程医疗服务。具有高水平的远程医疗设备设施及服务能力,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例讨论、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等。远程医疗服务网路覆盖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10家(其中包含县市级以下医院≥3家);有效配置远程医疗服务专家和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年远程医疗服务量≥500例次。
(三)信息化建设。具备完整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套用功能水平四级要求;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準化成熟度测评”四级要求;医院核心业务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三级要求;能为区域医疗中心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业务提供信息支撑。
(四)医院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章程为统领规範医院内部管理。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降低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率。设定总会计师岗位。近三年,平均住院日≤8.5天,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4天。四级手术占比高于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落实“两个允许”,人员支出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稳步提升。
附表:1.疑难病种清单
2.关键技术清单
附表1
疑难病种清单
亚专业
疾病分类
临床诊断
疾病分类代码
国家临床版2.0
冠心病
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
I20.101
不稳定型心绞痛
I20.000、I20.000x001、I20.000x002、I20.004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I20.005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I21
急性再发心肌梗死
I22
急性心肌梗死后併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后乳头肌断裂
I23.500x001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I23.200x001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
I23.000x001、I23.300x001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瘤
I25.400
冠状动脉扩张
I25.402
冠状动脉支架
术后疾病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
I24.000x004-
I24.000x006、I24.001、I24.000x008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
I25.800x010
心律
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I44.200
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I47.2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I47.200x001
心律失常电风暴
I47.200x014
心室颤动
I49.001、
I49.000
心室扑动
I49.002
心脏离子通道病
Brugada综合徵
I49.800x014
长QT综合徵
I45.803
短QT综合徵
I45.801
起搏器术后疾病
起搏器植入术后併发症
T82.1
起搏器植入术相关感染
T82.700x002、
T82.700x004
心脏瓣膜病
原发性瓣膜病
联合瓣膜病
I08
瓣膜术后疾病
二尖瓣术后狭窄
I34.201、
I34.200x003
主动脉瓣术后关闭不全
I35.100x003
主动脉瓣术后狭窄
I35.000x002、
I35.000x00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功能障碍
I97.800x016
生物瓣膜置换术后功能衰竭
I97.800x017
高血压
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危象
I10.x06
高血压性心脏病
I11.901
继发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
I15.000
肾实质性高血压
I15.100x0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E26.000x002
嗜铬细胞瘤
M87000/0
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徵)
E24.900x001
肺血管疾病
肺动脉高压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I27.0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I27.2
肺动脉栓塞
肺栓塞
I26
血栓相关疾病
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栓塞
I80.208
急重症与心力衰竭
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
I40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I33.0
心包疾病
急性心包炎
I30
心脏压塞
I31.901
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I42.1、I42.2
扩张型心肌病
I42.0
限制型心肌病
I42.500x001
应激性心肌病
I42.800x007
代谢性心肌病
E88.907+I43.1*
产褥期心肌病
O90.300
致心律失常性心室心肌病
I42.800x002、
I42.800x006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I50
心源性休克
R57.000
心脏肿瘤
心脏恶性肿瘤
C38.000
心脏移植相关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状态
Z94.100
心脏移植排斥
T86.200x002
内分泌与心血管代谢疾病
脂代谢异常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E78.001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腔和心连线异常
共同动脉乾
Q20.000
右心室双出口
Q20.100
左心室双出口
Q20.200
大动脉转位
Q20.300x001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Q20.301
单心房
Q20.000
先天性间隔异常
心内膜垫缺损
Q21.207
法洛四联症
Q21.300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Q21.400
先天性瓣膜畸形
先天性肺动脉瓣闭锁
Q22.000
先天性肺动脉瓣缺如
Q22.302
先天性三尖瓣闭锁
Q22.400x003
埃布斯坦畸形(Ebstein畸形)
Q22.500
右心发育不全综合徵
Q22.600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
Q23.000
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Q23.100
先天性二尖瓣狭窄
Q23.200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Q23.300
先天性主动脉瓣瓣上隔膜
Q23.804
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并狭窄
Q23.800x001
先天性二尖瓣畸形
Q23.901
其他先天性心脏异常
冠状血管畸形
Q24.5
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Q24.600
单组房室瓣
Q24.800x010
先天性房室瓣骑跨
Q24.800x011
先天性房室瓣关闭不全
Q24.800x012
先天性大血管
异常
主动脉缩窄
Q25.100
先天性主动脉狭窄
Q25.3
先天性双主动脉弓
Q25.402
先天性主动脉右位
Q25.407
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不良
Q25.405
主动脉的其他先天性畸形
Q25.400
先天性肺动脉起源异常
Q25.700、Q25.700x007
先天性体肺动脉侧枝循环
Q25.800x001
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Q26.200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镰刀综合徵
Q26.800x001
先天性下腔静脉入左房
Q26.800x002
主动脉+外周血管疾病
下腔静脉肿瘤
下腔静脉恶性肿瘤
C49.402
下腔静脉良性肿瘤
D21.400x004
主动脉瘤和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
I71.0
胸主动脉瘤破裂
I71.100
胸主动脉瘤
I71.200
腹主动脉瘤破裂
I71.300
腹主动脉瘤
I71.400
胸腹主动脉瘤
I71.600
主动脉瘤破裂
I71.800
真菌性主动脉瘤
I71.900x004
外周动脉闭塞
锁骨下动脉闭塞
I74.801
腹主动脉闭塞
I74.006
胫动脉闭塞
I74.300x230
胫前动脉闭塞
I74.300x232
腓动脉闭塞
I74.300x330
胫腓乾动脉闭塞
I74.300x430
腘动脉闭塞
I74.308
髂动脉闭塞
I74.500x002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狭窄
I77.111-I77.113、I77.100x012
主动脉溃疡
I77.803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I77.600x001、
I77.600x004
其他疾病引起的大血管受累
腔静脉瘤栓
I82.201
马方综合徵
Q87.400
附表2
关键技术清单
分科
分类
关键技术
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
成人心脏外科
冠状动脉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6.1
心肌疾病手术
改良morrow手术
37.3501
左室流出道疏通术
35.3400x004
心肌疾病介入治疗
经皮心脏化学消融术
37.3404
瓣膜手术
自体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移植术(ROSS手术)
35.2100x002
(经胸、经皮、经腔镜或微创切口)
主动脉瓣置换术
35.0501、
35.0502、
35.0600x002、
35.2101、
35.2201
(经胸、经皮、经腔镜或微创切口)
二尖瓣置换术
35.2301、
35.2401、
35.9700x001、
35.9700x002
(经胸、经皮、经腔镜或微创切口)
二尖瓣成形术
35.1200x001、
35.1200x002、
35.3300x001、
35.9604
(经胸、经皮、经腔镜或微创切口)
三尖瓣成形术
35.0401、
35.1400x001、
35.3300x002、
35.9603
(经胸、经皮、经腔镜或微创切口)
主动脉瓣成形手术
35.0101、
35.1101、
35.9602
心律失常手术
经胸心脏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
37.3300x024
心脏肿瘤手术
心脏肿瘤切除术
37.3301、
37.3305、
37.3300x008
血管外科
主动脉
手术
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加冠状动脉移植术(David手术)
38.4507
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移植术(Bentall手术)
38.4503
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
38.4500x007、38.4500x010
腹主动脉-股动脉-髂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
39.2500x001
腹主动脉瘤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38.4400x002
胸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38.4500x014
主动脉窦修补术
35.3901
主动脉
腔内治疗
腹主动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术
39.7103
腹主动脉开窗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术
39.7800x002
胸主动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术
39.7302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腋-腋、腋-颈、腋-腋-颈)[HYBRID複合手术]
39.7300x004
胸主动脉开窗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术
39.7800x001
周围血管手术
下肢静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38.4900x001
下腔静脉取栓术
38.0702
周围血管介入治疗
经皮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39.5004、
39.5009、
39.5005、
39.5015、
39.5011、
39.5000x029、
39.5000x030
经皮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
39.9009、
39.9013、
39.9004、
39.9011、
39.9015、
39.9000x019、
39.9000x021、
39.9000x025、
39.9000x028、
00.6000x001、
00.5500x012
烟囱技术周围动脉重建术
39.5900x025、
39.5900x026、
39.5900x027、
39.5900x028
39.5900x029
小儿心脏外科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
35.8100x001
肺动脉环缩术
38.8501
三尖瓣下移矫治术
35.1400x002
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35.5100x002
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35.5300x003
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正术
35.8201
心室内隧道修补术
35.9300x002
左心室双出口矫治术
35.9301
直视下肺动脉瓣成形术
35.1301
体肺动脉侧枝封堵术
39.7900x014
经微创切口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39.7900x008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经皮,经腔镜,经微小切口
35.5100x002、
35.5200x001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经皮,经腔镜,经微小切口
35.5300x003、
35.5500x001
心脏移植外科
心脏
移植术
心脏移植术
37.5100
心血管内科冠心病专业
冠心病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包括药物涂层支架、非药物涂层支架、覆膜支架、可吸收支架等)
36.06、36.07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包括普通球囊、药物涂层球囊、切割球囊、刻痕球囊等)
00.6600x004、
00.6600x008
经皮冠状动脉旋磨术
17.5501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
17.5500x003
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剂注射
36.0400
冠心病诊断性操作
冠状动脉造影
88.55-88.57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
00.2400x001
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38.2400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查
00.5902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检查
00.5900x003
机械辅助
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置入术
37.6101
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
37.65、37.66、37.68
体外膜肺氧合安装术
39.6500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专业
电生理器械植入
心脏除颤器导线置入术
37.9500x001
经静脉心房和心室电极置换术
37.7600
永久起搏器置入/置换术
37.80-37.8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置换术
37.94
心脏再同步起搏器置入/置换术
00.50、00.53
心脏再同步除颤器置入/置换术
00.51、00.54
经静脉临时起搏器置入术
37.7800
心脏起搏器囊袋清创术
37.7901
心脏起搏器囊袋修补术
37.7902
导管消融术
经皮心脏射频消融术
37.3401
经皮心脏冷冻消融术
37.3403
左心耳封堵术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37.9000x001

内容解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同期公布疑难病种清单和关键技术清单。
《标準》明确,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应为三级甲等医院,且要达到以下标準:近3年,心脏大血管外科年手术例数不少于1000例,年介入治疗至少3000例,年电生理器械植入量加经导管消融手术量多于1000例,年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超过300例;平均住院日不超过8.5天,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不超过4天;收治病种覆盖心血管疑难病种清单的70%以上;开展技术覆盖关键技术清单的70%以上。心血管内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或者国家心血管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至少1项。
《标準》要求,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应建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拥有心血管疾病流行性研究的专业技术队伍,建立区域疾病信息库,预测疾病的区域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为建立患者社区管理、家庭医疗和自我管理模式提供策略和技术支持。另外,远程医疗服务网路覆盖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不少于10家,年远程医疗服务量不少500例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定标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