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世华
赵世华,男,医学博士,安徽池州人,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磁共振影像科主任。第十届阜外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阜外医院保健会诊专家。
现任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整合医学心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美国心脏病学学院Fellow。
国外留学四年,通英、法和德三门外语。1998年36岁晋升为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影像学诊断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被誉为国内国际集“心血管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于一身的两栖专家。更令人称道地是,赵教授把基于临床套用的基础性研究和基于资料库构成为核心的临床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领团队建立了“基础-影像-临床”三结合科研模式。
近年来,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基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两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2013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ASCI)金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赵世华
- 出生地:安徽池州
- 职业:教授、主任医师
- 主要成就:国内国际集“心血管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于一身的两栖专家
学术团体任职
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委员会主席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专家会员(FACC)
整合医学心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影像学组常务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心胸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心脏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心外科医师学会介入治疗学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市高级技术职称评审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委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医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学分会常委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心血管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
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家心脏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专家委员会终审评审
国家科技部支撑计画医学部专家委员会终审评审
科研成果
(第一负责人)
1.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画
2.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60万
3.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40万
4. 1999年-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次)
5. 国家教委留学基金
6. 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两次)
7.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联合攻关项目
8. 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套用研究”专项(两次)
科技成果奖(第一完成人)
1. 心血管介入治疗
(项目名称:难处理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套用)
1.1 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2 2013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1.3 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 心血管影像诊断
(项目名称:非缺血性心肌病磁共振成像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套用)
2.1 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2 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3 201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4 2015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3. 成果奖前十名(参加)
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第一发明人)心血管影像远程会诊系统
专业期刊编委、常委和副主编
1. 中华心血管病杂誌,中华放射学杂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誌,中国循环杂誌
2. 临床放射学杂誌,实用放射学杂誌,磁共振成像,国际医学放射学杂誌,中国CT和MRI杂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誌,中国医学影像杂誌;放射学实践(副主编),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副主编)。
3. Circulation Imaging中文版和JACC Imaging中文版副主编
4. 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Application.
教育背景与重要工作概述
赵世华教授1984年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师从我国着名影像学专家刘玉清院士,在医学殿堂中国医学科学院接受系统的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成全面且规範化的住院医生培训。九十年代早中期赴欧洲留学四年(法国和奥地利),学习时为国际上最前沿的心血管磁共振和介入技术。1998年36岁破格晋升为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
赵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影像学诊断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从普通的X线胸片到CT和MRI,从心血管造影到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全面发展,被誉为集“心血管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于一身的两栖专家。长期以来不仅在我国心血管影像学(胸片、造影、CT和MRI)领域成绩斐然,而且在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介入治疗中能力突出。擅长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等;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以及各种心外畸形介入治疗等。
迄今为止,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4.7。2011年主编出版了《心血管病磁共振诊断学》,被誉为心血管影像学经典之作;2015年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派主持编写了首部《心肌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套用中国专家共识》。
近年来致力于心血管影像与临床的结合和套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心血管磁共振领域,通过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领着心血管磁共振在中国的发展、普及和推广,正在无限接近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