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平三迁
“富平三迁”是一件发生在东汉的事情。今天陕西地面上的富平县就是从古代宁夏吴忠搬迁过去的那个富平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富平三迁
- 外文名:Three migration in Fuping
- 发生时代:两汉时期
- 发生地区:西北地区(陕西、宁夏)
基本信息
“富平三迁”是发生在东汉的事情。
第一迁:池阳
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北地郡(郡治就在富平)已成为羌族的主要居住地。这些已经归顺东汉政府的羌人,人口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强盛,但政治地位十分低下,饱受地方小吏、刁滑地痞的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他们“或倥騘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僕之勤。”“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处于苦境的羌人,不断发生骚乱。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亲政,决定要把西域都护和田卒撤回内地,便徵发金城(兰州)、陇西、天水的羌人随军掩护。被征羌人害怕远戌他乡,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纷纷逃跑。朝廷令附近的郡县发兵堵截,而且还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毁。
羌人被逼走投无路,只好起来反抗。东汉王朝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带兵征讨。结果在汉阳之平襄打了一仗,任尚军大败,死了8000多人。
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头领滇零夺取了富平,并在此称“天子”。羌人力量越来越大,汉朝军队屡战不利,加上边塞一带二千石(类似今天干部的工资级别)以上的令、长,又都是内地人,不愿意在此长期守战,都争着向朝廷建议往内地迁移。
于是,在永初五年(111年),东汉政府下诏将边塞的四个郡(北地、安定、上郡、陇西)迁往内地。其中,将北地郡的富平县迁往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边塞四郡内迁”,也是“富平首迁”。
这次内迁,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官府强迫当地汉人同迁;百姓恋土,不愿随迁,地方官吏便下令把庄稼砍倒,把房子拆毁,把各种建筑夷为平地,把过去的积蓄全部都破坏了。致使随迁的老百姓“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失大半。”随迁的老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永初五年(111年)九月,在杜奇、杜季贡和王信的率领下也举行起义,攻下了上邽城(今甘肃天水西)。

面对羌、汉人民的起义、反抗,东汉政府一面继续派兵镇压,一面採取收买、暗杀手段,使起义队伍逐渐削弱。义军领袖杜奇被暗杀,王信战死,杜季贡投奔富平的滇零。永初六年(112年),滇零病死,他的儿子零昌继续称“天子”,元初四年(117年),任尚收买羌人内部叛徒刺死杜季贡;九月,又收买羌人叛徒号封刺杀了零昌。是年冬天,在富平与狼莫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战斗,两军相持60多天。在激烈的战斗中,狼莫失败逃走,任尚军共斩杀羌人5000多,还俘虏了1000多人。又过了不久(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汉将邓遵又收买羌人叛徒刺杀了狼莫。至此,历时11年的东汉羌汉族人民大起义遂告失败。但这次起义给东汉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十余年问,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努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
其他信息
羌汉起义被镇压后,原迁往内地的边塞四郡仍不愿迁回原地。他们在“寄理”地又延拓了11年。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尚书僕射虞诩上书汉顺帝,认为包括富平在内的边塞四郡,沃野千里,水草丰美,阻山带河,不可久弃。建议仍迁回原地。汉顺帝採纳了这一建议,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还旧县,修复城郭,大兴屯垦。于是,富平县在迁出吴忠18年(111—129年)后,又在这一年迁回原地。永建五年(130年)十月,汉顺帝亲临富平等地巡视,慰问了戌边的军士。
第二迁:冯翊
但是,由于汉朝廷没有认真吸取教训、及时调整对羌人的政策,边郡官吏“天性虐刻”,对羌人“多所扰发”,终于在永和四年(139年),也就是在第一次羌人起义刚结束10年之后,又激发了第二次羌人起义。这一次,东汉政府派马贤率军镇压。马贤与他的两个儿子在一次战斗中战败身亡。羌人又攻打富平县。北地郡太守贾福(驻富平县)守不住了,又仓皇将富平县迁往冯翊(今西安郊区高陵)。这一迁,就再也没有回来!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距第二次羌族起义20年,羌人又发动了第三次起义。这次起义战火波及的面比上两次都大。不仅宁夏地区全被战火覆盖,而且还波及到三辅(西安附近)和凉、并二州。东汉政府又起用固原人皇甫规、张奂採取招抚的办法,使羌人20万人投降、归顺。但汉将段颍则以羌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势穷虽服,兵去复劫”为藉口,採用极为残酷的镇压手段,“长矛挟胁,白刃加颈”,先后在灵武谷(贺兰山口)、泾阳、瓦亭山(今固原南)追杀羌族义军,血洗三辅、北地、安定。羌人的第三次起义终于被镇压。
第三迁:怀德
在汉灵帝中平十五年(185年)富平县在过了46年“寄理”的日子后,终于打算从冯翊移回原址。但仅移到彭阳县界就走不动了——这时已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并起,边塞也不安宁,只好再向西南回迁,最后落户在陕西怀德,这就是今天的富平县。
现在的富平是全国着名的“墨玉之乡”、“石刻之乡”、“陶艺之乡”、“奶山羊之乡”、“柿子之乡”、“柿饼之乡”、“琼锅糖之乡”。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