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套用
《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套用》是2015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图书作者是金义光。
基本介绍
- 书名: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套用
- 作者:金义光 主编 杜丽娜、陈煜、凌沛学 副主编
- ISBN:978-7-122-22283-1
- 页数:454页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 装帧:精装
- 开本:16K 787×1092 1/16
- 版次:1版1次
内容简介
纳米药物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药物製剂方面更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书全面地对纳米药物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纳米技术在药物缓控释、靶向递送、基因治疗、纳米中药製剂等方面的套用,以及刺激敏感纳米给药系统、脂质体、聚合物胶束、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注射纳米给药系统、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经皮纳米给药系统、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眼用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纳米製剂等各类纳米给药系统。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注重原理与方法的介绍,更强调技术的实际套用。本书作者是活跃在药学研究领域的国内一线研究专家,图书内容反映了国际研究动态,更体现了国内创新研究水平。
本书适用于从事药物製剂研究、新药开发的技术人员,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参考。
图书目录
1绪论1
参考文献32纳米给药系统的评价5
21粒径5
211电子显微镜技术5
212动态雷射散射法5
213小角X射线散射法6
214比表面积法6
215原子力显微镜法6
216X射线衍射法6
217拉曼散射法7
218粒径测定方法的选择7
219研究实例7
22Zeta电位8
23外观形态9
231扫描电子显微镜9
232透射电子显微镜9
233原子力显微镜9
234射线衍射9
235热分析10
236核磁共振10
237套用实例10
24药物包封率11
241透析法11
242凝胶柱色谱法11
243高速离心法11
244离心超滤法11
245微型柱离心法11
246鱼精蛋白凝聚法12
247萤光猝灭法12
248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法12
249导数分光光谱法12
25药物释放的测定13
26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评价13
261药代动力学评价13
262药效评价16
263毒理学评价18
264研究实例20
27体内评价和研究20
271纳米给药系统的药代动力学20
272纳米给药系统的药效学体内研究方法23
273纳米给药系统的毒理学体内研究方法24
28纳米给药系统的质量标準25
参考文献263纳米给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31
31引言31
311生物相容性评价项目32
312生物相容性评价试验方法33
32有机材料35
321天然高分子材料35
322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42
33无机材料50
331碳基材料50
332硅胶材料51
333磷酸化物52
34有机无机杂化材料53
341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纳米磁流体53
342明胶处理的钙磷多孔陶瓷53
35生物微机电系统53
351微针53
352硅基微机电系统54
36结语54
参考文献544纳米技术用于药物缓控释59
41纳米给药系统对药物吸收和释放的影响59
411纳米给药系统对药物吸收和转运的影响59
412纳米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机制和模式61
42纳米给药系统的体外释放测定方法62
43体外释药的影响因素64
431药物在载体中的分布和结合方式64
432载药量65
433药物性质65
434粒径66
435载体材料67
436製备方式和条件72
437释放介质73
438载体表面修饰74
44複合纳米製剂用于药物缓控释77
45结语79
参考文献795纳米技术用于药物靶向83
51纳米靶向的基本原理83
511被动靶向84
参考文献32纳米给药系统的评价5
21粒径5
211电子显微镜技术5
212动态雷射散射法5
213小角X射线散射法6
214比表面积法6
215原子力显微镜法6
216X射线衍射法6
217拉曼散射法7
218粒径测定方法的选择7
219研究实例7
22Zeta电位8
23外观形态9
231扫描电子显微镜9
232透射电子显微镜9
233原子力显微镜9
234射线衍射9
235热分析10
236核磁共振10
237套用实例10
24药物包封率11
241透析法11
242凝胶柱色谱法11
243高速离心法11
244离心超滤法11
245微型柱离心法11
246鱼精蛋白凝聚法12
247萤光猝灭法12
248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法12
249导数分光光谱法12
25药物释放的测定13
26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评价13
261药代动力学评价13
262药效评价16
263毒理学评价18
264研究实例20
27体内评价和研究20
271纳米给药系统的药代动力学20
272纳米给药系统的药效学体内研究方法23
273纳米给药系统的毒理学体内研究方法24
28纳米给药系统的质量标準25
参考文献263纳米给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31
31引言31
311生物相容性评价项目32
312生物相容性评价试验方法33
32有机材料35
321天然高分子材料35
322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42
33无机材料50
331碳基材料50
332硅胶材料51
333磷酸化物52
34有机无机杂化材料53
341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纳米磁流体53
342明胶处理的钙磷多孔陶瓷53
35生物微机电系统53
351微针53
352硅基微机电系统54
36结语54
参考文献544纳米技术用于药物缓控释59
41纳米给药系统对药物吸收和释放的影响59
411纳米给药系统对药物吸收和转运的影响59
412纳米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机制和模式61
42纳米给药系统的体外释放测定方法62
43体外释药的影响因素64
431药物在载体中的分布和结合方式64
432载药量65
433药物性质65
434粒径66
435载体材料67
436製备方式和条件72
437释放介质73
438载体表面修饰74
44複合纳米製剂用于药物缓控释77
45结语79
参考文献795纳米技术用于药物靶向83
51纳米靶向的基本原理83
511被动靶向84
512主动靶向85
513物理化学靶向87
52肿瘤靶向90
521概述90
522被动靶向纳米製剂91
523主动靶向纳米製剂93
524物理化学靶向纳米製剂93
53脑靶向94
531血脑屏障95
532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95
533鼻腔给药途径脑靶向97
54淋巴靶向97
541淋巴的生理特点97
542淋巴靶向纳米给药系统98
543淋巴靶向展望99
55肝靶向99
551肝的生理特点99
552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99
553肝靶向展望101
56肺靶向101
561概述101
562肺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1
563肺部给药纳米製剂101
57肾靶向102
571概述102
572肾的生理特点102
573肾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2
574肾靶向展望104
58骨靶向104
581概述104
582骨的生理特点105
583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5
584骨靶向展望106
59结肠靶向106
591概述106
592结肠的生理特点107
593结肠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7
594结肠靶向展望109
510眼靶向109
5101眼的生理特点109
5102眼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9
511细胞和细胞内靶向112
5111概述112
5112细胞靶向机制和细胞内转运过程113
5113细胞质靶向113
5114细胞核靶向116
5115线粒体靶向116
5116溶酶体靶向117
5117内质网靶向117
512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套用前景117
5121概述117
5122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优势118
5123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产业化118
5124靶向纳米给药系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119
5125靶向纳米给药系统展望120
参考文献1206刺激敏感纳米给药系统128
61刺激敏感机制128
611物理化学刺激128
612生物化学刺激129
62刺激敏感纳米给药系统131
621聚合物胶束131
622水凝胶132
623树枝状聚合物133
624环糊精135
625纳米球137
626纳米囊138
627脂质体138
628聚合物体140
629纳米泡145
63刺激敏感聚合物148
631温度敏感聚合物148
632离子敏感聚合物151
633pH敏感聚合物152
634氧化还原敏感聚合物152
635光敏感聚合物152
64刺激敏感基因递送153
641温度敏感基因递送载体154
642pH敏感基因递送载体155
643还原敏感基因递送载体156
644其他刺激敏感基因递送157
65结语157
参考文献1587脂质体166
71脂质体基本组成167
711磷脂167
712胆固醇170
713抗氧化剂170
714表面活性剂171
72脂质体製备方法171
721薄膜法171
722逆向蒸发法171
723复乳法172
724离心法172
725注入法172
726钙融合法172
727硫酸铵梯度法172
513物理化学靶向87
52肿瘤靶向90
521概述90
522被动靶向纳米製剂91
523主动靶向纳米製剂93
524物理化学靶向纳米製剂93
53脑靶向94
531血脑屏障95
532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95
533鼻腔给药途径脑靶向97
54淋巴靶向97
541淋巴的生理特点97
542淋巴靶向纳米给药系统98
543淋巴靶向展望99
55肝靶向99
551肝的生理特点99
552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99
553肝靶向展望101
56肺靶向101
561概述101
562肺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1
563肺部给药纳米製剂101
57肾靶向102
571概述102
572肾的生理特点102
573肾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2
574肾靶向展望104
58骨靶向104
581概述104
582骨的生理特点105
583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5
584骨靶向展望106
59结肠靶向106
591概述106
592结肠的生理特点107
593结肠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7
594结肠靶向展望109
510眼靶向109
5101眼的生理特点109
5102眼靶向纳米给药系统109
511细胞和细胞内靶向112
5111概述112
5112细胞靶向机制和细胞内转运过程113
5113细胞质靶向113
5114细胞核靶向116
5115线粒体靶向116
5116溶酶体靶向117
5117内质网靶向117
512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套用前景117
5121概述117
5122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优势118
5123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产业化118
5124靶向纳米给药系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119
5125靶向纳米给药系统展望120
参考文献1206刺激敏感纳米给药系统128
61刺激敏感机制128
611物理化学刺激128
612生物化学刺激129
62刺激敏感纳米给药系统131
621聚合物胶束131
622水凝胶132
623树枝状聚合物133
624环糊精135
625纳米球137
626纳米囊138
627脂质体138
628聚合物体140
629纳米泡145
63刺激敏感聚合物148
631温度敏感聚合物148
632离子敏感聚合物151
633pH敏感聚合物152
634氧化还原敏感聚合物152
635光敏感聚合物152
64刺激敏感基因递送153
641温度敏感基因递送载体154
642pH敏感基因递送载体155
643还原敏感基因递送载体156
644其他刺激敏感基因递送157
65结语157
参考文献1587脂质体166
71脂质体基本组成167
711磷脂167
712胆固醇170
713抗氧化剂170
714表面活性剂171
72脂质体製备方法171
721薄膜法171
722逆向蒸发法171
723复乳法172
724离心法172
725注入法172
726钙融合法172
727硫酸铵梯度法172
728高压乳匀技术173
729前体脂质体173
73脂质体的质量控制174
731形态174
732粒径174
733包封率175
734氧化指数177
735溶血磷脂178
736药物含量179
737渗漏率179
738渗透压179
739灭菌条件179
74抗肿瘤药物脂质体179
741研究现状179
742新型抗肿瘤药物脂质体180
743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体内特点181
744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研发策略183
75抗菌药物脂质体183
751研究现状183
752体内分布特点184
753新型抗菌药物脂质体184
754抗菌药物脂质体研发策略185
76抗原虫药物脂质体185
761研究现状185
762抗疟疾药物脂质体186
763抗利什曼原虫药物脂质体186
764抗锥虫病药物脂质体187
77抗病毒药物脂质体187
78心血管病药物脂质体188
781研究现状188
782新型心血管病药物脂质体189
79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脂质体190
791研究背景190
792吸附介导脑靶向脂质体191
793受体介导脑靶向脂质体191
794其他机制脑靶向脂质体191
710生物技术药物脂质体192
7101生长因子脂质体192
7102siRNA脂质体192
7103包载疫苗药物脂质体193
711脂质体的发展前景193
参考文献1938聚合物胶束196
81聚合物胶束材料196
82聚合物胶束製备方法197
83聚合物胶束性质198
831体内长循环和靶向性198
832稳定性198
84功能化聚合物胶束199
85刺激敏感聚合物胶束199
851pH敏感胶束199
852温度敏感聚合物胶束200
853超声敏感胶束200
854光敏聚合物胶束201
855还原敏感聚合物胶束201
86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202
861递送siRNA202
862肿瘤治疗202
863细胞作用机制203
864交联聚合物胶束203
参考文献2039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206
91药质体和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206
92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的特点208
93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209
931阿昔洛韦209
932去羟肌苷211
933齐多夫定213
934异烟肼214
935吉西他滨215
936核黄素218
937双头基脂质前药219
938酶敏感脂质前药223
939最新进展223
94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研究展望224
参考文献22410注射纳米给药系统230
101注射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230
102脂质体231
103微乳和纳米乳234
1031微乳和纳米乳的组成234
1032检测方法235
1033存在的问题235
1034实例235
104纳米粒235
1041聚合物纳米粒236
1042固体脂质纳米粒237
105聚合物胶束238
1051聚合物胶束结构238
1052聚合物胶束类型239
1053聚合物胶束製备方法239
1054实例240
106纳米凝胶240
1061纳米凝胶的製备241
1062药物从纳米凝胶中的释放243
1063纳米凝胶的体内套用246
1064实例247
107纳米药物248
1071纳米晶技术249
1072纳米混悬剂249
108多聚複合物252
109结语255
参考文献25511口服纳米给药系统262
111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262
112脂质体262
1121概述262
1122脂质体製备方法263
729前体脂质体173
73脂质体的质量控制174
731形态174
732粒径174
733包封率175
734氧化指数177
735溶血磷脂178
736药物含量179
737渗漏率179
738渗透压179
739灭菌条件179
74抗肿瘤药物脂质体179
741研究现状179
742新型抗肿瘤药物脂质体180
743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体内特点181
744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研发策略183
75抗菌药物脂质体183
751研究现状183
752体内分布特点184
753新型抗菌药物脂质体184
754抗菌药物脂质体研发策略185
76抗原虫药物脂质体185
761研究现状185
762抗疟疾药物脂质体186
763抗利什曼原虫药物脂质体186
764抗锥虫病药物脂质体187
77抗病毒药物脂质体187
78心血管病药物脂质体188
781研究现状188
782新型心血管病药物脂质体189
79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脂质体190
791研究背景190
792吸附介导脑靶向脂质体191
793受体介导脑靶向脂质体191
794其他机制脑靶向脂质体191
710生物技术药物脂质体192
7101生长因子脂质体192
7102siRNA脂质体192
7103包载疫苗药物脂质体193
711脂质体的发展前景193
参考文献1938聚合物胶束196
81聚合物胶束材料196
82聚合物胶束製备方法197
83聚合物胶束性质198
831体内长循环和靶向性198
832稳定性198
84功能化聚合物胶束199
85刺激敏感聚合物胶束199
851pH敏感胶束199
852温度敏感聚合物胶束200
853超声敏感胶束200
854光敏聚合物胶束201
855还原敏感聚合物胶束201
86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202
861递送siRNA202
862肿瘤治疗202
863细胞作用机制203
864交联聚合物胶束203
参考文献2039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206
91药质体和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206
92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的特点208
93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209
931阿昔洛韦209
932去羟肌苷211
933齐多夫定213
934异烟肼214
935吉西他滨215
936核黄素218
937双头基脂质前药219
938酶敏感脂质前药223
939最新进展223
94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研究展望224
参考文献22410注射纳米给药系统230
101注射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230
102脂质体231
103微乳和纳米乳234
1031微乳和纳米乳的组成234
1032检测方法235
1033存在的问题235
1034实例235
104纳米粒235
1041聚合物纳米粒236
1042固体脂质纳米粒237
105聚合物胶束238
1051聚合物胶束结构238
1052聚合物胶束类型239
1053聚合物胶束製备方法239
1054实例240
106纳米凝胶240
1061纳米凝胶的製备241
1062药物从纳米凝胶中的释放243
1063纳米凝胶的体内套用246
1064实例247
107纳米药物248
1071纳米晶技术249
1072纳米混悬剂249
108多聚複合物252
109结语255
参考文献25511口服纳米给药系统262
111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262
112脂质体262
1121概述262
1122脂质体製备方法263
1123大分子药物脂质体264
1124中药和化学药脂质体264
113纳米粒265
1131概述265
1132固体脂质纳米粒265
1133聚酯纳米粒266
1134壳聚糖纳米粒267
1135大分子药物纳米粒268
114微乳268
1141概述268
1142微乳的处方268
1143微乳的製备269
1144微乳的评价270
1145微乳套用举例270
115聚合物胶束271
1151概述271
1152聚合物胶束的材料271
1153聚合物胶束的製备272
1154聚合物胶束套用举例272
116枝状聚合物273
1161概述273
1162枝状聚合物的结构和特性273
1163聚醯胺胺的合成275
1164枝状聚合物的表征275
1165枝状聚合物套用举例275
117纳米药物晶体276
1171概述276
1172纳米药物晶体的製备276
118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的评价278
1181口服吸收屏障278
1182口服纳米给药系统吸收机制280
1183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281
119结语284
参考文献28512经皮纳米给药系统289
121经皮给药机制和影响因素290
1211皮肤结构与药物吸收290
1212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290
122经皮纳米给药系统的优势292
123脂质体292
124传递体293
125醇质体293
126微乳和纳米乳294
1261纳米乳促进药物吸收的机制294
1262影响纳米乳经皮吸收的因素295
127纳米粒296
128微针297
1281微针长度299
1282微针形状299
1283药物分子量299
129结论300
参考文献30013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303
131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303
1311肺吸入给药装置304
1312微粒肺部沉积的影响因素305
1313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剂型307
133蛋白多肽药物肺吸入纳米製剂310
1124中药和化学药脂质体264
113纳米粒265
1131概述265
1132固体脂质纳米粒265
1133聚酯纳米粒266
1134壳聚糖纳米粒267
1135大分子药物纳米粒268
114微乳268
1141概述268
1142微乳的处方268
1143微乳的製备269
1144微乳的评价270
1145微乳套用举例270
115聚合物胶束271
1151概述271
1152聚合物胶束的材料271
1153聚合物胶束的製备272
1154聚合物胶束套用举例272
116枝状聚合物273
1161概述273
1162枝状聚合物的结构和特性273
1163聚醯胺胺的合成275
1164枝状聚合物的表征275
1165枝状聚合物套用举例275
117纳米药物晶体276
1171概述276
1172纳米药物晶体的製备276
118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的评价278
1181口服吸收屏障278
1182口服纳米给药系统吸收机制280
1183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281
119结语284
参考文献28512经皮纳米给药系统289
121经皮给药机制和影响因素290
1211皮肤结构与药物吸收290
1212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290
122经皮纳米给药系统的优势292
123脂质体292
124传递体293
125醇质体293
126微乳和纳米乳294
1261纳米乳促进药物吸收的机制294
1262影响纳米乳经皮吸收的因素295
127纳米粒296
128微针297
1281微针长度299
1282微针形状299
1283药物分子量299
129结论300
参考文献30013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303
131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303
1311肺吸入给药装置304
1312微粒肺部沉积的影响因素305
1313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剂型307
133蛋白多肽药物肺吸入纳米製剂310
1331胰岛素310
1332降钙素311
1333胸腺五肽311
1334白细胞介素311
1335牛血清白蛋白311
1336免疫抗原311
1337质粒DNA312
134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312
参考文献31214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15
141眼的生理结构315
142眼科药物的给药途径316
143药物的眼内过程317
144眼用纳米给药系统概述和特点319
145眼用纳米给药系统分类320
1332降钙素311
1333胸腺五肽311
1334白细胞介素311
1335牛血清白蛋白311
1336免疫抗原311
1337质粒DNA312
134肺吸入纳米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312
参考文献31214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15
141眼的生理结构315
142眼科药物的给药途径316
143药物的眼内过程317
144眼用纳米给药系统概述和特点319
145眼用纳米给药系统分类320
1451纳米脂质体与类脂质体320
1452纳米粒321
1453固体脂质纳米粒322
1454树状大分子322
1455环糊精包合物322
1456微乳322
146眼用纳米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323
147治疗眼部感染的纳米给药系统323
1471氯霉素325
1472环丙沙星325
1473加替沙星326
1474氧氟沙星326
1475阿米卡星326
1476庆大霉素327
1477妥布霉素327
1478两性霉素B327
1479氟康唑327
14710阿昔洛韦328
14711更昔洛韦328
148抗炎和抗过敏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28
1481地塞米松329
1482双氯芬酸钠330
1483氟比洛芬330
1484布洛芬331
1485吲哚美辛331
149治疗青光眼的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31
1491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332
1492溴莫尼定333
1493乙醯唑胺333
1494盐酸多佐胺334
1495毛果芸香硷334
1410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剂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34
14101贝伐单抗335
14102环孢素A336
14103雷帕霉素336
14104他克莫司336
141055氟尿嘧啶337
14106卡铂337
14107阿糖胞苷337
14108柔红霉素337
14109高三尖杉酯硷338
141010他莫昔芬338
1411其他眼用药物338
14111阿托品339
14112哌侖西平339
14113链激酶339
14114维甲酸339
14115维生素A及其酯339
14116血管活性肠肽339
参考文献34015中药纳米技术353
151中药纳米技术的优势353
1511改善药理活性353
1512提高生物利用度353
1513靶向功能354
1514控释功能354
1515减少耐药354
1516增强稳定354
1517智慧型给药355
1518扩展给药途径355
1519中药製剂现代化355
152纳米中药的製备方法355
1521超细粉碎技术355
1522超临界流体技术355
1523超声速微射流技术356
1524微乳化技术356
1525高压均质技术356
1526包合技术356
1527微囊技术357
153中药纳米製剂常见类型357
1531纳米脂质体357
1532纳米粒357
1533微乳及纳米乳358
1534纳米包合物358
1535固体分散体358
1536磁性纳米载体358
154中药纳米技术的思考和前景359
参考文献36116生物技术药物纳米製剂364
161多肽和蛋白药物纳米製剂365
1611纳米粒365
1612脂质体368
1613水凝胶371
1614微乳372
1615多肽/蛋白质自组装体373
162纳米製剂用于疫苗递送373
1621纳米粒373
1622脂质体375
163核酸药物纳米製剂375
1631脂质複合物377
1632脂质体378
1633多聚複合物379
1634壳聚糖380
1635固体脂质纳米粒381
1636纳米凝胶381
1637多功能封套式纳米器件381
164结语382
参考文献38217纳米技术用于基因治疗389
171概述389
172基因载体389
173脂质体390
1731阳离子脂质体390
1732pH敏感脂质体391
1733温度敏感脂质体391
1734长循环脂质体391
1735免疫脂质体391
174高分子载体392
1741聚乙烯亚胺392
1742聚L赖氨酸393
1743壳聚糖394
1744聚醯胺胺394
1745聚酯396
1746含磷聚合物396
1747聚氨基甲酸酯397
175无机材料载体397
1751二氧化硅纳米粒397
1752氧化铁纳米粒398
1753羟基磷灰石纳米粒398
1754金纳米粒399
1755碳纳米管399
1756量子点399
176结语400
参考文献40018纳米敷料405
181纳米敷料的特点405
182纳米水凝胶敷料406
1821纳米材料複合水凝胶407
1822纳米水凝胶407
183纳米纤维敷料408
1831不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纳米纤维410
1832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纳米纤维410
1833天然高分子纳米纤维411
184纳米薄膜敷料413
1841浇铸制膜技术413
1842LB膜技术414
1843LBLSA膜技术414
185纳米银敷料415
1851银的抗菌性能及机制416
1852纳米银敷料的套用方式416
1853纳米银的毒性417
186树枝状聚合物417
参考文献41819纳米製剂的製备和检测仪器422
191纳米製剂的製备422
1911“自上而下”技术422
1912“自下而上”技术425
1913纳米製剂製备方法的比较429
192纳米製剂的检测仪器430
1921粒径检测仪器430
1922表面电位检测仪器433
1923外形检测仪器435
193纳米製剂生产实例439
1931Doxil439
1932Myocet441
194结语442
参考文献44220药物递送中纳米技术套用展望445
参考文献447
索引449
1452纳米粒321
1453固体脂质纳米粒322
1454树状大分子322
1455环糊精包合物322
1456微乳322
146眼用纳米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323
147治疗眼部感染的纳米给药系统323
1471氯霉素325
1472环丙沙星325
1473加替沙星326
1474氧氟沙星326
1475阿米卡星326
1476庆大霉素327
1477妥布霉素327
1478两性霉素B327
1479氟康唑327
14710阿昔洛韦328
14711更昔洛韦328
148抗炎和抗过敏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28
1481地塞米松329
1482双氯芬酸钠330
1483氟比洛芬330
1484布洛芬331
1485吲哚美辛331
149治疗青光眼的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31
1491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332
1492溴莫尼定333
1493乙醯唑胺333
1494盐酸多佐胺334
1495毛果芸香硷334
1410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剂眼用纳米给药系统334
14101贝伐单抗335
14102环孢素A336
14103雷帕霉素336
14104他克莫司336
141055氟尿嘧啶337
14106卡铂337
14107阿糖胞苷337
14108柔红霉素337
14109高三尖杉酯硷338
141010他莫昔芬338
1411其他眼用药物338
14111阿托品339
14112哌侖西平339
14113链激酶339
14114维甲酸339
14115维生素A及其酯339
14116血管活性肠肽339
参考文献34015中药纳米技术353
151中药纳米技术的优势353
1511改善药理活性353
1512提高生物利用度353
1513靶向功能354
1514控释功能354
1515减少耐药354
1516增强稳定354
1517智慧型给药355
1518扩展给药途径355
1519中药製剂现代化355
152纳米中药的製备方法355
1521超细粉碎技术355
1522超临界流体技术355
1523超声速微射流技术356
1524微乳化技术356
1525高压均质技术356
1526包合技术356
1527微囊技术357
153中药纳米製剂常见类型357
1531纳米脂质体357
1532纳米粒357
1533微乳及纳米乳358
1534纳米包合物358
1535固体分散体358
1536磁性纳米载体358
154中药纳米技术的思考和前景359
参考文献36116生物技术药物纳米製剂364
161多肽和蛋白药物纳米製剂365
1611纳米粒365
1612脂质体368
1613水凝胶371
1614微乳372
1615多肽/蛋白质自组装体373
162纳米製剂用于疫苗递送373
1621纳米粒373
1622脂质体375
163核酸药物纳米製剂375
1631脂质複合物377
1632脂质体378
1633多聚複合物379
1634壳聚糖380
1635固体脂质纳米粒381
1636纳米凝胶381
1637多功能封套式纳米器件381
164结语382
参考文献38217纳米技术用于基因治疗389
171概述389
172基因载体389
173脂质体390
1731阳离子脂质体390
1732pH敏感脂质体391
1733温度敏感脂质体391
1734长循环脂质体391
1735免疫脂质体391
174高分子载体392
1741聚乙烯亚胺392
1742聚L赖氨酸393
1743壳聚糖394
1744聚醯胺胺394
1745聚酯396
1746含磷聚合物396
1747聚氨基甲酸酯397
175无机材料载体397
1751二氧化硅纳米粒397
1752氧化铁纳米粒398
1753羟基磷灰石纳米粒398
1754金纳米粒399
1755碳纳米管399
1756量子点399
176结语400
参考文献40018纳米敷料405
181纳米敷料的特点405
182纳米水凝胶敷料406
1821纳米材料複合水凝胶407
1822纳米水凝胶407
183纳米纤维敷料408
1831不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纳米纤维410
1832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纳米纤维410
1833天然高分子纳米纤维411
184纳米薄膜敷料413
1841浇铸制膜技术413
1842LB膜技术414
1843LBLSA膜技术414
185纳米银敷料415
1851银的抗菌性能及机制416
1852纳米银敷料的套用方式416
1853纳米银的毒性417
186树枝状聚合物417
参考文献41819纳米製剂的製备和检测仪器422
191纳米製剂的製备422
1911“自上而下”技术422
1912“自下而上”技术425
1913纳米製剂製备方法的比较429
192纳米製剂的检测仪器430
1921粒径检测仪器430
1922表面电位检测仪器433
1923外形检测仪器435
193纳米製剂生产实例439
1931Doxil439
1932Myocet441
194结语442
参考文献44220药物递送中纳米技术套用展望445
参考文献447
索引449
图书前言
六年前,笔者组织翻译了美籍华人科学家王炳和教授主编的《Drug Delivery: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药物传递:原理与套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本专业领域产生较好的反响。这本书系统论述了药物递送的各个方面,包括药物递送中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问题、药物递送和靶向给药相关的基本科学问题、细胞学研究方法,特别是介绍了各种主要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包括前药、受体介导系统、多肽蛋白给药、基因递送系统、肺部递送系统、抗体介导系统、脂质体等。但这本书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涉及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很早就在药物递送上得到套用。1965年英国科学家Bangham发现脂质体的时候,就开始涉及纳米药物载体。到20世纪80年代时,国际上纳米技术在给药方面的套用达到了一个高度。当时的国内药剂学界也很早把纳米给药系统介绍到国内,并开始研究。当时把纳米粒写成“毫微粒”,“毫微”就是纳米的意思。
与国际上大量的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方面套用的着作比较,国内还没有专门介绍相应内容的着作,这和国内大量的纳米药学研究不相匹配。同时,国内也缺乏一本为刚进入或準备进入该领域进行科研和生产工作的工作者全面介绍该领域基础知识和发展的书籍。
本书即是基于上述原因进行编撰的。笔者作为主编联合几位副主编,组织该领域一线科研人员编撰此书。全书分为20章,涵盖了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套用的各个方面。本书在编撰格式上,也倾向于“手册化”,不仅各章内容都有主题,各小节和小标题也体现了“条目化”。读者很容易从中直接找到需要的内容。同时各章在行文方式上都比较独立,使它们都具有“独立”参考价值。每章详尽和最新的参考文献也为有特殊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文献追蹤的可能。“纳米技术”和“药物递送”涵盖了太多内容,它们交叉后又涉及很多问题,限于本书篇幅,不能全部纳入,希望在以后再出版时,进行补充。
笔者除了撰写部分章节外,还仔细阅读和核对了每一章,对某些不合适的概念观念进行了统一或修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格式统一和确认,力争做到全书正确、规範。
感谢参与本书的各位编辑。本书中的许多图被重新绘製,并与笔者进行许多细节上的讨论和确认。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本书得以出版。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普及知识,推进科研,指导生产,造福大众。
金义光2014年6月
纳米技术很早就在药物递送上得到套用。1965年英国科学家Bangham发现脂质体的时候,就开始涉及纳米药物载体。到20世纪80年代时,国际上纳米技术在给药方面的套用达到了一个高度。当时的国内药剂学界也很早把纳米给药系统介绍到国内,并开始研究。当时把纳米粒写成“毫微粒”,“毫微”就是纳米的意思。
与国际上大量的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方面套用的着作比较,国内还没有专门介绍相应内容的着作,这和国内大量的纳米药学研究不相匹配。同时,国内也缺乏一本为刚进入或準备进入该领域进行科研和生产工作的工作者全面介绍该领域基础知识和发展的书籍。
本书即是基于上述原因进行编撰的。笔者作为主编联合几位副主编,组织该领域一线科研人员编撰此书。全书分为20章,涵盖了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套用的各个方面。本书在编撰格式上,也倾向于“手册化”,不仅各章内容都有主题,各小节和小标题也体现了“条目化”。读者很容易从中直接找到需要的内容。同时各章在行文方式上都比较独立,使它们都具有“独立”参考价值。每章详尽和最新的参考文献也为有特殊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文献追蹤的可能。“纳米技术”和“药物递送”涵盖了太多内容,它们交叉后又涉及很多问题,限于本书篇幅,不能全部纳入,希望在以后再出版时,进行补充。
笔者除了撰写部分章节外,还仔细阅读和核对了每一章,对某些不合适的概念观念进行了统一或修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格式统一和确认,力争做到全书正确、规範。
感谢参与本书的各位编辑。本书中的许多图被重新绘製,并与笔者进行许多细节上的讨论和确认。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本书得以出版。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普及知识,推进科研,指导生产,造福大众。
金义光2014年6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