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是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民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学会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创办的中国地学会;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1935年,学会总部迁往南京;2012年,获民政部“4A级社会团体”;2015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社团能力建设项目”。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57个分支机构,拥有个人会员6万多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地质学会
  • 外文名: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 简称:GSC
  • 创办时间:1922年2月3日
  • 属性:非营利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
    4A级社会团体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现任领导:理事长:钟自然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 法定代表人:李金髮 

发展历史

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为1909年在天津创立的中国地学会。
1922年2月3日,学会在北京成立,是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
1924年1月5日,丁文江等六人联名在第二届年会上提出修改会章(1922年)第三条,在会员中增加通信会员和名誉会员,经大会通过。
1935年,学会迁往南京,峨嵋路21号。
南京峨嵋路21号南京峨嵋路21号
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学会会徽。
1940年,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歌词。
1943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九届年会通过在理事会中增设监事。
1996年,获国家科委“全国科学普及先进集体”称号,已连续五次荣获中国科协“全国先进学会”的光荣称号。
2012年,获民政部“4A级社会团体”。
2015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社团能力建设项目”。

组织体系

代表大会

  •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订、修改学会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会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制定学会工作方针和任务;
(五)决定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宜。
  • 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行使的职权:
(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或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三)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
(四)制定学会发展规划;
(五)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
(六)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七)决定会员的入会和除名;
(八)决定副秘书长和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聘任;
(九)向国家推荐重大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决定学会表彰和奖励事项;
(十)审定内部管理制度、筹集学会活动经费;
(十一)审议、决定学会其他重要工作。

机构设定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57个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工作委员会)。
名称主任秘书长
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王达
张林霞
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
侯增谦
王涛
岩石专业委员会
杨经绥
吴才来
地质製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
卢民杰
丁孝忠
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朱祥坤
李延河
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项礼文
姚建新
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陈毓川
毛景文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王汝成
蔡剑辉
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
陈建平
陈建国
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黄润秋
伍法权
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罗立强
吴晓军
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韩子夜
方慧
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朱立新
史长义
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
刘亚川
陈炳炎
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王苏民
赵志中
古地磁专业委员会
朱日祥
杨振宇
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
侯金武
郝爱兵
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
温宁
周华
农业地学专业委员会
黄学斌
熊自立
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
石建省
张发旺
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金之均
孙冬胜
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
姜玉池
裴建国
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张培震
刘俊来
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
于海峰
王惠初
煤炭地质专业委员会
张群
靳秀良
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
王贻水
王静纯
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
王志红
徐金芳
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
李建伦
陈正国
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
方洪宾
杨日红
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龙长兴
雷伟志
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刘宝珺
林畅松
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
郝梓国
郝梓国
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
寿嘉华
顾晓华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姜建军
王艳君
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
李烈荣
郑桂森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邓军
陈宝国
洞穴专业委员会
姜玉池
陈伟海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孟宪来
余际丛
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
贾跃明
彭健
地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张洪涛
王弭力
徐霞客研究分会
张宏仁
曲兴元
地质灾害研究分会
殷跃平
陈红旗
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
朱文鑒
胡远彪
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
赵竹占
胡平
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
张洪涛
施俊法
地学哲学研究分会
孟宪来
雷新华
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
许志琴
杨经绥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丰成友
王猛
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
马永生
翟刚毅
地热专业委员会
石建省
多吉
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
琚宜文
郑建中
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
王瑞江
梅燕雄
妇女工作委员会
吴淑琪
姚超美
化石保护研究分会
贾跃明
王丽霞

组织成员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个人会员6万多名,包括会员、资深会员、名誉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

业务範围

学会围绕中国地质科学技术与相关领域开展以下业务活动:
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同国内外地质科技团体和地质学家的联繫;
二、组织和承担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三、编辑、出版、发行学会主办的地质科技期刊;
四、向社会普及地质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五、开展继续教育,组织和承办各类技术培训或技术研讨班、研讨会等,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六、受挂靠单位国土资源部委託,负责中国注册地质师的资格认证的相关日常管理工作等;
七、开展地质科技谘询服务和地质科技开发工作;接受委託,对国家地质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进行科技谘询;开展地质科技项目论证、成果鉴定和奖励评审、文献和标準的编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评定等;
八、发现和举荐地质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在地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
九、向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十、承担上级单位交办的相关事宜和开展为会员服务的其他活动。

学术成就

学术交流

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30余个,涉及到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承办国际学术团体委託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经常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 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是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会议,旨在为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中国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学术年会学术年会

学术刊物

《地球学报》栏目设定包括综述与进展、争鸣与探讨、研究与调查、技术与方法、快报与短文、地质遗蹟与地质公园、信息与动态等;是中国科技期刊精品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核心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杂誌(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网站(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日本科学技术文献资料库(J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等国际期刊检索系统收录;《地球学报》通过全国地质图书馆与国外近200个科研教学单位及图书馆建立永久交换关係, 成为馆藏重要期刊之一。
《地质论评》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等。
《地质力学学报》主要报导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套用科研成果;被《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核心期刊资料库》、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JFD)、“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平台、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
《地质学报》被国际诸多知名资料库收录,如EI Compendex资料库,美国汤森路透Zoological Record,Biological Abstracts,BIOSIS Previews资料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资料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荷兰《地学资料库》,美国《GeoRef》资料库,万方资料库,维普资料库,同方资料库等。
《矿床地质》设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能源地质、院士论坛、青年矿床地质工作者园地、简讯等栏目;是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和《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s》(美国化学文摘)、《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誌)收录,并被国内的《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资料库》、《数位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位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资料库收录。
《岩矿测试》被美国《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剑桥科学文摘》、《史蒂芬斯资料库》,俄罗斯《文摘杂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摘的《分析文摘》和《质谱学通报-增补》,波兰《哥白尼索引》,《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国期刊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资料库》、《万方数据——科技化期刊群》、《数位化期刊——期刊论文库》、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等国内外18家资料库收录。
《中国岩溶》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员刊和《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资料库》、《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等重要资料库来源刊,主要栏目有岩溶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地貌与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岩溶矿产地质、岩溶勘探和测试技术等。
《地质学刊》主要刊载地质学以及边缘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最新学术成果;《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收录期刊,并长期被《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化学文摘:光碟版》等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收录。
《岩石矿物学杂》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问题讨论、综述与进展、方法与套用、学术争鸣、环境矿物学、宝玉石矿物学、综合资料、简讯等;被《全国报刊索引资料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俄罗斯文摘杂誌以及美国《Bibliography and Index of Geology》(BIG)、《Chemical Abstracts》(CA)、《GEOREF》、《剑桥科学文摘》等收录,并一直是《中国地质文献资料库》、《中国地质文摘》以及《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的核心期刊,还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资料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重庆维普)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收录为统计源期刊,已连续六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版)选定为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重庆维普)、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和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等收录。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学会设立的“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即“金锤奖”和“银锤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野外地质杰出贡献奖”(即金罗盘奖)、“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科普产品奖”,主要表彰在地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人才,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科普教育

  • 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地学夏令营已成为向广大青少年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良好习惯的重要平台,是中国最具特色和影响的青少年夏令营。
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会徽
“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石”为元古宙地层,“水”为古生代海相沉积,“山”为中生代造山运动,“土”为新生代主要沉积。这四字位置正好反映我国地理特徵,西边多山,东边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黄土堆积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阐述了地质学若干基本哲理。
会徽会徽
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 会歌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古生一代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会歌会歌

精神宗旨

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
积极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学风;
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学会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理事长
钟自然
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
李金髮
副理事长
朱立新、马永生、王香增、邓军、任辉、杜运斌、郝芳、侯启军、徐锡伟、郭正堂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届次年度理事长(会长)秘书长(书记)
1
1922
章鸿钊
谢家荣
2
1923
丁文江
谢家荣
3
1924
翁文灏
孙云铸
4
1925
王宠佑
孙云铸
5
1926-1927
翁文灏
周赞衡
6
1928
丁文江
李四光
7
1929
李四光
孙云铸
8
1930
朱家骅
孙健初
9
1931
翁文灏
孙云铸
10
1932 —1933
李四光
孙云铸
11
1934
谢家荣
孙云铸
12
1935
叶良辅
杨钟健
13
1936
杨钟健
黄汲清
14
1937
杨钟健
黄汲清
15
1938
黄汲清
田奇x
16
1939
李四光
尹赞勛
17
1940
尹赞勛
黄汲清
18
1941
翁文灏
朱 森
19
1942
朱家骅
计荣森
20
1943
孙云铸
尹赞勛
21
1944
李春昱
尹赞勛
22
1945
李四光
尹赞勛
23
1946 —1947
谢家荣
尹赞勛
24
1948
俞建章
尹赞勛
25
1948 —1949
李春昱
尹赞勛
26
1949 —1950
李四光
孙云铸
27
1951
李四光
孙云铸
*
1952
孙云铸
王鸿祯
28
1953
李四光
王鸿祯
29
1954 —1956
李四光
侯德封
30
1957 —1962
李四光
侯德封
31
1962 —1979
李四光
朱效成
32
1979 —1982
黄汲清
王泽九
33
1982 —1988
程裕淇
王泽九
34
1988 —1992
朱 训
王泽九
35
1992-1997
张宏仁
赵 逊
36
1997 -1999
宋瑞祥
王弭力
37
2000 -2005
田凤山
王弭力
38
2006-2008
孙文盛
朱立新
38
2008-2011
徐绍史
朱立新
39
2011- 2016.6
徐绍史
朱立新
资料来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地质学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