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猷元 。

基本介绍

  • 书名: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
  • 作者:戴猷元 
  • ISBN:9787122007346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基本信息

作 者:戴猷元 着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122007346出版时间:2007-08-01版 次:1页 数:328装 帧:平装开 本:小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科技 > 化学工业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过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萃取分离技术,展现了广阔的套用前景。《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系统阐述了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技术、液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膜萃取技术、胶团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外场强化萃取技术、其他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等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过程特徵、各类体系的分离工艺、套用实例和前景。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製药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信息

第1章绪论1第2章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技术3
21概述3
22络合萃取过程的特徵4
221分离对象的特性5
222络合剂的特性5
223稀释剂的选择6
224络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7
23络合萃取的相平衡及机理分析7
231络合萃取的相平衡描述7
232络合萃取的作用机制分析10
233络合萃取的两种历程11
24常用的络合萃取剂12
25络合萃取剂的再生方法15
251温度摆动效应16
252pH值摆动效应17
253稀释剂组成摆动效应17
254挥发性有机硷的pH值摆动效应18
26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19
261磷氧类萃取剂对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20
262胺类萃取剂对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23
27酚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31
271中性磷氧类络合萃取剂萃取酚类稀溶液33
272胺类络合萃取剂萃取酚类稀溶液35
273影响酚类稀溶液络合萃取的两个重要因素40
28有机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1
281苯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2
282脂肪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5
29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7
291羧酸、磷酸酯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9
292酚类有机物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9
293金属有机盐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51
294醇类稀溶液络合萃取的盐效应52
210两性官能团有机物稀溶液的络合萃取53
2101胺基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55
2102对氨基酚稀溶液的络合萃取57
2103氨基苯甲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59
2104对氨基苯磺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60
211络合萃取技术在分离纯化中的套用62
2111络合萃取分离双组分有机酸的基本原理62
2112乳酸乙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64
2113丙酸乙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66
2114乙醛酸草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67
2115乙醛酸乙醇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68
2116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工艺的选择69
212络合萃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套用70
2121醋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70
2122苯甲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72
2123H酸、DSD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73
2124含酚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75
2125苯胺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79
2126硝基苯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80
2127其他有机物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80
符号说明81
参考文献82第3章液膜分离技术85
31概述85
311液膜分离技术的特徵85
312乳状液膜与微乳液膜87
313支撑液膜90
314预分散溶剂萃取92
32液膜分离机理及促进传递95
321液膜分离机理的类型95
322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推动力96
323两种促进迁移100
33液膜体系的组成103
331膜溶剂104
332表面活性剂104
333流动载体(萃取剂)106
334膜内相(反萃剂)108
34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108
341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108
342液膜分离工艺条件的影响111
343液膜体系的渗漏及影响因素112
344液膜体系的溶胀及影响因素113
345支撑液膜体系的稳定性114
35液膜分离过程的数学模型115
351双膜模型115
352有效膜厚模型115
353渐进模型116
354支撑液膜传质模型117
36液膜分离技术的套用119
361烃类混合物的分离及其他气体分离119
362含酚废水处理120
363含氨废水处理120
364金属离子的分离121
365湿法冶金中浸出液的分离122
366液膜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套用122
37液膜分离过程的技术经济评价123
38液膜技术的新进展124
符号说明126
参考文献127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129
41概述129
42 超临界流体萃取体系的热力学和传递现象129
421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129
422超临界流体萃取体系的溶解度和选择性134
423超临界流体萃取体系的传热和传质135
43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和设备137
431超临界流体/固体萃取工艺137
432液体的超临界流体逆流萃取工艺138
433溶剂循环139
434溶质和溶剂的分离139
435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140
44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数学模型140
441固体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模型140
442多级逆流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模型142
45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套用143
451工业规模的套用143
452超临界流体萃取在其他方面的套用143
46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经济考虑144
符号说明144
参考文献145第5章双水相萃取技术147
51概述147
52双水相体系147
521双水相体系的形成147
522双水相体系的相图147
523常用的双水相体系及其相图148
524影响双水相体系的因素150
53大分子和颗粒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158
531分配理论158
532影响分配的因素161
533亲和双水相萃取168
54双水相萃取在生物技术中的套用169
541产品的浓缩169
542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169
543细胞及亚细胞的回收172
544生物小分子产物的萃取分离172
545与产物萃取分离耦合的生物转化174
55双水相萃取中的工程问题175
551双水相萃取过程及设备175
552高聚物及盐的去除、回收和循环180
符号说明180
参考文献181第6章膜萃取技术182
61概述182
62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183
621膜萃取的研究方法183
622膜萃取的传质模型183
63膜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187
631两相压差Δp的影响187
632两相流量的影响187
633相平衡分配係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187
634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188
64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的设计188
641各分传质係数关联式189
642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190
643中空纤维膜器纤维装填不规则特性的数学描述194
644纤维分布为常态分配时的RTD曲线198
645壳程子通道模型199
646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202
647螺旋管式中空纤维膜器的传质特性204
648中空纤维膜器的串联和并联208
65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208
651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特点208
652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传质模型209
653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强化210
66膜萃取过程的套用前景211
661膜萃取过程防止溶剂污染的优势211
662有机物萃取212
663金属萃取213
664发酵膜萃取耦合过程214
665膜萃取生物降解反应器215
666膜萃取技术付诸实施的关键215
67酶膜反应器及其套用215
671酶膜反应器概述215
672酶膜反应器的套用217
673酶膜反应器技术的发展前景220
符号说明221
参考文献222第7章胶团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224
71概述224
72胶团及胶团的性质224
721胶团的结构224
722胶团的性质225
723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225
73胶团萃取与浊点萃取230
731胶团萃取230
732浊点萃取230
74反胶团及反胶团的性质237
741反胶团的结构和性质237
742反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239
75反胶团萃取243
751蛋白质的反胶团萃取243
752各种体系参数对蛋白质反萃的影响249
753反胶团萃取动力学和反萃动力学250
754反胶团萃取和反萃的传质模型251
755反胶团萃取的过程开发253
756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套用举例254
76聚合物胶团萃取255
77聚合物反胶团萃取258
符号说明265
参考文献265第8章外场强化萃取技术268
81概述268
82萃取过程中附加外场的几种形式268
83电场强化萃取过程269
831静电场或交变电场对萃取过程的强化269
832直流电场对萃取的强化272
84电萃取设备内的流动及传质性能275
841电萃取设备内的两相流动特性275
842电萃取设备内的传质特性及设计277
85超声场对分离过程的强化278
851功率超声和超声空化278
852超声强化分离过程的四个效应279
853超声强化分离过程的研究实例284
86外场强化萃取技术的发展前景285
符号说明285
参考文献285第9章其他新型萃取分离技术288
91概述288
92萃取反萃交替过程288
921多级逆流萃取过程和萃取反萃交替过程289
922两种萃取反萃交替过程的比较291
923同级萃取反萃过程293
924萃取反萃交替过程的套用294
93解离萃取过程296
931解离萃取过程的特点297
932化学计量和萃取剂的酸硷性298
933解离萃取的分离因子302
934多级逆流解离萃取307
935萃取剂的类型及再生310
936有机溶剂的选择310
937解离萃取过程的套用311
94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315
941 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的特点316
942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的分离因子317
943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的套用318
95萃取与反应耦合过程319
951发酵反应过程中的产物抑制320
952萃取发酵耦合过程的特点320
953pH>pKa条件下的萃取321
954萃取剂的生物相容性322
955萃取发酵过程中操作条件的影响323
956萃取与反应耦合过程的套用前景326
符号说明326
参考文献327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套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