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为唐山路矿学堂机械科,始建于1919年。
近百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孕育了以沈志云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近10年来,学院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或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建立了全国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第一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和首批国家级机械基础教学团队;2007年机械工程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覆的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262人;现有本科生2300余人,涉及7个本科专业;连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主要专业:机械製造及其自动化等
- 学位点:博士
- 创建日期:1896年
- 前身:唐山路矿学堂机械科
大学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桢、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吴自良、陈能宽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近二十万优秀人才。
学院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其前身为唐山路矿学堂机械科,始建于1919年。1949年恢复成立机械工程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更名为铁道运输机械系,1972年学校内迁四川峨眉时更名机械工程系。1983年机械工程系先后分成机械工程一系、机械工程二系,1985年分出成立材料工程系。1994年正式成立机械工程学院。90年来,孕育了以沈志云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机械工程学院在科研、教学和学术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主持单位,学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建立了全国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第一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2007年机械工程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08年在全国近百所高校机械工程学科学术评估中总体排名12位。
学院现有本科生2993人,涉及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测控技术与仪表、工业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品牌专业;学院建有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四川省机械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
教学规模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各类研究生581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学院建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所属部分研究所为组成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科专业设定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车辆工程
|
|---------工业工程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5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省部级突贡专家1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76人;从国外引进和自主培养的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逐步成为学术带头人,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勇于开拓创新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研究领域
面向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矿企业、建筑工程等行业,在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机构学、机器人学与设计自动化、机械製造、机械电子工程、新型驱动技术、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汽车、热能动力机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在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物料搬运机械、列车空气动力学、隧道通风等方面的研究独具特色。
科研概况
5.有代表性的大型、尖端科研设备情况
* NENE-2液压伺服微动磨损试验机(法国进口)
* TE77高温可控气氛疲劳磨损试验机(法国进口)
* OLS1100雷射共焦扫描显微镜(日本进口)
* TALYSURF 6表面光洁度测量仪(英国进口)
* JD-1轮轨模拟试验机(自研)
* 显微硬度计(日本进口)
* 纳米划痕仪(瑞士进口)
* CB-466内燃机燃烧分析仪(日本进口)
* B&K3513振动噪声分析仪(丹麦进口)
* WHT-37水压试验台(自研)
* OHT-75多功能油压比例试验台(自研)
* 隧道压力波浅水槽模拟试验台(自研)
* 热线风速仪(进口)
* 传动试验台(自研)
* 四通道数字载入系统
* 数控车床
* 工业机器人感测系统
* 工作站及多种工程计算分析软体(进口)
6.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获奖情况)
* N1004型伸缩臂铁路起重机研製,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人-机系统可靠性新构思,199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可靠性研究,199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机构学、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及最佳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货柜搬运设备系统与套用基础理论研究,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通用桥门式起重机系列设计与套用基础理论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N1004型伸缩臂铁路起重机关键技术研究,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机械传动可靠性研究,199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重载线路钢轨波形磨耗成因及预防减缓措施(主研),200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焊缝材料的应变疲劳短裂纹行为与可靠性分析方法,200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U型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现代设计方法研究与软体开发,200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200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 20tU型门式起重机增吨改造研究,200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正在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部分)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微动摩擦学的基础理论和套用研究
* 863高科技项目:车辆空气动力特性研究
* 863高科技项目:基于模组化技术的产品协同智慧型设计系统
*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高速、重载波形磨损及接触疲劳的研究
* 霍英东科学基金:过渡区摩擦磨损机理的研究
*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金属滑动摩擦噪声的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混沌理论和控制的机构学新理论和新方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轮轨滚动接触表面波浪磨损及接触疲劳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应变的疲劳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複合微动损伤机理的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控制的机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铁道部计画项目:电气化铁道绝缘子带电水沖洗技术研究及装备的研製
* 铁道部计画项目:提速条件下货车RD2轴的疲劳断裂行为与安全评价技术的研究
* 四川省套用基础项目:起重与工程机械金属结构寿命周期可靠性CEA
* 四川省套用基础项目:内燃机排放性能的神经网路预测
* 军工企业项目:火炮后座人工检测系统
* 军工企业项目:火炮製动性能检测系统
* 横向项目:液压新产品开发
8.国内外科技交流情况
与国内许多铁路局、铁路工厂、工程局、设计院、科研院所以及大型工矿企业等有着密切的合作关係,共同研究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与海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学术团体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参加许多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许多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我校讲学,并有多位专家和学者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近几年来我院也先后公派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瑞士、日本等已开发国家进行学术访问或进修,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法4+4合作项目,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9.面向社会服务的领域
(1)起重运输机械与工程机械
主要涉及:铁路救援起重机,各型起重运输机械,货柜搬运机械,物流工程,结构强度分析、可靠性设计、动态仿真及CAD,铁路与公路施工、养护机械,盾构机与TBM掘进机,桥樑施工机械,组拼结构,无损检测及不解体检验等。
(2)摩擦学与表面工程
主要涉及:摩擦、磨损特性的测试分析(微动、滑动、滚动等各种接触方式,轮轨摩擦),摩擦材料的研製与开发,各类表面涂层和改性层的疲劳、磨损性能测试与分析,各类工程结构疲劳、断裂和接触力学计算,材料表面改性(化学热处理、全方位离子注入、薄膜沉积、电浆表面处理)。
(3)机构学、机器人学与设计自动化
主要涉及:机构设计,现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机构运动和动力设计,机械最佳化设计及理论,机械设计自动化,产品协同智慧型设计系统。
(4)机械製造与机械电子工程
主要涉及:参数化机电产品CAD/CAE/CAM/ CAPP软体开发,数位化机电产品虚拟设计、虚拟製造、虚拟装配和虚拟形象设计,智慧型化机电测控系统,製造业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及PDM管理软体开发,加工过程智慧型、仿真及自动化,网路化製造及製造过程信息化,工具机数控技术,模具製造技术,反求工程技术等。
(5)新型驱动技术
主要涉及:水压驱动技术,机、电、液複合驱动技术,电液比例控制技术,高速机车车辆主动、半主动减振器控制系统,电气化铁路绝缘子带电水沖洗车,高速列车减振器试验台,燃料电池技术,纳米加工定位技术等。
(6)机车车辆及城市轨道车辆
主要涉及:机车车辆总体、传动系统及设备设计,捷运与轻轨(含单轨铁路)车辆与设备设计,捷运与轻轨列车牵引计算软体开发,车辆半主动悬挂技术,动车组液力传动技术,机车车辆检修装备与试验技术(运用型机车定置滚动试验台、机车水阻试验台、牵引电动机反馈试验台、电器综合试验台等)。
(7)汽车与热能动力机械
主要涉及:单一燃料CNG发动机技术,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各种燃料内燃台性能试验,内燃机强度刚度分析,内燃机扭振整振动测试与计算分析,内燃机、汽车排放测试与预测,汽车模具、零部件新产品技术开发,太阳能船舶及工程船舶技术开发,汽车现代技术及维修技术培训教学。
(8)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主要涉及:供热工程技术,隧道和地下工程通风及控制技术,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研究与数值计算,隧道风洞试验研究和压力波浅水槽试验研究,高速铁路列车与磁悬浮列车空气动力学,高大厂房和建筑採暖及通风设计,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9)测控技术及仪器
主要涉及:智慧型化机械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检测与控制,自动检测系统,虚拟仪器设计,动力装置试验与检测技术,工业图象识别与处理技术。
现任领导
书记:战凤
副书记:李毅
院长:周仲荣 博士(法国)、教授、长江学者
副院长: 董大伟、李 芾、肖世德、刘启跃
院长助理: 王培俊、程文明
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鲁汉清
专业培养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製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套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製造、科技开发、套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套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套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车辆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车辆工程领域设计理论、製造知识、套用能力,能从事铁路、公路交通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计製造、科研开发、套用研究、运用管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机车车辆、城市捷运及轻轨车辆、汽车的设计製造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在城市交通系统从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有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设备、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远大于实际毕业生人数,就业率达100%。来约有25%的毕业生被推荐免试或考取硕士研究生。
工业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套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实际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各种机械产品、机电控制技术与系统、机械製造装备及自动化、计算机集成製造系统的设计、製造、科研、教学、开发、套用、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下设7个专业方向:工程机械、起重运输机械、机械製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及製造、机械电子工程、智慧型机电控制、工程软体。
专业课程: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底盘、CAD开发技术、工程机械套用管理及维修、铁路线路机械
起重运输机械:起重运输机械、起重机金属结构、起重机电传动与控制、起重机CAD、起重机最佳化及有限元
机械製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及製造、数控技术、现代製造装备设计、製造装备电器自动控制、机械製造自动化系统
模具设计及製造:材料成型理论基础、模具设计与製造、模具CAD/CAM、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系统CAD、机械系统控制、数控技术、机器人
智慧型机电控制:智慧型机电控制系统、单片机开发、现场汇流排与工业控制网路、光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
工程软体:资料库原理与设计、工程软体基础、计算机网路、模具CAD、动力学与计算机仿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