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群湛
李群湛,教授、博导。全国电磁兼容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电气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国家计委(中咨公司)谐波国标谘询专家、《铁道学报》编委、《继电器》编委、《机车电传动》编委。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群湛
- 国籍:中国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 主要成就: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 科研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牵引供电理论等
- 所在院校: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李群湛,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博导。
李群湛教授

1982.01—1982.08 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任助教
1985.03—1986.06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助教, 系主任助理
1986.06—1987.12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讲师, 系主任助理
1987.12—1988.10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系主任助理
1988.10—1990.04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副教授, 副所长
1990.04—1993.08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副系主任
1993.08—1995.06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1995.06—1996.09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
1996.09—2006.01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成就与荣誉
科研方向
电力系统分析,牵引供电理论,电能质量与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等
获奖情况
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首届“青年科技进步奖”;被四川省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被成都市评为“优秀青年教师”;被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授予“青年科技奖”;铁道部第三届优秀教材二等奖。
科学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1.2013~2014,铁道部:车网谐波传播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主持)
2.2013~2014,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控制方案研究(主持)
3.2013~2014,铁道部:高速列车与牵引供电系统的接口关係测试(主持)
4.2011~2012,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电力机车负荷特性仿真计算分析(主持)
5.2010~2011,浙江电网:电气化铁路负荷建模与仿真平台开发(主持)
6.2010~2011,国家863项目:过分相过电压过电流对检测列车的影响及其抑制技术(主持)
7.2007~201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项目: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2007BAA12B05](主持)
8.2007~2009,国家电网:电铁供电关键技术研究SGKJ[2007]102(主持)
9.2008~2009,铁道部重点课题:大秦线同相供电及提高电压质量现场实验设计方案研究[2007J035](主持)
论文成果
出版专着:
[1]李群湛着.牵引变电所供电分析及综合补偿技术.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李群湛,贺建闽着.牵引供电系统分析.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群湛,连级三.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群湛.电气化铁路并联综合补偿及其套用.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
[5]李群湛,贺建闽,解绍锋.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发表主要论文:
[1]李群湛,郭蕾*.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线上防冰技术研究[J].铁道学报.2013,35(10):46-51.EI
[2]李群湛,郭锴,周福林. 交流电气化铁路AT供电牵引网电气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2(01): 1-6.
[3]李群湛. 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J]. 铁道学报. 2010(04): 119-124.
[4]李群湛. 试论公用电网谐波(国标)的限值[J]. 铁道学报. 1995(S1): 123-127.
[5]李群湛. 牵引负载的三相等效模型[J].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4(12): 24-31.
[6]李群湛. 牵引变电所电气量的通用变换方法及其套用[J]. 铁道学报. 1994(01): 17-23.
[7]李群湛. 关于电气化铁道的负序影响与限制问题的研究[J]. 铁道学报. 1994(04): 21-27.
[8]李群湛,贺建闽. 牵引变电所基波和谐波通用模型[J]. 铁道学报. 1992(03): 22-30.
[9]李群湛,贺建闽,李曙辉. 牵引供电系统最佳化设计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2(01): 83-90.
[10]李群湛,汪永宁. 直接供电方式及其回流网的技术指标分析[J]. 铁道学报. 1991(03): 40-47.
[11]李群湛. 同相供电系统的对称补偿[J]. 铁道学报. 1991(S1): 35-43.
[12]李群湛. 谐波影响分析与算法研究[J]. 铁道学报. 1991(S1): 59-69.
[13]李群湛,张进思,贺威俊. 适于重载电力牵引的新型供电系统的研究[J]. 铁道学报. 1988(04): 23-31.
[14]李群湛. 三相牵引变电所不可调补偿的综合分析[J]. 铁道学报. 1987(01): 9-16.
[15]李群湛. 牵引变电所理想可调并联补偿的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87(03): 41-49.
[16]李群湛. 牵引供电系统并联补偿方法的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86(02): 85-98
授权专利:
[1]李群湛,贺建闽,易东等.一种基于YNd11接线变压器的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同相供电装置.ZL 2007 1 0050303.4
[2]李群湛,贺建闽,易东等.基于YN,vd接线变压器的铁道机车交流牵引同相供电装置.ZL 2007 1 0049655.8
[3]李群湛,贺建闽,易东等.一种牵送变电设备.ZL 2006 1 0021562.X
[4]周福林,李群湛,贺建闽等.一种牵引供电系统机车过分相过程中的过电压抑制装置.ZL 2008 1 0044670.8
[5]解绍锋,李群湛,陈民武等.电气化铁路同相牵引供电装置.ZL2010 20130294.7
[6]李群湛,陈民武等.电气化铁路无分相贯通供电装置.ZL 2010 2 0128752.3
[7]李群湛;贺建闽;周福林等.一种铁路AT供电装置.ZL 2009 2 0081796.2
[8]李群湛,贺建闽,解绍锋等.27.5kV电气化铁道AT牵引供电装置.ZL 2009 2 0078639.6
[9]周福林,李群湛,贺建闽等.一种牵引供电系统的单相铁磁谐振过电压抑制装置.ZL 2008 2 0063752.2
[10]李群湛,贺建闽,易东等.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ZL 2007 2 0081567.1
[11]李群湛,贺建闽,易东等.YN,vd接线变压器构成的铁道机车牵引同相供电装置.ZL 2007 2 0080521.8
[12]李群湛,贺建闽,易东等.一种交流-直流-交流牵引送变电装置.ZL 2006 2 0035214.3
[13]李群湛,贺建闽等.一种交流电气化铁路列车自动过分相装置.ZL 2004 2 0034779.0
[14]李群湛,贺建闽,张丽等.无功功率可调补偿装置.ZL 02 2 76294.9
[15]李群湛,贺建闽等.无功补偿装置.ZL 01 2 14571.8
[16]李群湛,贺建闽等.供电变换补偿装置.ZL 99 2 41360.5
[17]李群湛,贺建闽等.一种三相—两相平衡变压器.ZL 98 2 29582.0
[18]李群湛,贺建闽等.星形-开闭三角形接线牵引变压器.ZL95 2 42921.7
[19]李群湛,贺建闽等.增容形三相接线牵引变压器.ZL95 2 42857.1
[20]李群湛,贺建闽等.星形—多三角形接线平衡变压器.ZL 95 2 42858.X.
荣誉奖励
1、2012获第十一届詹天佑科学技术奖
2、2012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3、2010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4、2011年获全电缆贯通线路的研究一等奖
5、2010年获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电鉄供电关键技术研究
6、2010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第六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7、2009-2011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8、2007年获“青藏铁路站后试验工程—35kV长距离供电技术试验与套用”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9、2004年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10、1997年获铁道部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11、1992年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科研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牵引供电课题组,拥有扎实的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理论和列车运行模拟研究基础,熟谙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行业背景,具有丰富的现场测试经验和国家标準制定的经验,是一支团结稳定、不断引领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方向的专业研究力量。
课题组研发了多通道高精度的BDC-5型牵引变电站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多年来与铁路供电系统、城市轨道供电系统、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展开电能质量测试工作,已掌握大量典型交流铁路、城市轨道牵引变电所牵引负荷实测数据,这些为牵引负荷仿真的验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拥有BDC-5型牵引变电所电能质量监测装置、Matlab、PSCAD、ADPSS 、VC++.Net等电力系统仿真和软体开发平台。
老师:李群湛,贺建闽,黄彦全,解绍锋,黄治清,张 丽,易 东,马庆安,张丽艳,郭 蕾,刘 炜,陈民武。
博士:赵元哲,高 洁,邱大强,刘 航,南晓强,夏焰坤。
欢迎访问:铁道电气化重点实验室
课程教学
(1)博士生课程“供电系统分析及综合补偿技术”
(2)硕士生课程“供电系统补偿理论及套用”
(3)硕士生课程“系统可靠性原理”
(2)硕士生课程“供电系统补偿理论及套用”
(3)硕士生课程“系统可靠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