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与火:陶行知
《风与火:陶行知》是2012年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一心。
基本介绍
- 书名:《风与火:陶行知》
- 别名:随园大家丛书
- 作者:王一心
- 类别:图书 > 传记 > 学者 > 教育
- 出版社: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8月1日
- 页数:299 页
- 定价:28 元
- 开本:32 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65109737
- 语种:简体中文
- 商品尺寸:20.8 x 13.4 x 1.6 cm
- 商品重量: 240 g
- 条形码::9787565109737
内容简介
《风与火:陶行知》叙述了陶行知先生的学术人生。陶行知有一句话常挂在口头上:“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一生,轰轰烈烈做大事的一生。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可以说是在南京——南京市近郊的劳山,创办了晓庄师範学校。死后,他就埋在了曾寄寓了他人生伟大的理想、曾浸润了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的劳山脚下。

图书目录
壹蒋介石密令:通缉陶行知
一、劳资纠纷:事件的肇始
二、乘车事件:又一个“近因”
三、黄埔军校?晓庄学校!
四、《护校宣言》:骨气与血性
五、和“叛逆”冯玉祥的交谊
六、流亡日本
贰人生一大事:创办晓庄师範
一、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
二、学生时代,投身基督的怀抱
三、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美国的最终目标
四、教学合一:在南高师的教育改革
五、平民教育:到民间去的运动
六、一所新奇的学校
叄得而复失,晓庄学校又被查封
一、顾问《申报》
二、犀利文字再惹祸
三、“小先生运动”:小孩自动教小孩
肆育才学校:难童的福地
一、两广飞行演讲:反蒋
二、週游欧美,抗日宣传
三、真力量:生活教育
四、苦办难童学校
伍去了,不带走半根草
一、婚姻与家庭
二、变身民主斗士
三、重回晓庄:最后的告别
四、纷纷扰扰身后事
后记
文摘
后记
为真切地感受陶行知,我曾两次前往他的故乡。我驱车在皖南秀绝天下的名山异峰问疾速盘旋,追寻他高远志向的来源;在岸阔涧深的丰乐河畔伴水徐行,寻思他胸怀宽广的因缘。
我沿着东往徽州古城(歙县)去的大路,拐进一个静谧的村庄——黄潭源,在阿黄黑花们的追逐与狂吠下,院前屋后地转悠,试图找到一点陶行知出生地的与其有关的碎片残景,可惜一切都是不甘心的枉然,因为连村中最老的老人对于这个村庄来说都显得太年轻了。所幸在村民的指点下,在村东的一畦菜地里找着了憋屈地湮没在一蓬乱草中的陶家祖坟,这才对一路风尘颠簸有所交代。
我拾起一节芦苇秆,用力拨开墓碑前缠织的枯草腐藤,写着“陶氏祖墓”四个大字的石碑完整地显露出来,默立良久。陶行知成年后,大约只回故乡一次,不会不到他自小熟悉的祖墓上来吧?那时他多半雄心万丈,志在国家大众,也可能遭遇挫折,正要重新振奋,面对祖先,是否获得了一些启示或力量?
整整五百年前,陶行知的先祖子明公,不知何因一反江浙人氏恋乡重迁的习性,决然离开绍兴府,登舟逆水西行,由富春江经千岛湖而至新安江,于徽州府登岸,在离城数里之外的乡村定居下来。徽州虽也是千年古邑,但历史相较于绍兴还是年轻,富庶程度也不及,子明公却弃东南平原而择皖南山区,也似乎有遁世隐居之意。陶行知的母亲是歙县的邻县休宁人,陶行知的父亲先后在休宁万安镇开酱园、做“册书”(文书),陶行知小时候就在该镇街市上的一家经馆(私塾)念书。万安镇街市当年因处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终日人声鼎沸。可当年有多热闹,如今就有多冷清。当年最繁华拥挤的中街,如今却可以为你一人寂静地横陈。你也只能默默穿街而过,因为想找个问路的人也非易事。陶行知就读的吴家经馆就位于中街的一条只能单人出人的小巷内,紧闭的门扉破旧不堪,但是从外面还是可以看出房屋高阔,是箇中上生活水平的人家。陶行知的父母、外婆家都在街上开店,他上学放学穿梭于五色人等杂汇的街市,也算是从小见过花花世界的人了。
年岁稍长,陶行知随经营不善的父母回到黄潭源,那里离县城不远,他在县城基督教会办的一个免费学堂里读书,也曾跟父亲到城里去卖菜。那个学堂的洋人传教士老师对于陶行知后来成其为“陶行知”作用与意义非同小可。学堂的建筑如今还在,房屋花园都非常精緻,可是今人在原址上衔接出不知多少倍于原规模的宏大壮观的建筑作为陶行知纪念馆,却把原建筑挤压成一个非常可怜的存在了。
我寄宿在与古城一河之隔的山顶客栈,居高俯瞰,城郭尽收眼底。想陶行知早年,当也喜欢这样的视角,所以才能不恋家乡秀甲天下的山水,决然走出大山,拥有了更广阔的世界。
陶行知一生共生有四个儿子,如今都已不在。他的最小的一个儿子陶城刚于去年早春谢世,陶城的女儿打电话传来噩耗,令人唏嘘不已。几年前写陶行知,与他时有联繫。他为人豪爽率真、热情炙人,耄耋之年不改赤子之心,从他身上,颇能感受几分乃父性情。陶行知既损家为国,为人夫为人父则不免有所过失,人往往颂其德而掩其眚,我独不讳言。书成寄陶城,不免忐忑,不料陶城来电,声如洪钟,亟表同意,且道:“我若不实事求是,就不是陶行知的儿子!”令人感动。试看今日名人之后,几人有此胸怀!由此也可见陶行知家教家风非同一般。 值本校百一华诞,有此机会以陶传献礼,当然是一件荣幸的事。在此谨向教科院党委书记顾建军先生、院长鬍建华先生表示感谢;还要感谢南师大出版社编审丁亚芳女士,在写作与成书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与付出的心血。
序言
陶行知是一位民国人物,他生于清朝晚期,死于国民政府土崩瓦解之前,离开这个世界已经66年了,可是在人们的感觉里,他却新鲜得好像是一位当代人物。所谓不朽,大概指的就是这种精神生命的魅力吧?
陶行知是安徽人,南京人却妇孺皆知,陶行知对于南京也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以至于死后没有叶落归根,而是埋在了南京。他的中学、大学都是在南京读的。留学归来后,就在南京的高校工作。陶行知有一句话常挂在口头上:“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一生,轰轰烈烈做大事的一生。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可以说是在南京——南京市近郊的劳山,创办了晓庄师範学校。死后,他就埋在了曾寄寓了他人生伟大的理想、曾浸润了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的劳山脚下。他的双亲、髮妻、胞妹也都安葬在那里,五坟合一。所以说南京是陶行知的第二故乡,并非夸张之语。
在抗战之前的二十年里,像陶行知那样的“海归派”,除了入仕的不算,单是安身于大学教席的,也多有物质生活优裕、社会地位甚高的黄金岁月。而陶行知却不愿耽于安逸,而是走出象牙塔,放弃了“阳关道”,另选了一条崎岖的山路,披荆斩棘,踽踽独行。因此在这一群知识分子中,陶行知“另类”的标记很明显。自然的,他的人生价值也恰恰在于此。
从他的伟大行动、实践的本质来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一一可谓社会教育活动家。
陶行知是一位很有“异质”感的人,这使他不安于现状,不同于传统,不肯从众思维,而常思改变,勇于革新,喜另闢蹊径,故而他的教育思想及其所走的大众教育、教育救国之路,必然是独特的。“独特”是陶行知及其思想生命力长盛、薪火相传的火种。
由陶行知在教育界巨大的影响力,不免令人遐想:若天假其年,陶行知做了共和国的教育部长,今天会出现“人民满意的教育”吗?表面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事实上,对历史做假设并非一无意义。一是抗战胜利后,中共曾推荐陶行知做联合政府的教育部长,也曾不只一位中共重要官员当众表示要请陶行知做新中国教育部长的意愿,这种可能性原本存在;二是这样的假设,可给反思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提供参照。这也应是陶行知迄今不曾在人民心中远去、学陶蔚然成风、桃花盛开的真正意义吧?
作者简介
王一心,江苏南京人,研究生毕业于江苏省行政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插过队,当过兵。现为南京师範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馆员。198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张爱玲传记多种,另曾为丁玲、苏青、林语堂、梁实秋、陶行知等人作传,并着有百万字历史小说《太平天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