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永新教育作品15:中国教育评论
《朱永新教育作品15:中国教育评论》用理论、数据和案例的集合,评说成就,剖析问题,痛陈失弊。在作者的问题选单中,日渐变低的教师地位和薪资待遇、各大中国小学生厌学情绪高涨、职称改革的弊端、实施不完全的义务教育以及无时无刻不压迫着学生的考试等,都是我们不容忽视且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
基本介绍
- 外文名:Discourses on the education of China
- 书名:朱永新教育作品15:中国教育评论
- 作者:朱永新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0147246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535页
- 开本:16
内容简介
《朱永新教育作品15:中国教育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朱永新,1958年,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是中国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被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2009)、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8)、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2007)、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6)等,他先后求学于江苏师範学院(今苏州大学)、伤害师範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曾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苏州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20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400余篇,出版了30多部论着。朱永新有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他创办的教育线上网站,已经成为中国小教师的精神家园。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激情,感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其作品《我的教育理想》、《中国新教育》等,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畅销作品,印刷均超过20余版次,在观念和实践层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图书目录
走出教育的沼泽地(卷首诗)
上篇(1949-1989)
第一章 中国教育:成就与失误
一、 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
二、 失误:徵兆与后果
三、 超越教育困境
第二章“老九”咏叹调
一、 强烈的反差
二、 深层的原因
三、 让福音在现实的乐池中奏起
第三章 厌学心态透视
一、 厌学众生相
二、 工具主义的悲剧
三、 社会巨观引导机制失衡
四、 亡羊仍需补牢
第四章 畸形的结合
一、 亦步亦趋:教育与政治
二、 貌合神离:教育与生产劳动
三、 出路选择:建立新型关係
第五章 杯水车薪
一、 教育经费纵横谈
二、 基础教育不“基础”
三、 可怕的吞噬
四、 寻求新机制
第六章 艰难的步履
一、 教育传统的阻力
二、 教育模式的转换
三、 扬起教改的风帆
第七章 职称变奏曲
一、 难以消失的不和谐音
二、 活力与惰性
三、 走出职称误区
第八章 德育忧思录
一、 令人心忧的现状
二、 唯智主义的阴影
三、 催人思索的对策
第九章 家教“幼稚病”
一、 过度化教育
二、 价值薰陶:不平衡表征
三、 金科玉律:追求和谐
第十章 希望之光
一、 人的呼唤:一块基石
二、 环境宽鬆:四根支柱
三、 主体自觉:六个观念
中篇(1990—2003)
下篇(2004-2010)
上篇(1949-1989)
第一章 中国教育:成就与失误
一、 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
二、 失误:徵兆与后果
三、 超越教育困境
第二章“老九”咏叹调
一、 强烈的反差
二、 深层的原因
三、 让福音在现实的乐池中奏起
第三章 厌学心态透视
一、 厌学众生相
二、 工具主义的悲剧
三、 社会巨观引导机制失衡
四、 亡羊仍需补牢
第四章 畸形的结合
一、 亦步亦趋:教育与政治
二、 貌合神离:教育与生产劳动
三、 出路选择:建立新型关係
第五章 杯水车薪
一、 教育经费纵横谈
二、 基础教育不“基础”
三、 可怕的吞噬
四、 寻求新机制
第六章 艰难的步履
一、 教育传统的阻力
二、 教育模式的转换
三、 扬起教改的风帆
第七章 职称变奏曲
一、 难以消失的不和谐音
二、 活力与惰性
三、 走出职称误区
第八章 德育忧思录
一、 令人心忧的现状
二、 唯智主义的阴影
三、 催人思索的对策
第九章 家教“幼稚病”
一、 过度化教育
二、 价值薰陶:不平衡表征
三、 金科玉律:追求和谐
第十章 希望之光
一、 人的呼唤:一块基石
二、 环境宽鬆:四根支柱
三、 主体自觉:六个观念
中篇(1990—2003)
下篇(2004-2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朱永新教育作品15:中国教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