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陪孩子成长

陪孩子成长

陪孩子成长

我们的文化中向来流淌着婉约的血液,所谓木强则折,绘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缓冲。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叛逆、防备心强,他们在学习成长,在学会自我思考之前势必要遭遇孤独的绝境,他们把心事掩埋是因为多变的情绪不能被他人理解,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内心的彷徨甚至无助,这时候,绘画可以作为他们的解语话,读懂了他的话,你就读懂了他。严虎、刘冬编着的《陪孩子成长(绘画让你更了解孩子)》是一本关于儿童成长的书,把他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归纳成一个体系,提供最有益的指导。

基本介绍

  • 书名:陪孩子成长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页数:167页
  • 开本:16
  • 品牌:人民卫生出版社
  • 作者:严虎 刘冬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1719801X

内容简介

严虎、刘冬编着的《陪孩子成长(绘画让你更了解孩子)》通过一个个案例,解读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行为及心理问题,如尿床、孤僻、胆小、任性、学习偏科、厌学等,并告诉家长如何通过绘画了解孩子的内心,如何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作者简介

医学博士,心理医生,临床催眠师,国内权威绘画技术领域专家,湖南省心理卫生协会艺术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大学生心理谘询委员会心理专家、中南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心理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医生。

从事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心理谘询与治疗工作多年,在运用绘画评估和治疗方面有大量成功案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具有独到的见解,曾多次在国内各类学术会议报告个人绘画技术研究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已着有《青少年图画心理分析手册》(中南大学出版社)、《解析焦虑》(人民
卫生出版社)、《健康睡眠100问》(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着作。国家二级心理谘询师,绘画心理技术导师,婚姻家庭咨
询师,叙事谘询师,OH牌谘询师,郑州市智慧人生心理谘询
室谘询师,河南省心理谘询师协会会员,“周末有伴”电视
旅游交友节目组特邀专家。毕业于中南大学,自幼热爱文
学,喜欢探究人性,多次为省级报刊杂誌撰稿。系统接受了
大量心理谘询技术培训,尤其是绘画心理技术。擅长儿童青
少年心理谘询及婚姻家庭谘询

图书目录

一、我没有妈妈
二、漂亮妈妈和手机
三、不爱说话的孩子
四、咬嘴唇的女孩
五、乖孩子的暗黑世界
六、骗钱去上网
七、房子还是家
八、我不喜欢画画
九、遇见考试焦虑
十、没有任何要求的孩子
十一、谁也别想伤害我的家
十二、谁是妈妈
十三、追求完美
十四、放我出去
十五、无动于衷的武器
十六、五彩缤纷的小树苗
十七、小小的家,大大的电梯房
十八、“网瘾”
十九、帮帮孩子
二十、暴力女生的房子
二十一、蜗牛写作业
二十二、我喜欢的男生
二十三、压力山大
二十四、一个小男孩的两年时光
二十五、一杯水的温暖
二十六、我喜欢钱
二十七、心里只有自己

文摘

这些都在提醒家长,孩子已经长大了,不是原来那个百依百顺的小宝宝了,开始成长为少女,并且开始对异性关注了。当然,她的成长还是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的,责任感的加强虽然还不足够有力,但是比从前已经明显很多,而且孩子并不是粗枝大叶、随随便便的性格,她还是很细腻,并且追求完美的。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再加强严格的要求,学习上的失误可以从其他方面找一下原因。
不过,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太追求完美,她不过是个不到1l岁的孩子,太严格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不乏造成强迫的可能。教育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活计,我们还是把节奏放慢一点,等孩子慢慢长大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轨迹,不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这实在不公平。苹果树有苹果树开花的时间,柳树有柳树吐絮的日子,苹果树不是柳树,柳树不是苹果树,它们没什幺可比性。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不要为了大人的脸面让孩子急着长大。孩子长得有快的,有慢的,他们总要长大,总要成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和欣赏孩子的一切,接受他们目前的不完美,给他们留出长大的时间。
妈妈的话:
我仔细想来想去,自己的性格里确实也有急躁和焦虑的一面,有时也会有尖刻的时候。虽然不少研究教育,也看了不少书,但是教育孩子真的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因为孩子也在长啊。我很爱很爱女儿,希望给她最好的照顾,也希望她是最出色的。看着她都这幺大了还是要操这幺多心,心里就很着急,其实孩子已经很好了。她心地善良,会替人着想,特别会照顾小弟弟、小妹妹们,很知道让着他们,我不开心的时候还能像个小大人那样安慰我……我是不必对她要求太高了。她要是什幺都能做好、还要我们乾什幺呢?现在我庆幸的是其实我已经看出来孩子的青春期初期的心理变化,而且没有粗暴地干涉她,更没有粗暴地对待她的感情,而是能像朋友一样聊一些女孩子的话题,其实聊到最后根本没有让人担心的事情,我很欣慰。现在孩子对我也比较信任,我不知道到了她12岁、13岁或者更大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做亲密的朋友,但是我很感激我们相处的时候这种最好的朋友的感觉。其实,在远离家乡的异乡,她给了我更多情感慰藉。我比她需要我更需要她,所以才会无时无刻地关注她,我也要做一些我自己应该关注的事情了。这样孩子的压力会小得多,我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的……一切都会好的……
关于这幅画,可以看出的是:一,孩子对家长有要求、有想法,虽然作为乖孩子,没有在言语上继续要求下去,但是一直在潜意识中存在被忽略的感觉;二,妈妈的身上有不少适应障碍带来的焦虑、抑郁的情绪,但是我很高兴看到她是有悟性、能理解,也愿意接受变化的。这样,对这幅画的分析就有了积极的意义,帮助我们在了解孩子方面更进了一步。
所以说,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不可避免地犯一些缺乏经验的错误,但是最可贵的是家长愿意成长,愿意接受改变,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教育。另外,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里不要只看孩子的言语,要多看看孩子的行为,多关注孩子的内心,给孩子好的生活并不是只要好的物质,最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内心,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甚至可能会造成孩子成年后的困扰。最后,对于孩子来说,她需要的无非是家长用态度表示:我爱你,你很重要,无论怎幺样你都很重要。当家长用行为和言语表示了这种态度之后,孩子自然安心踏实,安全感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了。
谁也不是天生会当好家长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也在长大、在成熟,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这个过程何其美好。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多学学教育知识,适当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对自己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P11-12

序言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都偏爱竹,爱它的柔韧,爱它的坚挺,我最爱的是它每长一段都会有一个“小结”。从事绘画心理分析多年,总是这也匆匆那也匆匆,虽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如果不能将这些年的收穫融汇起来,终究是难弃浮躁之嫌。在这一段匆匆的旅程之后,停下脚步,让所有的蓄积沉澱,对自己,对后来的学习者,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在繁华落幕的深夜里问自己,为什幺要选择绘画来作为自己在心理学大道上的研究工具,又为什幺要以那些未长大、未成熟的孩子们为主要研究对象。或许这里头也藏了一点私心,一个彷徨的爸爸的私心,看着我那不满周岁的女儿那清澈纯真的笑容,我这个没有一点经验的爸爸常常会忧虑,她这般单纯可爱,对我如此依恋,但她终究要长大,等她长到7岁、lO岁、15岁、18岁,她的快乐无忧又是否能延续呢?我怕有一天她长大了,会像其他小孩一样叛逆,会离我越来越远,更怕她在生活的压力下彷徨无依的时候找不到宣洩和发现问题的路口。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与我有相同的忧虑,所以这一路我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因为为这是我所能想到的给天下所有的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绘画心理测验与分析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和肢体的交流模式,避开了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採用绘画这种好玩儿、有趣的方式作为沟通的媒介。我们的文化中向来流淌着婉约的血液,所谓木强则折,绘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缓冲。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叛逆、防备心强,他们在学习成长,在学会自我思考之前势必要遭遇孤独的绝境,他们把心事掩埋是因为多变的情绪不能被他人理解,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内心的彷徨甚至无助,这时候,绘画可以作为他们的解语话,读懂了他的话,你就读懂了他。在文明发达的今天,喜欢绘画并善于绘画的孩子越来越多,绘画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形式,而是每个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当我们藉助绘画,就画论画,而不是直斥矛盾的时候,孩子们会更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我们也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儿童和青少年的绘画特点。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新生的力量,他们的眼眸里充溢着希望,他们本身就造就着美好。我一直想要写一本关于儿童成长的书,把他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归纳成一个体系,提供我所认为的最有益的指导,希望有想法的同志们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陪孩子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