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信念与追求
《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是华中师範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多年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共分九个部分,内容包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义务教育应免费;基础教育应加强;高等教育应改革;师範教育应转型;民办教育应发展;终身教育待建构;教育决策应科学;教育发展新视野等。
基本介绍
- 书名:教育的信念与追求
-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 页数:544页
- 开本:16
- 作者:周洪宇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3037977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教育的信念与追求》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洪宇,1958年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範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设定委员会委员、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长期教育研究史和教育政策问题,近年重点研究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多项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杂誌和报纸,发表多篇文章。有的政策性建议(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等),通过全国人大,反映到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促成了有关政策出台。研究成果十余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着有《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论》、《中部教育论》、《乐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授访谈录》、《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怎样做人大代表》、《怎样写人大议案》等,主编或参与主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陶行知教育学说》、《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阳光教育对话录》、《阳光教育实践行》等。
长期教育研究史和教育政策问题,近年重点研究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多项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杂誌和报纸,发表多篇文章。有的政策性建议(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等),通过全国人大,反映到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促成了有关政策出台。研究成果十余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着有《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论》、《中部教育论》、《乐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授访谈录》、《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怎样做人大代表》、《怎样写人大议案》等,主编或参与主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陶行知教育学说》、《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阳光教育对话录》、《阳光教育实践行》等。
图书目录
自序
教育的信念与理想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阳光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题中之义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高教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是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终身教育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立德立功立言是育人的至高境界
义务教育应免费
义务教育应实行全免费
全免费应当从农村开始
义务阶段教材应当免费
义务阶段教材循环使用
发行教育支票实有必要
教育投入应儘早达到4%
治理乱收费须标本兼治
免费教育应有法律保障
基础教育应加强
农村教育是最大扶贫工程
实验学校应成为示範基地
“灰色教育”顽症鬚根治
合育理念符合时代要求
意商培养尤须提上议程
特殊教育应当儘快立法
生存教育亟待大力提倡
重视加强校园安全立法
贫困生资助体系应完善
健康教育应该高度重视
建立健康教育三大系统
重视未成年人网路保护
高等教育应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高考公平从指标投放始
高等教育应当协调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不容忽视
学位制度亟待改进完善
儘快加强学位立法工作
研究生髮展应遵循规律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助学贷款制度宜早实行
大学生医保体系要健全
大学生就业困局宜破解
就业歧视应予立法禁止
师範教育应转型
师範教育体制急需改革
教师教育应寻新突破口
师範转型应当统筹规划
高等师範面临严峻挑战
中等师範调整不宜过急
实施三大师资建设工程
推行教师定期轮换制度
公办国企教师同一待遇
内地香港教师培养比较
师範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国小教师培养模式演变
未来师範教育发展走向
募师支教凸现职能缺失
教师入职应当进行宣誓
民办教育应发展
民办高校亟待政策扶持
民办高校发展的新经验
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启示
规範民办高校招生管理
湖北民办教育发展反思
民办高校如何走得更好
终身教育待建构
迈向新世纪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的理念与现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策
如何去建设学习型城市
终身教育立法迫在眉睫
教育决策应科学
教育决策谘询亟待加强
应建立教育谘询委员会
应设立教育公平委员会
教育决策应建立新机制
教育评价应当走向中立
教育研究应实现科学化
教育史志研究应当加强
教育发展新视野
小康社会教育谈
小康社会与教育
教育发展新趋势
教育出路重探寻
教育投入须增加
教育督导应立法
教育运动新走向
中部教育应崛起
发展模式重定位
科教优势重审视
人才结构新探讨
科教优势应发挥
汉港交流与合作
香港爱国学校观
华人社会文化谈
教育的信念与理想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阳光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题中之义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高教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是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终身教育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
立德立功立言是育人的至高境界
义务教育应免费
义务教育应实行全免费
全免费应当从农村开始
义务阶段教材应当免费
义务阶段教材循环使用
发行教育支票实有必要
教育投入应儘早达到4%
治理乱收费须标本兼治
免费教育应有法律保障
基础教育应加强
农村教育是最大扶贫工程
实验学校应成为示範基地
“灰色教育”顽症鬚根治
合育理念符合时代要求
意商培养尤须提上议程
特殊教育应当儘快立法
生存教育亟待大力提倡
重视加强校园安全立法
贫困生资助体系应完善
健康教育应该高度重视
建立健康教育三大系统
重视未成年人网路保护
高等教育应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高考公平从指标投放始
高等教育应当协调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不容忽视
学位制度亟待改进完善
儘快加强学位立法工作
研究生髮展应遵循规律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助学贷款制度宜早实行
大学生医保体系要健全
大学生就业困局宜破解
就业歧视应予立法禁止
师範教育应转型
师範教育体制急需改革
教师教育应寻新突破口
师範转型应当统筹规划
高等师範面临严峻挑战
中等师範调整不宜过急
实施三大师资建设工程
推行教师定期轮换制度
公办国企教师同一待遇
内地香港教师培养比较
师範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国小教师培养模式演变
未来师範教育发展走向
募师支教凸现职能缺失
教师入职应当进行宣誓
民办教育应发展
民办高校亟待政策扶持
民办高校发展的新经验
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启示
规範民办高校招生管理
湖北民办教育发展反思
民办高校如何走得更好
终身教育待建构
迈向新世纪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的理念与现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策
如何去建设学习型城市
终身教育立法迫在眉睫
教育决策应科学
教育决策谘询亟待加强
应建立教育谘询委员会
应设立教育公平委员会
教育决策应建立新机制
教育评价应当走向中立
教育研究应实现科学化
教育史志研究应当加强
教育发展新视野
小康社会教育谈
小康社会与教育
教育发展新趋势
教育出路重探寻
教育投入须增加
教育督导应立法
教育运动新走向
中部教育应崛起
发展模式重定位
科教优势重审视
人才结构新探讨
科教优势应发挥
汉港交流与合作
香港爱国学校观
华人社会文化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