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新域与範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
《学术新域与範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是着名教育家、教育史学家周洪宇教授撰写的国内外第一部关于教育活动史的研究专着,旨在介绍何为教育活动史以及如何从事教育活动史的研究与写作。作者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史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不同,是后两者的基础与前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以往忽略教育活动史及其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大缺陷。作者阐释了教育活动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对以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作了细緻的论述,且在书中佐之以丰富的教育活动史研究案例,进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述了教育活动史这一新的研究取向与叙述体系。《学术新域与範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积极倡导开展教育活动史研究,推动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研究範式的转换,以更好地发挥教育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其富有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人物活动与思想、制度结合,巨观与微观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特点鲜明,引领新风,开启新域。
基本介绍
- 书名:学术新域与範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
- 作者:周洪宇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0973807, 7560973809
- 外文名:Academic Neofield and Paradigm Transition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423页
- 开本:16
- 品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学术新域与範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集中反映和体现了笔者关于教育活动史研究的看法。笔者试图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巨观背景下,思考国际教育史学与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新的“活动-思想-制度”三分法的教育史研究对象理论。
作者简介
周洪宇,195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範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北京师範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谘询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问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的四个世界》、《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画传》、《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中部教育论》、《乐为教育鼓与呼》、《怎样做人大代表》、《怎样写人大议案》等专着。主编并出版《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陶行知研究在海外》等论着。研究成果10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和中职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等多项人大建议,促成了国家有关政策出台。2008年12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9年1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和中国教育宣传网等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活动史研究总论
第一节 教育活动史研究述论
一、追求全景式总体史的研究宗旨
二、以民众的教育生活为研究重点
三、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研究取向
四、地上与地下、史学与文学、书面与口述三结合的大史料观
五、“视情而定”的理论与方法论
六、採取“善序事理”的叙事形式
第二节 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
一、视野下移:社会科学共同认可的研究取向
二、教育活动史:教育史学的原始构成板块
三、研究重心:着眼于各类教育的日常活动
第三节 关于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学科性质史学论
二、研究对象三分论
三、研究重心下移论
四、理论、方法现代论
五、学科功能双重论
六、学术传统继承论
七、学术表述规範论
八、教育史分期三段论
九、学者素养要素论
十、未来发展多元论
第四节 《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编写构想与编写大纲
一、编写构想
二、编写大纲
第二章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活动史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陶行知的早期生活与教育经历
一、时代与环境
二、求学经历
第二节 陶行知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
一、一个大家庭
二、两次爱情与婚姻
第三节 陶行知的师友交往活动
一、江浙教育前辈群体
二、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
三、共产党人学生群体
第四节 陶行知的政治活动
一、参加辛亥革命地方起义
二、领导南京“五四”爱国运动
三、支持晓庄师範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
四、回响“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
五、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
六、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
第五节 陶行知的教育生涯
一、主持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教育科,提倡高等教育革新
二、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推动全国教育改革
三、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四、发起乡村教育同志会,推行乡村教育运动
五、创办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发动普及教育运动
六、成立国难教育社和生活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
七、主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推动民主教育运动
第六节 陶行知的办学活动
一、创办晓庄师範学校实践生活教育理论
二、成立山海工学团力倡普及教育运动
三、兴办重庆育才学校追求教育救国理想
四、创办重庆社会大学培育高级革命人才
第七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传播与研究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日韩的传播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欧美的影响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国港、台地区的影响
第三章 中外教育家教育活动史个案研究
第一节 韦卓民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一、教会大学的宗旨是“训练新中国领导人才”
二、教会大学教育应该致力于“综合东西文化”
三、教学与研究是大学教育的两翼
四、聘请一批优秀教师是办好大学的关键
五、要办好大学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
六、大学校长应会做校友及筹募办学经费的工作
第二节 在“两C”之间徘徊与抉择的张凌高
一、坐在火山口上的校长
二、选出教会系统,面向社会需求
三、文理渗透,教学与科研并举
四、提倡爱国,崇尚求实与服务于社会
第三节 杜威教育思想在华传播及其影响
一、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二、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孟禄在华教育活动记
一、20世纪10年代
二、20世纪20年代
三、20世纪30年代
第五节 从船工之子到教育大师——牧口常三郎的教育生涯
一、本土文化的浸染
二、西方文化的洗礼
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四、亲身实践的结晶
第四章 教育改革、运动、实验等教育活动史研究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战线斗争
第二节 “五四”教育改革
一、确定改革标準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四、改进教育管理
五、制定“壬戌学制”
六、调整课程设定
第三节 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一、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
二、生活教育运动的现状扫描
三、生活教育运动的未来展望
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启示
一、教育实验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发展规律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历史启示
第五章 相关研究文献
第一节 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一、教育史是什幺:面向历史本身的问题探索
二、理解的套用:基于生活与实践之上的视野融合
三、教育活动史: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构境
第二节 实践品性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
一、关注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实践立场
二、走向生活: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的实践品性
三、教育口述史:实践品性视域下教育史研究的一种形态
第三节 微观史学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
一、微观史学的兴起及其研究特点
二、中国教育史中的微观研究
三、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对象及内涵
四、微观史学对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教育活动史研究原则简论
一、多微观研究,少巨观研究
二、多事实研究,少理论研究
三、多日常叙事研究,少宏大叙事研究
四、多深度描述研究,少浅度描述研究
第五节 试论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
一、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概念辨析
二、关于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的争鸣
三、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第六节 新时期中国教育史学的四大研究範式
一、回归传统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二、现代化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三、叙事史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四、活动史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参考文献
第一节 教育活动史研究述论
一、追求全景式总体史的研究宗旨
二、以民众的教育生活为研究重点
三、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研究取向
四、地上与地下、史学与文学、书面与口述三结合的大史料观
五、“视情而定”的理论与方法论
六、採取“善序事理”的叙事形式
第二节 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
一、视野下移:社会科学共同认可的研究取向
二、教育活动史:教育史学的原始构成板块
三、研究重心:着眼于各类教育的日常活动
第三节 关于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学科性质史学论
二、研究对象三分论
三、研究重心下移论
四、理论、方法现代论
五、学科功能双重论
六、学术传统继承论
七、学术表述规範论
八、教育史分期三段论
九、学者素养要素论
十、未来发展多元论
第四节 《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编写构想与编写大纲
一、编写构想
二、编写大纲
第二章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活动史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陶行知的早期生活与教育经历
一、时代与环境
二、求学经历
第二节 陶行知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
一、一个大家庭
二、两次爱情与婚姻
第三节 陶行知的师友交往活动
一、江浙教育前辈群体
二、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
三、共产党人学生群体
第四节 陶行知的政治活动
一、参加辛亥革命地方起义
二、领导南京“五四”爱国运动
三、支持晓庄师範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
四、回响“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
五、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
六、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
第五节 陶行知的教育生涯
一、主持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教育科,提倡高等教育革新
二、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推动全国教育改革
三、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四、发起乡村教育同志会,推行乡村教育运动
五、创办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发动普及教育运动
六、成立国难教育社和生活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
七、主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推动民主教育运动
第六节 陶行知的办学活动
一、创办晓庄师範学校实践生活教育理论
二、成立山海工学团力倡普及教育运动
三、兴办重庆育才学校追求教育救国理想
四、创办重庆社会大学培育高级革命人才
第七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传播与研究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日韩的传播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欧美的影响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国港、台地区的影响
第三章 中外教育家教育活动史个案研究
第一节 韦卓民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一、教会大学的宗旨是“训练新中国领导人才”
二、教会大学教育应该致力于“综合东西文化”
三、教学与研究是大学教育的两翼
四、聘请一批优秀教师是办好大学的关键
五、要办好大学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
六、大学校长应会做校友及筹募办学经费的工作
第二节 在“两C”之间徘徊与抉择的张凌高
一、坐在火山口上的校长
二、选出教会系统,面向社会需求
三、文理渗透,教学与科研并举
四、提倡爱国,崇尚求实与服务于社会
第三节 杜威教育思想在华传播及其影响
一、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二、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孟禄在华教育活动记
一、20世纪10年代
二、20世纪20年代
三、20世纪30年代
第五节 从船工之子到教育大师——牧口常三郎的教育生涯
一、本土文化的浸染
二、西方文化的洗礼
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四、亲身实践的结晶
第四章 教育改革、运动、实验等教育活动史研究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战线斗争
第二节 “五四”教育改革
一、确定改革标準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四、改进教育管理
五、制定“壬戌学制”
六、调整课程设定
第三节 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一、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
二、生活教育运动的现状扫描
三、生活教育运动的未来展望
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启示
一、教育实验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发展规律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的历史启示
第五章 相关研究文献
第一节 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一、教育史是什幺:面向历史本身的问题探索
二、理解的套用:基于生活与实践之上的视野融合
三、教育活动史: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构境
第二节 实践品性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
一、关注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实践立场
二、走向生活: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的实践品性
三、教育口述史:实践品性视域下教育史研究的一种形态
第三节 微观史学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
一、微观史学的兴起及其研究特点
二、中国教育史中的微观研究
三、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对象及内涵
四、微观史学对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教育活动史研究原则简论
一、多微观研究,少巨观研究
二、多事实研究,少理论研究
三、多日常叙事研究,少宏大叙事研究
四、多深度描述研究,少浅度描述研究
第五节 试论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
一、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概念辨析
二、关于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的争鸣
三、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第六节 新时期中国教育史学的四大研究範式
一、回归传统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二、现代化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三、叙事史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四、活动史範式的教育史学实践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学术新域与範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