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物修复师

文物修复师

文物修复师是一个专业对破损文物进行修复的职业,作为文物修复师,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标準和培养机制不健全,中国的文物修复师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截至2012年,全国仅有2000人左右,严重影响着文物的保护状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文物修复师
  • 类别:职业
  • 内容:专业对破损文物 进行修复
  • 特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 别名:古代医生

基本信息

文物修复师是负责对出现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的职业,文物修复师对文物修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每次修复都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文物的修复全过程及前后状况。修复一件文物,他们常常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一件文物最终被定为国家三级、二级或者一级,与修复时是否充分保留、展示其历史文化信息,有着很大关係。由于文物修复场所处于博物馆中,与文物库房相伴,多数文物修复师养成了不主动邀请亲友前往工作单位的习惯,所以在一般人看来,文物修复从业人员颇为神秘。

工作範围

文物修复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修复虽在目的、方法上存在差别,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质、原味上仍是相同的。
商业修复的要求则更高,需把破损的器物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和颜色,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的视觉效果。
古陶瓷修复一般须经检测、清洁、加固、粘接、补配等十多道工序,而作色作旧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一项非常细緻的工作,不仅要求修复员有纯熟的技巧,更要对色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修复者需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力作为支撑,否则会失掉文物的古韵。

修复技术

文物修复工作一般需要经过光谱分析、绘图、粘补、加固、补型、金箔回贴等多道技术工序。

加固

用注射器将液体加固剂对準风化的文物注射,加固剂通过石质孔隙渗入文物体内,从而对被风化的砂岩进行加固。

补型

补型是对文物缺失部位的修複方法,补型时要根据史料、造型本身的对称性,辨别出残缺部位原本的模样,再对缺失部位延伸造型。如果找不到依据,宁愿保持原样,也不能擅自发挥。补型的原料也极其严格,比如砂浆要用由文物所处地相同质地砂岩磨成的粉。

金箔回贴

是修复的另一重要环节。若用新金箔修复,既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也缺乏历史厚重感,一般採取把多余的旧金箔分层,再移植到空缺处的方法,也可理解为“植皮手术”。
在这个环节中,修复师要用镊子揭取严重起翘、捲曲和脱落的金箔,并将其按手的编号装入密封袋中。之后,要用熨斗进行平整软化,再用手术刀逐层分离,然后进行除污、压平,最后按色泽和完好度分类。由于旧金箔既薄又脆,处理起来必须十分小心,工作人员往往要屏住呼吸。

入行準则

1、文物修复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
2、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
3、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緻且耗时很长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文物也有生命,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

行业现状

文物修复师人员缺乏
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中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物工作已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而中国仍停留在抢救性保护阶段,也就是说“快不行了才去救”。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文物修复师的缺乏。
据估计,中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全国也不过2000人。大足石刻博物馆自1990年成立以来,保护技术部仅有12个人。
地位低下
文物修复师说是学术、社会、经济地位都没有的“三无”人员,不管修多少文物,也不给评研究员。在中国的职业大典里有1838种职业,却没有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每年新入行的人,最多只能留下1/3。
传承困难
中国开设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的工艺美术类院校只有17所,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更多要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且必须经过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跟着师傅先看3年,自己琢磨,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想独立完成工作,至少需10年以上的职业修行。
行业标準缺失
在中国,传统修复技术大多凭的是个人经验,不像西方是专业修复师经过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澱形成的一个标準化準则。同样作为文物大国,义大利在20世纪初就建立了相关规範和标準体系,而中国上世纪80年代才有《文物保护法》,2012年,《中国文物保护修复行业标準》仍在起草中。
面临职业危害
修复师们长期接触各种化学物质、粉尘、X光辐射等,由于工种小,至2012年仍未被纳入职业病防治範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物修复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