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南京医科大学学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因患黑色素瘤去世后,按其遗愿身体捐献给母校用于医学解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娟
- 外文名:lijuan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江苏
- 出生日期:1991年
- 毕业院校:南京医科大学
李娟出生于1991年,她的人生很不平坦,她的母亲曾因脑血管破裂做过大手术,双耳听力严重损伤,而且身体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仅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她还有一个弟弟,也因为贫困很早就辍了学。李娟之所以能够上大学是因为申请了助学贷款。“她特别节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她和我们一起逛街的时候几乎从来不买东西。洗漱用品只要没用完,就绝对不会买新的。”她的班长刘君茹告诉记者。但是就是这样一名女生,学习成绩却非常优异。刘君茹告诉记者,在入学后唯一的一次考试中,总分50分的卷子李娟考了48.5分。
李娟是南京医科大学的一名普通大学生,患有黑色素瘤。李娟曾把这个病当做慢性咽炎到附近的一些小医院里去医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此后断断续续的两个月,她都是这幺过来的,直到后来始终不好,家人才开始重视,带她到省里的医院去检查,最后在上海被确诊为黑色素瘤。在临终前,她做了一个很多人不敢想的决定,那就是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母校做科研。
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很低。由痣转化成黑色素瘤,一方面和基因有关,同时也有外在条件的影响,比如痣反覆被磨擦、破溃。“良性的色素痣边界光滑、形状规则圆润、色彩单一,而黑色素瘤的边缘则呈波浪或踞齿状,颜色也是红蓝相杂或红黑相杂的。
“南医大护理学院2011级的李娟同学因罹患黑色素瘤不幸去世,遗嘱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学校,供医学事业研究和发展。”从前晚开始,这条微博在网路上逐渐蔓延。
2月28日上午10时46分,当21岁的李娟走向生命的尽头,她却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她给所有相识或陌生的人带来的是震撼、是温暖、是感动……
黑色素瘤为何如此恐怖?医生介绍,就现有的医疗技术来说,对扩散如此之快的黑色素瘤确实没有任何好的医疗方法,放化疗包括后面的中药,对延缓病程的发展几乎没有什幺作用”。
入学才两个多月,就被诊断出黑色素瘤
1991年3月,李娟出生在宿迁市泗阳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去年夏天,她提着行李,出现在南京医科大学的校园里。“李娟是个恬静的女孩,脸上总带着笑容,当大家围在一起讲话时,她静静地听着;说到开心的地方时,她脸上会绽开甜甜的笑。”李娟的班主任,南医大2011级护理4班班主任陆希回忆着对李娟的最初印象。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她。
两年前的痣 是祸根
早在2009年,李娟的病就已经让她与高考失之交臂。
那时,她的左前额长了一颗痣,去泗阳县人民医院做去痣手术,医生在病理检查中,就查出有黑色素瘤。
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又前往江苏省人民医院做扩大性切除手术,当时就发现有皮内质恶变。
去年12月上旬,父女二人前往上海的长海医院就医。随后,李娟被确诊为黑色素瘤患者,而且已经进入中晚期。
“当时医生把我拉到一边说,黑色素瘤已经扩散到喉咙、眼睛和胃部,已经不能做手术了,没有救了。人最多还能撑一年,快的话也就两三个月。”晴天霹雳在李大军头上炸响。虽然他没有把结果直接告诉李娟,但作为医学生的女儿,还是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了自己的病情。
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李大军,带着女儿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治疗数月却日益严重
懂事的李娟已经开始思考不要成为家庭的包袱。她对父亲说,“爸爸,你就放弃我吧,不要带着我东奔西跑了,我们要现实一点,国际上都没药治这种病,我们家里又这幺困难,钱全花完了,以后日子怎幺过啊?”
在北京恆安中医院,医生给出了细胞免疫治疗的疗法,并且明确说,这个病治不好,只能吃药延缓生命。
对于一个被病痛笼罩的家庭,李娟的治疗让家里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前几年,李娟的母亲因脑血管破裂做过大手术导致丧失劳动能力,双耳听力严重损伤,当时就花费了4万多元钱,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父亲打零工来维持。
从北京拿回来的药,并没有让李娟的病情有所起色。2012年1月17日,李娟走进宿迁市宿城区红十字医院住院。看着身边日益憔悴的父亲,李娟却坚强地安慰父亲,“爸爸,我们要现实一点,我知道这种病治不好,但是我走的时候要快快乐乐的。”
从年初四开始李娟就发高烧了,严重的时候烧到39摄氏度,当时李娟已经不能吃饭了,浑身疼痛。2月16日,李娟已经基本不能讲话,李大军带着病入膏肓的女儿回了家。
立下遗嘱:遗体要捐献给医学
其实,李娟在去世前的两个多月,就计画着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学校解剖。
“在上海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孩子就跟我说,‘希望能拿我做案例,能用我这个小生命,让南医大的教授们研究出新药,挽救更多的人,我也想永远留在医科大学。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大学学业,我的人生才跨出这一小步,老天就要夺走我的生命。”
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娟还不忘安慰家人,“爸爸,如果哪一天我走了,你们要想开点,要多吃饭,少一点烦恼,家里还有小弟陪你们呢,不要把钱都花在我身上。”
弥留之际,她娇嗔地抵着父亲的头,“爸爸,笑一个”“亲亲,爸爸”。
由于病魔的拖累,李娟复读过,经历了两次高考,“去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之所以选择医科大学,就是想做医生,想懂一点医学知识,她说这样对自己有好处,也能救一些人。”
生命在痛苦的挣扎中一点一点流逝,2月28日上午10:46,李娟在家中平静地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对父亲喃喃地说:“我听到学校120来接我了,我要回到学校去!”
她是南京第5497名志友 这幺年轻的捐献者很少
昨天,记者来到南医大的“志友”办公室,打开登记在册的“志友”名录,李娟的名字写在最后一个,这是28日才刚刚添上去的,是南京第5497名“志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李娟(南京医科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