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城
南汉城,位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清永陵东南约3公里,苏子河南岸,二道河环绕其东、东北二面而过,城北隔苏子河距永陵镇约1.5公里,东北隔二道河距赫图阿拉城约0.6公里,西临觉尔察山城。一为汉代高句丽县治,一为汉玄菟郡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汉城
- 所在地: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基本信息
南汉城,位于清永陵东南约3公里,苏子河南岸,二道河环绕其东、东北二面而过,城北隔苏子河距永陵镇约1.5公里,东北隔二道河距赫图阿拉城约0.6公里,西临觉尔察山城
考古内容
高句丽县治,位于永陵砖瓦厂(新宾县第一砖瓦厂)处,当地称作温家窑的地方。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汉朝大军分水陆两路进攻朝鲜,夏尼奚谿相参杀右渠降汉,卫氏朝鲜逐亡。汉武帝在卫氏朝鲜及秽貊之地置四郡:真番、临屯、乐浪、玄莬主。玄莬郡辖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抚顺编年史》17页)。汉武帝开朝鲜,以高句丽为县,后汉因之,故地在今奉天兴京城北(《地名大辞典·高句丽县》此条方向有误,应为兴京城西)。 经考古调查,遗址残存:东城墙长315米,西城墙75米,北城墙315米,南城墙被砖瓦厂取土破坏,长度不详。占地约10万余平方米。城内外出土汉代绳纹瓦、捲云纹瓦当残片,曾出土一块完整的绳纹筒瓦及五铢钱、铁器残段。 玄菟郡一迁址,在高句丽县治东北,二道河环绕其东北而过。 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设定玄菟郡。初居沃沮城(今朝鲜鹹境南道鹹兴地方),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图受貊人侵扰迁此。《汉书·昭帝本纪》载:元封五年(前76年)夏六月,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辽东,元封六年(前75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又《后汉书·东夷传》也载: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玄菟复徙句丽。又据《三国志·东夷传》东沃沮条载:玄菟后为貊夷所侵,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据《西汉会要》玄菟郡元始二年(前85年)平方公里人口2.6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高句丽发展壮大起来出沸流水(今富尔江),逐渐向西延伸,逼近玄菟郡与高句丽县,东汉政府决定玄菟郡治再次西迁至今抚顺市劳动公园汉城遗址地方。辖上殷台、西盖马、高显、侯城、辽阳五县。 汉玄菟郡自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迁此,至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共驻189年。 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抚顺市博物馆、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2006年十月《辽宁省新宾永陵南城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汇报》材料:城址起筑在一河沿台地上,土夯城墙,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现残长166米,东西宽136米(其中东墙残长80米,南墙长136米,西墙残长166米,北墙已经被水沖毁无存), 城墙下宽18米,上宽9.7米,存高4.3米,剖面整体呈梯形,并有阶梯状现象。根据夯筑方法及墙内包含物,现存城墙经过三次修筑。 第一次夯筑的城墙位于现城墙内侧,基残宽6.5米,上残宽1.8米,存高3.3米。可能为高句丽县最初的县城城墙。 第二次夯筑的城墙倚在第一次城墙外侧,基残宽3.5米,上残宽2.8米,存高4米,外侧呈斜坡状,似为补筑,但与第一次墙体结合紧密。与第一次城墙相比,二次城墙夯筑较一次城墙略显粗糙。可能为玄菟郡迁此后补筑。 第三次夯筑城墙倚二次墙体外侧起筑,基宽8米,上宽5米,存高4米,外侧上部呈二级阶梯状,下部呈漫坡状。夯筑较二次城墙粗糙,不甚坚实。另在近城墙内壁根基处,发现一处筑墙时压在墙内的遗址。三期城墙可能为高句丽占侵此城时又行补筑。三期城墙外侧呈漫坡状,不利防守,攻城者极易登上墙顶。由于东墙距离二道河较近,因此,防水也可能是三期城墙的作用之一。 城内发掘文化堆积可分为三期。即一期汉代文化堆积,二期高句丽时期文化堆积,三期辽金时期文化堆积。 一期汉代文化遗蹟,官署主要集中在城的中部偏北,发现若干组高台建筑及甬路6段;生活区可能在城内的东南一带。地层出土遗物尤为丰富,其中建筑构件为大宗。有鸟篆“千秋万岁”瓦当,另有多枚繁体“千秋万岁”瓦当残部及板瓦、筒瓦等。另有多种生产、生活用具等。从2号大型建筑遗蹟夯土台上发现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和用河卵石铺成的甬路以及建筑周围散落的大量板瓦和筒瓦,说明早期此城建筑等级较高。在夯土台範围内出土的模製泥质灰陶四界格莲花纹瓦当,在魏晋时期遗址中常见。这次出土此瓦当与汉代瓦片陶质极其相近,证明了在汉代这种瓦当已经出现,使模製四格莲花纹瓦当向前推移了300多年。 二期高句丽时期此城的性质不明确,发现的主要是生活遗蹟,集中分布在城的东南部,出土的陶器等生活用器几乎都在此区。发现的遗蹟有房址10座、灰坑5个、灶址1个。多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方位角多在268--275度左右,穴深20-35厘米之间,室内都有火坑、烟道。出土器物陶器有:陶钵、陶罐、陶壶、陶盆、陶瓮、陶甑、陶奁等;铁器有:铁镞、铁钉、铁带扣、铁门枢、铁铲等;铜器有:铜镞、铜带钩、铜饰件、铁铤铜镞等;建筑构件有:瓦当、板瓦、筒瓦等;另外还有兽骨、鹿角等。 三期辽金时期发现的主要是在北的一处大型建筑及在城内发现的若干个白灰池、和泥池、灰坑等,基本不见生活遗蹟。出土的也是一些建筑构件、砖瓦等。推测当时是祭祀的场所。 该建筑应为三间,外有迴廊,有后、左、左壁,无前壁。前为门,有后门。出土有板瓦、筒瓦、滴水瓦、兽面纹瓦当等,在西壁附近发现螭首形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