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白求恩大夫》是上海电影製片厂、八一电影製片厂联合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由张骏祥、李舒田、高正执导,谭宁邦主演,村里、英若诚、吴雪、杨在葆、田华等出演,于1965年完成,1977年正式上映。

该片根据周而复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出生命的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张骏祥、李舒田、高正
  • 编剧:张骏祥、赵拓
  • 主演:谭宁邦
  • 製片人:徐进
  •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製片厂、八一电影製片厂
  • 中文名:白求恩大夫
  • 外文名:Bethune Medical、Béthune médicale
  • 出品时间:1965年
  • 製片地区:中国
  • 类型:剧情、传记
  • 片长:107分钟
  • 上映时间:1977年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着名外科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求恩从西班牙马德里前线回到美洲,在加拿大和美国旅行演讲。在国际援华会的支持下,他立即组成了一个医疗队,决定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38年初他远渡重洋,突破重重阻挠,到达延安,并在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这里,白求恩被任命为军区的医药顾问,受到根据地干部、战士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刚刚安顿好,白求恩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军区所属医院进行了视察。他发现这里的情况比想像的还要差,没有正规医院,没有正规手术室,缺乏有技术的外科医生,缺乏必备的医疗器械。为了解决这些困难,白求恩首先向军区司令员请示,办一个示範的后方医院,调各分区最好的医生来加以训练。然后,他又写信让加拿大的朋友寄一些医疗器械。在训练班,白求恩自己撰写讲义,向学员们认真传授外科手术的技术。学员们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十分刻苦,因此,也增加了白求恩的信心。经过培训,军分区各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白求恩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最前线为伤员做手术。
一次,三五九旅在山西灵丘打一个比较大的伏击战。白求恩率医疗队奔赴前线,在一个破庙里,白求恩布置了一个手术室,为伤员做手术。徐连长负重伤,失血过多,白求恩抽自己的血为徐连长输血,挽救了徐连长的生命。眼看炮火紧逼破庙,有的炮弹就落在庙的附近。白求恩仍坚持做完最后一个手术才撤离。
白求恩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奇蹟发生,许多外界不了解的事情。他希望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情况,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他决定回加拿大一趟,军区开了欢送会,童秘书、方大夫送白求恩到小河边。突然远方传来紧急集合号声,白求恩停下脚步决定暂时不走了,觉得这里更需要他。白求恩又上前线了,并转战各处,最后参加了着名的黄土岭战役。
在前线的临时手术室,白求恩正在做一个手术,敌人突然进行猛烈的进攻,方大夫劝白求恩赶快撤离,白求恩说这是一个腹部手术,一定不能耽搁,否则有生命危险。他坚持做完了手术,但在手术中手指却被划破。后来回到医院,白求恩又坚持做了两个手术,不慎手套破了,手被感染,他不幸患上血液中毒症。由于根据地医药缺乏,白求恩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配音
白求恩谭宁邦----
方兆元村里----
童秘书英若诚----
于部长邢吉田----
司令员吴雪----
徐连长杨在葆----
孟奶奶陈立中----
老冯田华----
小邵何立己----
贾护士师伟----
老张仲星火----

职员表

製作人导演编剧摄影配乐剪辑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录音
徐进张骏祥(总导演) 李舒田 高正张骏祥 赵拓吴印鹹(总摄影) 马林发 寇纪文吕其明朱朝升韩尚义乐羽侯吴江海
指挥
姚笛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白求恩
    演员:谭宁邦
    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着名外科医生。远渡重洋,突破重重阻挠,到达延安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性格开朗、直率、倔强、幽默,对伤病员有着慈母般的关怀,具有高度革命责任感,对工作要求严格;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同志的批评锋芒毕露,不留情面,但无半点敌意;严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的错误,从不文过饰非。
  •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方兆元
    演员:村里
    土生土长的中国八路军医生,放牛娃出身,敦厚朴实,性格倔强,为了革命的需要自己苦学作医生,顽强地探索和追求着现代医疗技术,为此甚至不休息以至于昏倒。
  •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童秘书
    演员:英若诚
    朴实无华的中国知识分子,乾净利落洒脱。他作为翻译和秘书伴随白求恩左右,辗转于前线、后方,尽职尽责,帮助白大夫深入地了解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风俗和思想感情。
  •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徐连长
    演员:杨在葆
    英勇的八路军连长,在战斗中受重伤,需要输血,但血浆粉用完了,是白求恩把自己血输给了他。伤愈后,他带着被自己击毙的敌人中将的领章和指挥刀前来向白求恩报喜。
  •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老冯
    演员:田华
    表面上是个农村媳妇,实际是借村妇的公开身份做掩护的八路军地下医生,在敌人眼皮底下照料伤员。曾在保定学过一年医,因为战争中断学业,日本法西斯夺走了她爱人的生命。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插曲
曲名作词作曲
《游击队歌》
贺绿汀
贺绿汀

幕后花絮

  • 为了扮演医生方兆元,演员村里到医院体验生活两个多月,光在手术室里就呆了一个多月。他天天参加手术,不仅观看了手术,还学会了打结缝合、递器械等技能,而且像真正的大夫一样天天“查房”“值班”。
  • 片中白求恩骑的大白马,因关係到重要剧情,导演张骏祥要求马不但要强壮还要有灵气,道具员跑了好几个军马场才找到合乎要求的马,又专门请了马夫来侍候,辗转各外景地拍摄时以专车接送。
  • 该片有一场白求恩在河滩上走的戏,因为是内外景衔接拍摄,摄影棚所搭的近景需要大片鹅卵石,上海的石头块头与色彩与外景地的石头差别较大,用塑胶又达不到真实质地,导演就让美工用卡车从冀中运回十几吨鹅卵石。
  • 张骏祥在影片完成后,总觉得还缺少一场白求恩和广大根据地军民在一起的戏,想在灵丘游击战之后增加一场军民联欢,但因为影片被搁置而没能补拍。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获奖奖项获奖方
1978年
义大利墨西拿电影节
评审会荣誉提及
《白求恩大夫》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1951年,文化部暨中央电影局就曾準备把周而复的小说《白求恩大夫》拍成电影并由作者亲自改写剧本。周而複写了初稿,但交出后此事不了了之。
1957年至1958年,伊文思来华时提议拍摄白求恩的传记影片,并在文化部有关领导陪同下专门找周而复讨论改编事宜,周欣然同意。但不久后周出国10个多月,而这期间伊文思离开中国,《白求恩大夫》的拍摄又被搁置。不过,伊文思的建议启发了上影厂的编导张骏祥,他开始深入蒐集、阅读关于白求恩的书籍和白求恩写的的书信。此时,八一厂也在抓同一题材,赵拓编写了《永远不灭的光辉》。经协调,上影与八一厂共同联合拍摄《白求恩大夫》 。
剧本改编
1962年,张骏祥与赵拓一起沿着当年白求恩走过的路线作了一次旅行,採访见过白求恩的老乡、与白求恩共事过的八路军医务人员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在构思剧本时,编导面临的困难是白求恩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却不直接与日本侵略者正面斗争,其活动的环境是抗日根据地,面对的是抗日军民。可是,电影需要戏剧矛盾,编导不能将白求恩与抗日军民设成对立面。不能为歌颂白求恩而贬低八路军人员,反之亦不可。经过思考,张骏祥尝试设了两条矛盾线:一是白求恩对医疗技术的较高要求与根据地医疗条件及医务人员技术无法达到之间的矛盾;二是根据地的特殊情况与白求恩对此暂时不了解而造成的矛盾,两条矛盾线冲突的结果是:业务上白求恩帮助了八路军医务人员,根据地军民则以自己的的行为使白求恩了解了八路军。
1963年,张、赵合作完成剧本并徵求了小说作者周而复的意见。剧本在《人民文学》1月号上发表。文学剧本分为五章《白求恩大夫》,第一章写白求恩在加拿大和西班牙的事迹,后四章写其来华后的活动。由于拍摄条件困难,所以影片没有拍第一章。张骏祥很担心没有第一章的铺垫,观众会不知道白求恩对法西斯的憎恶程度,会不理解影片中白求恩的某些行为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摄影与美术
该片的摄影师吴印鹹,在抗战期间与白求恩大夫朝夕相处近两个月,亲自拍摄过白大夫的活动,白求恩大夫生前的最后一幅照片就是出自他手。因此,能拍摄《白求恩大夫》,他感到很激动,把对白求恩大夫的怀念之情都倾注于拍摄中。他不仅在案头準备阶段对全片用光、色彩、时空转换等做出总体构思,而且每场戏实拍时的场景、色调、气氛都有具体设计。冯医生在片中仅有二十几个镜头,但吴印鹹对第一次样片中这个角色的造型不满意,找来化妆师,研究冯医生扮演者田华的脸型,反覆设计打光方法,从不同侧面拍了六张照片进行比较,才找到最佳角度定下人物造型。
为了使美术设计贴近导演和剧本的风格,韩尚义到山西、河北等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走访,参观了白大夫住过的房子、睡过的炕,这些生活素材使他意识到影片的美术设计应该是朴素的、真实的,要力求做到环境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例如,在设计冀中的孟奶奶家之前,他先在笔记本上列出道具单,连扫帚、水勺有几笔都列清楚,然后当地採购实物。画设计图时也处处从当地风地习俗取材设计。该片有大小四十余堂布景,光白大夫住过的地方就有六处,医疗单位有七个。为了避免雷同,韩尚义先根据文学剧本画了一张“白求恩行动路线示意图”,又设计了“《白求恩大夫》美工设计提要”,根据不同地区设计不同的建筑式样。
推迟的上映
1965年9月,影片完成,报送文化部审查,因文化部电影局正值“整风”,停止审片,再加上江青于同年1月审查样片后声称毛主席写过文章的题材根本不能拍,致使该片无法发行。首映式推迟到1977年的国庆节。

影片评价

该片是一部充满革命的现实主义并具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作品。创作者的朴质、严谨的艺术手法,处处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它们没有惊险的场面,却始终紧紧地扣住人们的心弦。作者对于人物是精心刻画的,即使一些较为次要的人物也很有特色。(原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文殊评)
该片的突出长处在于真实,它从实际生活出发,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重複,而是经过集中、概括,达到典型化,所以具有极在的真实性。它注意揭示生活本质的真实性,也非常注意艺术细节的真实性的处理,较好地做到了本质内容的真实和外在形式的真实的统一。影片中,晋察冀边区的景物、风光、八路军和民众的衣着、气质使人一看就觉得“像”。(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李少白评)
该片在表现战争年代时,却很注意生活情趣,设计了吃水饺、拍照片、逗小狗等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细节。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每一细节都落在人物性格刻画和歌颂军民渔水情上,错落有致,颇具匠心。这些生活细节的表现没有损害白求恩的艺术形象,反而丰富了人物性格。该片满怀激情地表现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游击队之歌》先后两次围绕着人物,构成某种别有诗意的意境(《当代电影》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白求恩大夫(1965年谭宁邦主演电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