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俄土战争
第七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806-1812年,土耳其企图用战争进行报复,因为当时俄国正与法国(1805~1807)、伊朗(1804~1813)进行激战。
1806年,奥斯曼帝国受到法国拿破仑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国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遭到惨败,决定对俄国进行军事行动,以夺回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地的控制权。俄国立即派出4万名以上的军队进入两地,奥斯曼帝国遂封锁土耳其海峡,并正式对俄国宣战。
虽然俄军主力被拿破仑牵制在普鲁士,但是俄军仍然能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巴尔干半岛、外高加索和黑海几个方向上同时取得胜利。1807年,俄国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从而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奥斯曼土耳其。1809年,名将巴格拉提昂接管指挥权,一度渡过多瑙河蹂躏多布罗加。1810年,尼古莱·卡曼斯基又一次渡过多瑙河,同土耳其军队展开拉锯战。不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接管了俄军指挥权,他制定了一次大胆的诱敌战术,以期儘快解决战事来抽调主力北上防备拿破仑。
6月22日开始,库图佐夫将俄军逐步向北撤回多瑙河南岸,做出要渡河北返的姿态,土耳其军果然中计追来,此时库图佐夫秘密派遣一支原在多瑙河以北的军队迂迴渡过多瑙河,切断了土军的退路。10月2日,两军决战,土耳其军彻底崩溃,并于11月23日向库图佐夫投降。
土耳其于1812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割让比萨拉比亚。同年10月,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但是此时俄军已经撤回国内进行备战,因此当拿破仑得知土耳其败绩时,十分遗憾。
基本介绍
- 名称:第七次俄土战争
- 地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 时间:1806年-1812年
- 参战方: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
- 结果:俄罗斯帝国获胜,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
- 参战方兵力:俄罗斯帝国 4万人以上
奥斯曼帝国 逾10万人 - 主要指挥官: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起因
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国船只自由通过土耳其海峡的条约遭到破坏,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换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大公。
过程
俄国政府于1806年11~12月派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4万人、150门火炮)进驻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转到了俄国方面。12月30日,英国站到了俄国一边,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谢尼亚文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1807)和阿索斯海战(1807)中战胜了土耳其舰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区,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解体后,1807年8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战区,俄军与亚塞拜然民军和乔治亚民军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1809)和苏呼米卡列(苏呼米)(1810),并攻占了阿哈尔卡拉基要塞(1811)。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了多瑙河,相继夺取了伊萨克恰、图尔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同年2月任命)的指挥下,占领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拉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纳战役中,土军(10万人)失败。9月,鲁什丘克要塞和久尔久要塞的守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洛维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该城。1811年初,由于俄国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多瑙河集团军之一部调往西部边境。俄军兵力几乎减少一半(4.6万人、218门火炮),由库图佐夫指挥(1811年3月起)。库图佐夫运用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打赢了这场战争。接着,库图佐夫又巧妙地运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上籤字。和约确定比萨拉比亚和西乔治亚併入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前夕,拿破仑失去了土耳其这一盟友。经过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俄军在陆海军的战略协同作战方面,以及在夺取要塞、包围敌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经验,丰富了俄国的军事学术。俄国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攫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