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茨欣瓦利
1398年首次被记载,1921年苏联统治建立1922年建都。
1934-1961年称“史达林尼里(Staliniri)”。乔治亚所属南奥塞梯自治州首府,位于乔治亚中北部,也是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南奥塞梯共和国的首府。人口2.6万。1922年建市。自治州的工业几乎全集中于此,以啤酒、肉奶罐头等食品和木材加工为主。有电震动器厂、机械厂。有乔治亚科学院南奥塞梯研究所、地誌陈列馆及师範学院。
在1989年人口有42,934人,其中74%是奥赛梯人,另外16%是乔治亚人。之后因为南奥赛梯纷争。在1994年之后茨欣瓦利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监督之下,由乔治亚、奥赛梯和俄罗斯维和部队管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茨欣瓦利
- 外文名称:Tskhinvali
- 行政区类别:首府
- 所属地区:南奥塞梯自治州
- 面积:7.4km2
- 人口:3万
历史
中世纪与近代
奥塞梯人起源于奄蔡,是萨尔马提亚人其中的一支部族。他们在中世纪时期受到乔治亚与拜占庭的影响,成为基督徒。由于匈奴人的统治,他们被逐出在俄国顿河以南的家乡,部分并越过高加索山脉,来到乔治亚。来到乔治亚的奥塞梯人分成了三部分:西部的Digor,受到伊斯兰的影响、南方的Tualläg,形成今日的南奥塞提亚、与北方的Iron,形成今日的北奥塞提亚。北奥塞提亚于1767年开始,就接受俄罗斯的统治。大部分的奥塞梯人都信奉基督教,只有少数的穆斯林。
苏联统治
今日的南奥塞提亚连同乔治亚其他地方,于1801年被沙俄吞併。 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奥塞梯人成立国家委员会,主张奥塞梯人的自治。国家委员会很快的被呼吁将南奥塞梯併入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所控制。十月革命发生后,南奥塞梯成为了孟什维克派的乔治亚民主共和国的一部份,但北奥塞梯却成为了布尔什维克派的泰历克苏维埃共和国的一部份。1918-1920年间,南奥塞梯成为乔治亚政府与受到苏维埃联邦政府支持的奥塞梯反抗军的战场。茨欣瓦利被奥塞梯叛军占领并掠夺,乔治亚人被屠杀 。奥塞梯方面的资料则显示战争中有5000名奥塞梯人被杀害,13000人因疾病与饥饿而死亡。在几次对乔治亚的反抗与失败后,奥塞梯人瀰漫着同情苏联政府与布尔什维克的情绪。
1921年,前苏联第11红军击败乔治亚民主共和国,并成立乔治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许多奥塞梯人也参与了这次进攻乔治亚的战役。乔治亚苏维埃政府为了感谢奥塞梯人,于1922年4月20日成立南奥塞梯自治州,并以当时乔治亚人仍占多数的茨欣瓦利为首府。虽然南奥塞梯有自己的语言(奥塞梯语),但俄语和乔治亚语都是官方语言之一,在行政上通行。现时,俄语是首都的分离政府唯一的行政语言,而在前苏联统治时期,在乔治亚地方政府的管治下,除了奥塞梯语在整个地区通行,亦可在学校里教授和使用。
在1934年到1961年间因为史达林的缘故被改名为史达林利(Staliniri)。在1989年人口有42,934人,其中74%是奥赛梯人,另外16%是乔治亚人。
苏联解体后
2008年8月18日,茨欣瓦利战斗之后,城里的一幢建筑。
苏联解体后,相关各方爆发了南奥塞梯纷争。因为南奥赛梯纷争,推论乔治亚人搬离而使得人口再减少。茨欣瓦利在1990年到1992年的纷争时,因为成为当地的分离主义集团和政府军交战的战场遭到了莫大的破坏。在1994年之后茨欣瓦利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监督之下,由乔治亚、奥赛梯和俄罗斯维和部队管理。
南奥塞梯战争
主条目: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
2008年8月7日深夜,乔治亚出兵突袭南奥塞梯,并宣称包围了茨欣瓦利。支持南奥塞梯的俄罗斯随后与乔治亚军队在边境展开激烈的战斗。乔治亚在10日下午表示,在俄罗斯猛力轰炸下,乔治亚部队周日已经撤离茨欣瓦利,重新部署在其他地点。
人口
2008年统计,人口1.6万,密度4,054/km²
地理
距离首都提比里西约100公里,地处大高加索山中部南麓,海拔870米。在库拉河支流大利阿赫维河畔。茨欣瓦利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大部份地区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经济以农业为主,大部份人口依靠农业维生,但整个共和国只有10%的土地是已开发耕地。农产品以五穀类、水果及葡萄製品(葡萄酒、葡萄乾等)为主,亦有林业及畜牧业(牛及奶製品)。有少量工业,主要集中在首都外围地区。
经济
南奥塞梯的工业几乎全集中于此,以啤酒、肉奶罐头等食品和木材加工为主。有电震动器厂、机械厂。 教育科研机构有有乔治亚科学院南奥塞梯研究所、地誌陈列馆及师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