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俄间谍交换事件
美国和俄罗斯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将各自扣押的10名和4名间谍嫌疑人移交给对方,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俄两国间最大规模的间谍交换行动。 9日中午,一架俄罗斯小型飞机和一架美国军用运输机先后降落在维也纳国际机场。据报导,美国飞机上载有10名在美国被捕的俄罗斯间谍,而俄罗斯飞机上则是用来交换的4名为美国提供情报的俄罗斯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美俄间谍交换事件
- 类别:事件
- 地点: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 国家:美国,俄罗斯
事件起始
一名美国白宫官员9日爆料,美国情报部门10年前盯上10名俄罗斯“间谍”,今年6月动手抓人前已有与俄方交换间谍的“如意算盘”。
这名官员称,早在10年前,美国情报部门就盯上10名俄罗斯特工。美方多年秘密监视这几人。今年早些时候,美方获悉10人中有人打算今年夏天离开美国,于是决定採取动作。
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法务部官员2月向白宫报告情况,包括这些特工的个人信息。白宫随后数周内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应对方案。
情报部门和法务部6月初决定动手抓人,6月11日向总统欧巴马通报具体行动方案,包括如何实施逮捕、以何种罪名起诉、对美俄关係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就在这时,美方着手酝酿与俄方交换人员。
6月24日,欧巴马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德梅德韦杰夫在白宫谈笑风生,随后在汉堡店共进午餐。白宫官员说,欧巴马当时没有向梅德韦杰夫提起特工案。
6月27日,美方在多个地点实施抓捕,缉拿10名俄罗斯特工。
事件结局
据悉,两国飞机停靠在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停机楼附近,美俄双方藉助一辆黑色麵包车完成了间谍交换。大约1小时15分钟后,两架飞机先后飞离维也纳国际机场。另据报导,带回本方间谍的美国飞机已降落在英国一军事基地,而完成间谍交换的俄罗斯飞机也已返回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换俘地点维也纳国际机场

事件过程
美国国务院代理髮言人托纳8日表示,这一案件能“快速而全面的解决”是基于国家安全和人道主义的考虑。将这10名间谍长期监禁在美国,并不会令国家安全有明显获益,而美国则可利用这一机会使4名长期在俄罗斯被监禁的人员获释,尤其是其中一些人身体状况很糟。当天,10名俄罗斯间谍在美国法庭上承认自己身份并认罪后,被美国驱逐出境,并永远不被允许再踏上美国国土。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8日签署法令,赦免4名在俄罗斯被判有罪的美国间谍,以交换10名在美国被捕的俄罗斯间谍。克里姆林宫在一项声明中称,这4人均递交了赦免请求并承认有罪。
美方开庭审理间谍案时,10名被告均承认他们是外国政府派驻美境内的特工,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交换,美国司法机构取消了此前关于对他们洗钱的指控。此外,俄媒体分析认为,间谍事件的终结,标誌着俄美双方关係没有受到影响。俄总统办公厅一位高官对外表示,交换间谍成为可能,得益于俄美关係中出现的新氛围,得益于两国总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这个角度说,俄美关係甚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正依据程式进行相关的交换工作。交换间谍的出发点是“发展建设性伙伴关係”,“俄美领导人制定的(重启俄美关係)方针将得到贯彻落实”,使人相信由两国领导人确立的改善关係进程将得到继续进行,“欲使双方背离这一方针的企图将无法得逞”。
事件解析
俄罗斯政治研究所所长马尔科夫认为,交换间谍说明俄美关係中的“合作氛围要胜过对抗氛围”。俄美处理间谍案的方式已不再是冷战期间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为避免双边关係受到“间谍风波”的不利影响,俄美双方迅速完成了相关法律程式,允许被控人员出境,并採取冷战时期多次採用的“在第三国交换”方式了结此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局长科瓦廖夫认为,俄美消除间谍案影响的努力是完全正确的,这一行动将促进双边关係进一步改善。然而,美方对此评论说,美俄关係中的问题仍然存在,解决起来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该间谍案自曝光至解决仅用10天时间,从现有情况看,长期潜伏在美国的俄罗斯间谍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报”,他们的所谓情报大多均可在网际网路上获取。儘管如此,这一情报网的破获表明美俄关係仍具有“冷战”的味道,而间谍案曝光的时机仍是人们猜测的话题。不过,从解决结果来看,欧巴马政府显然不希望间谍案过度伤害刚刚“重启”的美俄关係。
俄罗斯媒体
俄换回一群“白痴间谍”
美俄採取交换间谍的方式化解了两国之间可能出现的紧张关係,但是俄媒却认为俄罗斯在这次交易中牺牲太大,换回的都是“白痴间谍”。
俄新网9日报导,俄罗斯很多人认为莫斯科与华盛顿交换的间谍“质量良莠不齐”。美国交出的10名俄方间谍甚至法院都没以间谍罪名起诉,而俄罗斯付出的代价过高。
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认为,同意交换代表俄方承认了在美国安插间谍这一事实。但是这些间谍非常不专业,“接近于白痴水平”,而莫斯科还承认这些“走红喜剧片的主角们正是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先进小分队”。而真正为俄罗斯效力的优秀特工还在美国监狱关着。比如,为俄效力的美国前中情局工作人员艾姆斯,1994年被判终身监禁。再比如1996年被判18年徒刑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利普卡,1996年被判27年徒刑的美国空军研究所设计师列森金等。该报认为,之所以俄对外情报局不会急急忙忙换回上述特工是因为他们在该局没有亲戚。
背后有玄机
来自《中国青年报》
10名被美国逮捕的俄罗斯间谍8日在出庭时认罪,法庭立即宣布将他们驱逐出境,以交换4名被俄罗斯定罪的西方间谍。与此同时,被俄指控为美国中情局工作的前科学家苏佳金已经在当天抵达维也纳,等待美俄两国完成谍换谍的交易。这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一次间谍交换行动。但美俄这一次“间谍门”充满了蹊跷:事发突然,抓捕规模极大,但又草草了结。
儘管10名俄间谍嫌犯认罪,并公布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在8日出庭的过程中压根儿就没有交待他们在美国充当俄罗斯间谍期间到底从事了什幺“间谍行为”,只是说他们有“掩护身份”,为俄罗斯“从事秘密工作”。
此间不少美国媒体报导称,这些嫌犯蒐集的所谓“情报”,充其量也就是些公开资料,在美国报纸或一些智库的网站上都能轻易获得。除此之外,就是找一些美国人聊天获取一些信息,这些美国人还不是什幺关键部门的重要目标,对美国“国家安全”构不成什幺威胁。如此“间谍”,美国联邦调查局竟盯了10年时间,而且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抓捕,实在令人费解。
就在6月26日,美国总统欧巴马和来访的俄罗梅德韦杰通过“汉堡外交”,在一家汉堡店畅谈美俄关係的“美好未来”时,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俄罗斯间谍实施了大规模抓捕。
此间有讯息爆料称欧巴马感到非常“震惊”。当时联邦调查局提供的理由是,10名嫌疑人中有一名準备潜逃,一旦成功将会使联邦调查局10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其后一段时间举行的多个新闻发布会中,每当有人问及“间谍门”,无论是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还是国务卿希拉蕊,以及国防部长盖茨都众口一辞:此事是司法事件,去问法务部。
有分析指出,欧巴马在这一事件中被联邦调查局“绑架”了。从欧巴马政府官员的这些话中,明显可以感觉到对法务部的不满。
从抓捕行动再到最后美俄完成间谍交换,也就短短10天时间,这对于美国习惯的旷日持久取证、庭辩而言显得有些“另类”了。另外,美俄双方高层都尽力淡化事件影响,对此事讳莫如深。双方都公开强调,这不会影响美俄之间的合作关係。
美国西北大学俄罗斯问题专家杰弗里认为,自从1571年至1584年弗朗西斯担任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间谍头目以来,每个国家向目标国派遣间谍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美国和俄罗斯相互派遣了大量的间谍,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只不过对于存在于本国的对方间谍,有的反间谍部门已经掌握,有的并不清楚。因此抓捕间谍时机、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司法斗争,而是外交手段。
从此次美俄“间谍门”发生的时机、结案速度以及双方表态可以看出,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出于欧巴马及其安全顾问班子的意愿,而是法务部独自导演的“一场戏”。
前一段时间在削减核武器、制裁伊朗等一系列欧巴马外交政策重点议题上,俄罗斯都表现出了非常合作的态度,欧巴马上任以来美俄关係成功得到“重启”。
况且,抓捕时机恰逢梅德韦杰夫访美,两国元首正在建立“私人友谊”的当口,欧巴马没有任何理由用“间谍门”来破坏美俄两国关係的良好氛围。由此看来,法务部的动机就值得玩味了。
此间有分析指出,法务部行动的背后,有一股“共和党”以及“鹰派分子”的阴谋气味。在欧巴马“重启”美俄关係,双方在多边国际格局中合作渐入佳境的时候,美俄如果因“间谍门”而闹僵,那欧巴马“无核世界”、“气候变化”、伊朗无核化等一系列外交目标将化为泡影,当然得益最大的就是在野的共和党。
随着11月美国中期选举的日益临近,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斗争日渐白热化。双方利用一切可以炒作的议题,如国内的移民问题、就业问题;国际方面的以色列扩建定居点问题(影响到国内势力庞大的犹太选民)等,给对方使绊下套。“间谍门”,有可能是共和党向民主党使出的又一招数。
俄罗斯间谍
安娜·查普曼
她拥有一头红髮、丰满身材、经济硕士学位,堪称美丽与智慧并重。查普曼是俄罗斯人,住在曼哈顿商业区的住宅,在网上有物业经纪业务,据报总值200万美元,《纽约邮报》形容查普曼拥有“内衣女模的身材”(Victoria's Secret body)。
美方检察官指出,查普曼“曾接受严格的特工训练”。据悉,她利用自己的人脉网路,自今年1月起,将机密传送给俄罗斯当局。查普曼与接头人建立私人的网路交换数据,有一次她走进了咖啡馆,用手提电脑上网,而一辆接头人的货车驶到路边,两者利用计算机私人网路互通信息。
美女间谍安娜·查普曼

上周,一名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假扮成“俄罗斯官员”,在纽约一间餐厅与查普曼见面,要求查普曼将一本假护照交给另一位女间谍。两人又确认秘密的接头语句,据信“间谍”将会问:“我们去年曾在加州见过面吗?”查普曼会回答:“没有,我想我们应该是在汉普顿见过,对吗?”
当查普曼与“官员”会面后,查普曼实时用假名和假地址购买了一部手机,相信是用来避开美国当局的监视。
最终查普曼不知为何并未进行这次任务,但她的另一“同党”男间谍嫌犯谢缅科却正中联邦调查局的陷阱。卧底探员问谢缅科,如果事情败露会怎样?他答道:“会将装设通讯器材的硬碟销毁,另外只有一处地方可逃,就是纽约的俄罗斯领事馆。”
安娜·查普曼
美女间谍安娜·查普曼


米哈伊尔.谢缅科
帅哥谢缅科是一名年约30岁的“型男”,驾驶平治S500房车,拥有一名金髮女友。他会说俄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国语,在阿灵顿一间旅行社工作,主要协助华人和西班牙裔人策划旅游行程以及向美国人推广俄罗斯旅游,办公地点与美国徵兵中心同处一座大厦内。邻居反应,谢缅科与女友会用俄语交谈,与邻居没有什幺交往。
谢缅科

听说他被捕的讯息后,谢缅科的老闆非常惊讶:“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做这样的事,简直像电影一样不可思议。不过,仔细想一想,他近几周工作的确有些心不在焉。”
《每日邮报》援引FBI话报导,谢缅科经常使用的接头暗号是“对不起,我们在加利福尼亚遇到过吗?”或者是“我们是不是2004年在北京遇到过?”等。
谢缅科非常喜欢各种社交网站。他在美国着名的LinkedIn网站上有详细的“自我介绍”,也上传过照片。他的经历显示,“2003-2004年他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在中国居住过多年”。
克里斯托弗·梅措斯
年龄:54到55岁
伪装国籍:自称加拿大公民
克里斯托弗·梅措斯

FBI在监控中发现,梅措斯曾经利用一个与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团成员擦肩而过的机会,暗中接手了那名俄罗斯官员提供的一个装有大笔资金的箱子。他还在一处公园藏钱5000美金,两年后被米尔斯和佐提里挖走。
特蕾西·安·弗里
与其他间谍关係:唐纳德·希斯菲尔德的“女友”,有两个十多岁的儿子
年龄:40多岁
居住地:马瑟诸塞州
伪装身份:房产、旅行中介
伪装国籍:自称来自加拿大
唐纳德·希斯菲尔德
与其他间谍关係:特蕾西·安·弗里的“男友”
年龄:40多岁
居住地:波士顿
伪装身份:开办一家“未来蓝图战略谘询服务公司”
伪装国籍:自称加拿大人
胡安·拉萨罗
与其他间谍关係:薇姬·佩莱斯的“丈夫”
居住地:纽约
伪装国籍:巴拉圭出生,却自称秘鲁公民
帕特里夏·米尔斯
与其他间谍关係:麦可·佐提里的“女友”
伪装国籍:自称是加拿大公民
辛西娅·墨菲
与其他间谍关係:理察·墨菲的“妻子”,有两个女儿
年龄:约40岁上下
居住地:从新泽西州搬到蒙特克莱尔
其他:有报导说她接受任务与纽约的基金筹款人发展关係,曾被FBI监听到在家中抱怨自己蒐集情报还需练习。曾在2009年春季汇报欧巴马即将访俄的讯息,并被要求传送欧巴马随行官员的身份及背景。邻居的反应:“他们不可能是间谍,瞧瞧她种的绣球花多漂亮。”
薇姬·佩莱斯
与其他间谍关係:胡安·拉萨罗的“妻子”,有两个儿子
年龄:55岁,已在纽约工作20年
伪装身份:美西班牙语《新闻报》的专栏作家,常批评美国政府
伪装国籍:秘鲁
其他:27日夜FBI大约30人搜查他们的住宅,并将参加聚会回来的他们分开带走
理察·墨菲
与其他间谍关係:辛西娅·墨菲的“丈夫”
年龄:39岁
居住地:从新泽西州搬到蒙特克莱尔
伪装身份:居家男人,照顾孩子
伪装国籍:自称是美国公民,但也使用爱尔兰假护照
麦可· 佐提里
与其他间谍关係:帕特里夏·米尔斯的“男友”
居住地:去年十月从西雅图搬到阿灵顿
美国间谍
伊戈尔·苏佳金
核物理专家
把潜艇和飞弹系统机密资料交给美国中央情报局
俄核科学家伊戈尔·苏佳金

1999年被捕,被控叛国,2004年被判入狱15年
声称自己无辜,人权人士认为,他当年并没有接触机密资料的许可权
谢尔盖·斯科利帕尔
俄罗斯军事情报局(GRU)上校
把潜伏在欧洲的俄国卧底特工身份泄漏给英国军情六处
俄陆军前上校谢尔盖·斯科利帕尔

接受英国军情六处提供的10万多美元报酬
2006年定罪,被判入狱13年
亚历山德尔·扎波洛日斯基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上校
把俄国的海外情报活动,以及20多名潜伏在美国的间谍身份泄漏给外国政府
俄对外情报局前上校扎波罗日斯基.jpg

俄媒体怀疑是他的泄密,导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汉森因间谍罪被捕
2003年被判入狱18年
吉纳迪娅·瓦西兰科
前克格勃军官,在俄罗斯NTV电视台任保全
1970年代曾在华盛顿当间谍
因非法拥有武器等罪名于2006年被判入狱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