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建立在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她的主要思想来源。功利主义经济学说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动机就是获得最大的功利,避免最大的祸患。功利主义的这一思想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 theories)奠定了基础,同时又经过决策理论家(如Anthony Downs)的发展,被“新右派”(New Right)所广泛採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理性决策模式
  • 主要思想来源:功利主义
  • 性质:经济学
  • 属于:政治决策分析

理性决策模式

政治决策分析就决策方式形成了一些不同理论,其中主要包括:理性决策模式(rational actor models)、渐进决策模式(incremental models)、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models)和信仰体系模式(belief system models)。

概念

“经济人”(economic man)是“理性决策模式”的核心概念。根据这一概念,自利和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

决策过程

基于这一概念,决策可以被分解为以下过程:
●界定问题的性质
●根据个人偏好的顺序确定行为目标
●依照有效性(effectiveness man)、可靠性(reliability)和成本(costs)等标準对实现目标的可选手段做出评价
●选择最有利于实现理想目标的手段或方式来採取行动

主要概况

“理性决策模式”假设有明确的目标存在,而且人总是能够通过理性的选择实现这些目标。另外,“理性决策模式”认为,人类行为具有相似性,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行为之间做出比较,根据不同行为所带来的满意度(快乐或幸福程度)做出选择。商业领域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所形成的决策就是最好的例证。
“理性决策模式”对解释为什幺人们选择A而不是选择B提供了很好的说明。它的不足在于:(1)它对与个人决策行为具有很好地解释力,因为个人具有明确的偏爱顺序,很容易在ABCD的不同选项中作出决定。但对于团体来说,往往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决策只能在高度集权和严格控制的组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套用。(2)在实践中,决策经常在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準确的条件下做出,这样就无法对不同行为的受益程度做出比较。例如,人们很难对提高税收和减少健康保障这两种政策成本进行比较。面对这样的难题,“理性决策模式”也失去了解释力。正由于此,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才发展出一种新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决策模式。(3)它强调功利计算,却忽视了人的价值观念、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理性决策模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